2019韩氏男宝宝起名(男宝姓韩名字大全)

《世语新说》之一

隔墙有目

上游

闲翻《世语新说》,“贤媛”篇章里有一则逸事,令我感慨系之。说的是山涛山巨源与嵇康、阮籍一面之见,情投意合。一日,嵇、阮造访,妻韩氏劝山公留之住宿,且备酒肉。韩氏为一睹两位贵客尊容,竟然在夜晚凿壁偷窥。两位高士的谈吐与风采,迷得韩氏“达旦忘返”——直到天亮也没想起离开。过后,山公问妻曰:“二人何如?”韩氏答曰:“您才情意趣远不如他俩,只能凭借见识气度与他们相交。”

韩氏巨眼识人,内秀非凡,遂成史上最高雅的“偷窥王”。我思来想去,最后将这则佳事取名为“隔墙有目”,刻意于一个“目”字——谁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隔墙有目”的“目”在于仰慕在于欣赏,但自韩氏之后,这高雅之“目”不仅难得一见,相反,逆之而起的却是一个“耳”,所谓“隔墙有耳”是也。

如果说“隔墙有目”出身高贵,举止风雅,那么“隔墙有耳”则落地低贱,面貌可憎者也。《管子•君臣》有言曰:“墙在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管夷吾借“隔墙有耳”大发议论,意在提醒君王:要防止诈伪,要限制奸邪。

“隔墙有耳”的“耳”在于偷听在于窃取,意在图谋意在泄密意在营私。由此,传言流言谣言,以讹传讹,由耳至口,口耳往复……于是,人世间多少是非,多少新仇旧恨,多少争战杀戮,风生水起,血雨腥风……西汉经学家刘向在《说苑•政理》中早已告诫人们:“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此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虽然世人也懂得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道理,但有多少人深以为然,落实于言行,妄论“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矣。

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有一双眼睛,一对耳朵,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了。反过来多一耳一目,或少一耳一目,都是极不正常,所谓过犹不及是也。然有权有势之人,总是嫌自己一双眼一对耳太少,总是妄想取别人的耳目为自己的耳目,而且多多益善。最终,因为“耳目”太多,反而自己没了耳与目,被别人混淆了视听,其结果自己却成了别人的利用工具。这是权势者的“过”,其“不及”则是嫌弃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表现为对自己宠爱的人犯错睁一眼闭一眼,而对于忠言诤言则是右耳进左耳出。一言以蔽之,多耳多目之人,野心欲望甚大,其结局悲矣,前苏联有贝利亚,在民国有戴雨农;一耳一目之人,心胸狭隘且有昏聩尊大,其下场惨哉,皇帝者有袁世凯,臣子者有李斯也。

以上所说的都是“大人”,但在平民百姓中间,有不少人甘愿充当“大人”的“耳目”,并深以“大人”的“耳目”为荣。这些人先将自己的整个身心膨化为“耳目”,替“大人”四处偷窥,上下打探,爪牙一只;接着悄悄地将自己的心思私欲融化在“大人”的视听里,小人一个;最后,要么能反客为主,与“大人”并肩,成为帮凶,甚而超越“大人”,更加阴鸷,要么被“大人”打回原形,遂成无赖。在现在生活里,最可恨的是那些“大人”,但最可怕最可恶的是那些”爪牙”、”小人”、“无赖”,他们拨弄是非,制造混乱,无恶不作,败坏风气。

由韩氏的隔墙之目,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隔墙有耳”这一成语,便深感一字之差,可见风雅与庸俗之异,主见与盲从之别,高贵与卑怯之差;轻“目”重“耳”,或者舍“目”就“耳”,那实在是抑制心智,迷失自我。因为在人扎堆的地方,就有“耳目”,谁没有遭受过“耳目”的伤害?

公元923年,李存勖得胜回师,到晋阳看望母亲曹氏。酒过三巡,曹氏示意一位歌女登场,李存勖顿时眼睛放光,直勾勾地盯着歌女,并不时击掌叫好。这一切曹氏皆看在眼里,深知儿子的小心思。酒宴过后,就把歌女赐给了儿子。

这位歌女就是刘金贵,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在遇到李存勖之前,刘金贵有着一段神奇的经历。当年,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还是晋王,有一次派兵攻打魏州后,进行了一阵子烧杀抢掠。

在纵兵劫掠的过程中,李克用的副将袁建丰在一户农家抢到了刘氏,此时的刘氏年仅5岁,长得清秀可人。可等班师回朝后,袁建丰竟然将刘氏送给了李克用,李克用便将刘氏交给了妻子曹氏抚养。

而曹氏对刘氏却是十分喜爱,为其赐名"金贵",不但教她读书识字,还教她吹笙歌舞。刘氏长大后更是如出水芙蓉般,歌舞歌舞水平更是一绝,所以才得到了李存勖的青睐。

年轻时的李存勖也是叱咤风云,继承王位之初,就把极力反对自己且意欲篡位的叔父李克宁,以及父王李克用的一辈子居心叵测的养子一网打尽,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紧接着,李存勖就长驱直入,打败了朱温大军。

李存勖作为英雄人物,身边自然是美人如云。在刘金贵之前,李存勖最喜爱的女人是侯氏,本是朱温手下大将符道昭的妻子,生得娇艳欲滴,因此被李存勖抢了过来,每次出征都会带在身边。

除了侯氏,李存勖的正式卫国夫人韩氏,次室燕国夫人伊氏,都是名门闺秀,却都入不了李存勖的眼。自从有了年轻貌美的刘金贵,李存勖便专宠刘金贵,将其封为魏国夫人,随军侍驾。

没过多久,刘金贵就为李存勖生下了一个皇子,取名李继岌。自此,李存勖对其愈加宠爱,达到了专房专宠妃地步。

后来,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当了皇帝的李存勖一心想要立刘金贵为皇后,只是正室韩夫人和次氏伊夫人却死活不肯让步,甚至联合家族势力劝谏李存勖,李存勖一时间十分为难。

而李存勖的左膀右臂宰相豆庐革、枢密使郭崇韬,自然是了解李存勖的用意,便纷纷上书请立刘金贵为皇后,并且以刘金贵生下了皇子为由,力挺刘金贵为皇后。

如此一来,李存勖顺势将刘金贵封为了皇后,韩氏被封为了淑妃,伊氏则被封为了德妃。

当了皇帝的李存勖性情大变,叱咤风云的豪情壮志一去不复返,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他本就喜欢看戏、唱戏,甚至自称"李天下",经常带着一帮子俳优戏子唱戏,朝政大事早已抛之脑后。

正是因为如此,刘金贵才权倾朝野,大肆敛财,贪婪至极。就连朝中文武百官想要升职,都要通过取悦刘金贵才能实现,以至于宫中堆满各种金银财宝。只要是刘金贵看上的,不管是水果还是蔬菜,都会统统被抢了去。

不仅如此,刘金贵深知李存勖好戏,索性四处为其网罗俳优戏子,并且与这些人勾结,为非作歹。就连功臣郭崇韬一家都是死于刘金贵之手,一时间人心惶惶,怨声载道,兵变常有发生。

与此同时,刘金贵深知自己势力比不上其他妃子,索性到处寻找同盟。即使她的亲生父亲前来认亲,都被她打得遍体鳞伤而亡。最终她看中了河南尹张全义,并且请求认张全义为干爹,张全义实属无奈不已,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答应了。

刘金贵贪财如命,即使军中经费告急,也不愿意拿出宫中金银犒赏将士,只是装模作样地拿出了几件不值钱的首饰。军心早已涣散,以至于后来李存勖的手下大将赵在礼起兵造反,李存勖都找不到兵士救援。

眼看着此时的局势不妙,可李存勖依旧志得意满,亲自领兵阻拦李嗣源的强烈进攻。本来出发的时候有两万五千人左右,等到了地方却逃得只剩下了三分之一。

李存勖为了凝聚军心,索性一再承诺一旦打了胜仗,就会发放奖金。可将士们早就对他心灰意冷,根本没有人买他的账。

即使是这样,刘金贵依旧一毛不拔,死守自己的金银财宝。而李存勖手下的人接二连三叛变,就连他的心腹伶官、马军指挥使郭门搞也起兵造反,一时间攻入了皇宫。

面对如此危机,李存勖只能慌忙应战,只可惜往日的武力衰退,全身被乱箭射中,身负重伤,霎时间倒在了血泊之中。就在李存勖生命垂危之际,口干舌燥,他依旧在呼唤着刘金贵的闺名。

只可惜,此时的刘金贵正在忙着收拾自己的贵重物品,毫不顾念夫妻之情,根本无暇顾及李存勖,只是安排宦官随意送了李存勖一口奶酪。没过多久,刘金贵就仓皇出逃了,而无人看管的李存勖,因流血过多而死。

而刘金贵一路与李存勖的弟弟带着金银财宝出逃,这俩人早年间就有所勾结,连逃命都相约。刘金贵为了掩人耳目苟活,索性削发为尼。

后来,李存勖的干弟弟李嗣源在战乱中夺得了皇位,即后唐明宗,当了皇帝的李嗣源得知红颜祸水的刘金贵还活着的时候,怒不可遏,即刻逼令刘金贵自杀。

刘金贵机关算尽,六亲不认,最后只落得个三尺白绫、魂归西天的下场,结束了自己并不光彩的一生。

晨读历史

明代书画家、诗人

陈洪绶

(接续)

后世纪念

陈洪绶墓

位于鉴湖镇官山岙村东南300米。墓坐南朝北,墓丘方形,边长3.4米,高1.6米。四周

围以条石,上覆黄土,正面横置乾隆六十年(1795年)八月裔孙允绅立“明翰林陈章侯公暨德配来氏宜人韩氏宜人合墓”石碑。墓前设长方形祭桌,下置方形拜台。1987年重修。

故居

位于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原新枫乡)陈家村。故居旧名“宝纶堂”。宣统《诸暨县志》:“宝纶堂在忠勤堂(陈洪绶曾祖父明扬州参军陈鹤鸣故宅)右,老莲先生故居 。”旧有团栾居、搴霞阁、写经轩、曼殊室、七樟庵、借园、遗楼等,今尽圮。仅石柱础、石坪与水井尚存。

旁有三间三进硬山造平屋,俗呼“光裕堂”。光裕堂为陈洪绶曾祖、明扬州府参军陈鹤鸣所建(据光绪《诸暨县志》记载:“光裕堂,陈鹤鸣建。鹤鸣子广东布政使陈性学著有《光裕堂集》。”),1984年公布为诸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九八年一月,诸暨市文化局和枫桥镇人民政府出资重修光裕堂,并立光裕堂重修碑记。碑,青石质,须弥座,高170厘米,宽80厘米。碑额与碑文皆楷书阴刻。工程历时半年,耗资十七万元。重修的光裕堂坐落于宝纶堂东,平屋三进。

怎一个狂人 陈洪绶

“现在,抛开明清换代的史实,再看他的画,确有一种稚拙高古之感带来的平静永恒的韵味,或者说,画中的人在做什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些人的状态似乎并不在现实中,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永恒之境

1597 年,道人来到陈府,献一枚莲子于陈于朝,说“食此,得宁馨儿当如此莲”,陈不敢怠慢,从之。来年,男婴降生,陈于朝满心欢喜,为其取名陈洪绶词条,小名莲子。

陈家世代为官,莲子的爷爷在陕西和广东做过布政使,掌管全省的财政、民政和赋税等事务,相当于今天的省长。明朝晚期,因军事需要,朝廷专设总督与巡抚官职,布政使的权力被削弱,陈家逐渐衰败下来。

陈于朝聪颖好学,早年中得秀才,再试无果,屡试终如此。他沉醉书画,十几岁的年纪,结识了与年近七十的同乡老者徐渭词条,拜其门下。

那时的徐渭,经历了官场的起起伏伏,刚刚回到故里绍兴,靠卖字画度日。他厌恶所谓的“富贵者”和封建礼教约制,除了与老朋友和门生相见,极少会客,有人来访,不愿见,便推开门大呼:“徐渭不在!”

二人算是忘年交,平日里,陈于朝常常去到青藤书屋词条讨教相叙,他亲得徐渭指授,但还是没能在丹青之事上博得名头。而其子——小名莲子的陈洪绶虽未见过徐渭,却好似获取了真传,自小就展现出了极强的绘画天赋和悟道能力,这一点,从他 12 岁时完成的《乾坤交泰图》中,可看端倪。

1611 年,14 岁的陈洪绶已经小有名气,在市井文化词条发达的江南,他的画只要出现在市面上,就会有人购买。蓝瑛词条看过其临摹的李公麟词条画作后,慨叹:“使斯人画成,吾辈尚敢措一笔乎!此天授也。”

四年后,母亲离世,家庭突遇变故(父亲早年已逝),兄长意图独霸家产。陈洪绶没有争夺,而是将自己的那份拱手相让,之后离家出走,客居绍兴。在这里,他开始学习理学,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黄宗羲词条同拜在刘宗周词条门下。

年轻时,陈洪绶与多数想要改变命运的读书人一样,也曾发奋,也曾想要考取功名,但世事戏人,他与父亲的命运一样,屡考不中…但科举路上,他没闲着。应好友张岱所托,陈洪绶用 4 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水浒 40 个人物画的不朽之作,亦称为《水浒叶子》。

《水浒叶子》词条之小旋风柴进 陈洪绶

《水浒叶子》之行者武松 陈洪绶

画中,他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使线条转折变化明确,恰到好处地顺应了衣纹的走向,交代出了人物的动势。后来,《水浒叶子》遍传天下,以致于后世描绘水浒人物的画工,都很难脱出他的范畴。有意思的是,20 年前风靡全国的小浣熊水浒卡,其中一些人物的动势,仍是以陈洪绶的《水浒叶子》作为参考画成。

《水浒叶子》之浪子燕青 陈洪绶

《水浒叶子》之九纹龙史进词条 陈洪绶

依照明末惯例,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给朝廷者,都可成为国子监生,于是在 1642 年,他用此道,进入京城,如愿入仕。

不久,恩师刘宗周被重新启用,因其请求去除弊政摆脱国家危机而被革职,陈洪绶眼见朝廷腐朽和官员腐败,在收到崇祯帝赐职“宫廷画师”的印信后,辞了官。

此时,他因为绘画已经名满天下,文人墨客均已识面为荣,得其片纸,珍若圭璧。也是在相近的时间,他开始用“老莲”的名号在画上题字,绘画方式也出现了变化,画中的人物不再是注重写实的“明朝人”,而是被拉伸变型了的高古之人。

《人物图》,画面大片留白,下方两位高士端坐于石桌旁,桌上摆放香炉、茶壶、圆形罐内插有桃花枝,石桌后一人执卷,一人展书,神闲气静。如果说上方的文人是外貌稍有变化的明代人,那下方的老者则像是来自仙境。

他的很多作品都有一种安静的无可奈何的气氛,格调清冷,风味高古,不近凡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