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姓顺口溜宝宝起名字男孩(徐姓男孩宝宝名字大全)

昆山才女顾氏将三个儿子教育成才,一个状元,两个探花,还有一个中了解元的女婿,着实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顾氏是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的亲妹妹,嫁进徐家,生下三个儿子,徐干学、徐秉义、徐元文。

顺治十六年(1659年),老三徐元文率先蟾宫折桂,成为苏州入清后的第 二位状元。

老大徐干学和老二徐秉义的登科却迟了十多年,因为他们遭遇了清初江南三大案之一的 “奏销案”。

“奏销案”中,凡是欠赋的士民都被指为 “抗粮”而遭革职,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府,共有13517人被革去功名。

徐干学、徐秉义都被革去功名,已中状元的徐元文也因此案由从六品降为正七品,而徐元文榜的探花叶方蔼因为拖欠一文钱,被革职还乡,民间流传起 “探花不值一文钱”的说法。

折腾了近十年,徐家兄弟才重新上科考战场,一出手就旗开得胜。康熙九年(1670年),老大徐干学以长洲籍考中一甲三名进士,为探花。

又过三年后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老二徐秉义再中一甲三名探花。

昆山 “三徐”名声远扬,人们纷纷打听徐家到底有啥教子的秘诀?

还是要归功于徐家三兄弟的母亲,才女顾氏。

顾氏是顾炎武的妹妹,家学渊源。她从小聪明有见识。丈夫在外游学,她把家里管理得井井有条,也把儿子们教育得规规矩矩,一个个努力上进。

顾氏管教儿子们非常严格,平常所读之书,必 须倒背如流,稍有不流畅,便受责罚。她还经常到书屋外倾听儿子们的讨论,一旦听到他们在讲游戏之事,便会加以训斥,甚至用棍棒责打。

正因为有母亲的严格管教,三兄弟读书刻苦,才能取得一状元、两探花的佳绩。而三兄弟其他同父异母的兄弟,都不出 色,也正说明了顾氏的教导有方。

顾氏还生有一个女儿,嫁给吴中名儒申时行的曾孙申穟。申穟在顺治十七年考取了顺天府的解元。

徐氏三兄弟不仅是科举考场上的胜利者,还是仕途上的佼佼者。

徐元文后来拜文华殿大学士,官居正一品,是苏州历史上继申时行后的又一位状元宰相。

徐干学官居刑部尚书,任《明史》等总裁。康熙一朝的官书,十有八 九由徐干学监修总裁。徐秉义也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徐家凭着成功的教育,从一个普通家庭一跃而成昆山巨族。民间传开一句顺口溜 “带(戴)叶黄瓜(顾)李,不如一个大荸荠(徐)”,昆山各大家族在徐家三兄弟面前,黯然失色。

这一切,归功于三兄弟背后那个伟大的母亲,虽然关于她的文字记载并不多,但是可以想像,她一定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才华、能力,自带着传奇色彩。

#那些自带传奇色彩的人物# #苏州#

山西王(二)

于是,万喜开始接受私塾教育。起初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知识,万喜头脑聪慧,只要学,一教就会,深得老师曲温赏识,认为此人非同一般。曲温时常与万喜的爷爷阎青云提起万喜表现,让阎青云有了接回万喜的想法。两年后,万喜被接回老家,拜师于有名的曲本明门下,学习四书五经,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领悟。但古板的教学方式,又让他百般厌倦。于是调皮的性格时而显现,上树掏鸟窝,下河捞鱼蟹。因此,没少被老师用戒尺责打。同学们还编了一个顺口溜,‘万喜子,挨板子 ,双手肿成毡片子,头发扭成一卷子,鼻涕掉了两管子,裤裆滴出尿点子,草包从此漏陷子。’

一晃五年,十四岁的万喜,少言寡语 ,个性凸显。他对世俗有了自己的看法,他看不惯戏剧中的丑角,厌烦他们为了博得台下的笑声,丑态百出。一天,一个徐姓同学,挑逗万喜,说他母亲早亡,缺少教养。万喜气盛,二人打斗,飞起一脚,鞋子脱落。对方高大,举鞋戏弄,万喜争抢不过 ,拔出短刀,捅刺对方。事情闹大,万喜缀学。

阎书堂再婚近十年,却未增添一男半女。于是万喜又成为他唯一培养对象,他要传授万喜经商之道,日后能成为商铺的接班人。

万喜在父亲阎书堂的商铺里,既是店伙计,又是少掌柜。很快掌握了生意门道,能写会算,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不久,万喜在家人的安排下,娶妻徐竹青。一切看似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传统的人生模式就此开启。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阎书堂父子都看好的一次金融投资中,彻底赔了个底朝天。面对蜂拥而至的债权人,索要兑现存单。阎书堂无法,将店铺出售抵账,还有两千吊钱的外债。为躲避债主,父子俩逃回老家避难。

债主们不依不饶,即便过年过节也不放过,找到家里闹事。还雇佣打手,威吓阎书堂。走投无路的阎书堂打算带上万喜远遁他乡,对自己是安全,对家人是平安。

临走,阎书堂收拾行李,让万喜找叔伯们借点盘缠钱。万喜先到叔叔阎书典家,被阎书典一顿臭骂,说他们赔了钱,还要连累别人,分文不给。万喜转身愤然离开,心想,有朝一日,自己发达了,一定让他好好看看。当万喜见到堂叔阎书康时,阎书康将仅有的几个钱,倾囊相赠。还嘱咐万喜,让他们走小路,不要走大道,避开债主。万喜千恩万谢回到家。出行前,阎书堂先领着万喜找到算命先生刘开成,让他给指点迷津,给个出路方向。当报上万喜的生辰八字,刘先生看过之后,很是惊叹,说这是他见过的最好卦象,是大富大贵之人,现在虽然遇到一点挫折,只是暂时的,自此向南走,定有贵人相助。刘先生一席话,说的爷俩轻松了许多。最后问及卦费时,刘先生说他是安命收费,贵命钱多,贱命费少,以此命该收大洋三百元。刘先生知道他们没钱,又说,可以打个欠条,日后兑现即可。万喜立刻提笔立下字据后,辞别而去。

清早,阎书堂和万喜已经走了十里多路,来到南作村,放下行李喘口气,这时,一辆马车从村内出来,赶车的车夫叫薄吉福,要到太原拉货,阎书堂拦住车,央求能否拉上行李,两人轮流坐车,收一个人的车费钱。薄吉福答应了,怎么也是空车,多挣个路费有何不妥。于是,父子俩轮流下车跟着车走。行走一段路程后,薄吉福停住车,让步行的万喜也上车,阎书堂说不用,万喜还年轻,能走。阎书堂摸着衣兜那几个有数的钱,不想多花一分钱。薄吉福出于好心,说上车吧,还是收一个人的钱,万喜依然不动,只是看着阎书堂,阎书堂闭口不语。薄吉福脾气急,又崔了几次,阎书堂才同意,万喜上了车。

这是公元一九零零年,一个被迫离开农村老家的青年人,不知不觉踏上了一条改变一生命运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