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是谁他的名字叫什么(请问周公叫什么)

周公平定了武庚等人叛乱,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周成王的弟弟唐叔得到一株禾苗,长的很异常,它是两根茎合长在一起,只生出了一个穗。按照当时的说法,这是天降厚福的征兆,唐叔就把这个吉兆献给了周成王,周成王又派人把吉兆赠送给正在东方平叛的周公。

这里说的唐叔,原名叫虞,是周成王的同母弟弟。当时的诸侯国中有一个唐国,发生了内乱,周公就发兵灭了唐国。有一次周成王跟虞在一起玩耍,小孩子嘛,就把一片梧桐叶撕成封赏用的器具模样,送给虞说,这个封给你吧。身边有个太史听到了,很认真的向周成王询问册封的具体日子,周成王一愣,我跟他小孩子开玩笑的,干嘛这么认真?太史严肃的回答,天子无戏言,您说了,我就要记录下来,还要把它落实完成掉。

就这样,周成王顺水推舟,把原来唐国的土地封给了虞,封地在黄河、汾水的东边,方圆百里,所以大家也称虞为唐叔虞。等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又把国家的名字改为晋,这就是春秋时期大名鼎鼎晋国的来历。

好了,让我们再回到周成王时期。在周公执政年的第七年,周成王已经不小了,周公就把天子的位置还给周成王,自己则面向北面,站在臣子的位置上,恭敬谨慎的做个臣子。

刚刚开始执政,周成王想有所作为,他就把父亲有过的一个想法开始实施了。我们前面说了,周武王做天子以后,觉得周国位置太偏西了,就想在诸侯中间的洛邑营建一个新都城,可还没等他着手办这个事情,就生病去世了,现在动乱已经平定,周成王开始着手洛邑的建设了。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那一年二月的某一天,周成王步行来到周武王的庙里进行祭拜,而后又徒步从镐京走到丰邑,最后派召公前往洛邑,查看地形。这一年的三月,周公又亲自前往洛邑,通过占卜等方式,确定都城的具体建筑地点,选择了一个大吉大利的位置之后,这才正式动工修建都城。

洛邑的新都城一共修了多长时间,这个已经不好考证了,反正自从它修好以后,周朝就有两个都城了,西边的丰镐被称为宗周,东边的洛邑被称为成周。洛邑这个地方,差不多就位于当时周朝势力范围的中心了,周成王派了很多数量的兵力驻扎在此处,还把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也搬到了洛邑。

据有些资料记载,在后世出土的青铜器中,发现了记载那一段历史的铭文,上面有“余其宅兹中国”的文字,大概的意思就是,洛邑这个地方是天下的中心,也可以理解为国中之国,我们“中国”的概念,最早就是从这里来的。

周成王现在可以治理国家了,周公也把权利原数奉还了,可他们爷俩之间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成王执政以后,有人诬告周公,估计周成王也是相信了,因为周公害怕被伤害,逃去了楚国。

在以前周公执政的时候,那会周成王年纪很小,生了一场重病,周公很担心,就把自己的指甲剪掉,投入河中,还写了一封策书向河神祷告说,我的国王年幼无知,不知道什么地方得罪了您,如果他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那也是我姬旦的责任,请责罚我吧。之后就把策书收藏在王宫的府库之中,没过多久,周成王的病也就好了。

这次周公逃去了楚国,不知道谁向周成王提了这件陈年往事,周成王派人打开府库大门,真的就找到了这封策书,读罢之后,他不由得掩面而泣,他悔恨自己听信了谗言,派人去楚国把周公迎接了回来。

回国以后,周公心里还是不踏实,生怕侄子以后再犯什么糊涂,就写了几篇长文来告诫周成王,大概的内容就是,给他讲述了商朝的几位英明之主,说人家是如何如何严格自律、敬畏上天、爱惜百姓的,还有你爷爷周文王是如何如何对待士人的。总之就是一个意思,你要多学点好,向他们看齐。

数年之后,周公去世了,周成王用天子的待遇,把他葬在了爷爷周文王姬昌陵墓附近,表彰他对周朝的贡献,表示不敢把他当做臣子来看待。

#成周者周朝也# 成周不是地名,而是周天子属地的名字。按照西周分封惯例,周天子的属地叫成周,指的是周朝统一天下后的名称,是相对岐周、宗周而言的,这个成周在地域上包括西到周人的发源地宝鸡,东到周公营建的雒邑,当然也包括成周的京师镐京。所以,雒邑(洛阳)属于王地,但不是西周的都城。一些人把成周当作雒邑来对待,说洛阳才是西周的都城,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一是雒邑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成周这个名称命名的记载。二是把成周当雒邑看,没办法解释平王东迁雒邑(洛阳)和西周的历史。三是成周即周或者是周天子属地,符合西周分封惯例。比如姜子牙封地齐,都营丘,周公封地鲁,都曲阜等等,同理周天子属地成周,都镐京,故成周者,周朝也。

谢谢周公

古时候,有个女子就要出嫁了,想到要离开自己的亲人,心中十分不舍。准新娘哭着问嫂子:“男女要结婚的制度是谁制定的?”嫂子回答:“三字经上讲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制定婚姻制度是周公。”准新娘听后,天天在闺房里把周公骂个不停。等出嫁后回门省亲,这女子就问嫂子说:“上次说的那个周公叫什么名字,在哪里住?”嫂子说:“周公是古人,姬姓名旦,你找他干什么?”女子回答说:“我做了双鞋想送给他。”可见初尝云雨情的小娘子对自己老公想当满意,新郎官估计潘驴邓小闲五样最起码占一样。

献给华夏组诗之五十三

华夏炬光

(自然道德慧智教育诗)

姬旦颂

 

姬旦姬姓名旦兮 亦称周公

文王姬昌四子兮 兄是武王

西周开国元勋兮 儒学先驱

政治军事教育兮 杰出思想

 

华夏商末周初兮 儒学奠基

被孔子尊称为兮 儒家元圣

姬发重病缠身兮 托佐成王

武王卒成王幼兮 周公摄政

 

为稳西周天下兮 分陕而治

旦奭二人决定兮 立柱为界

周公管理陕东兮 召理陕西

中国最早界石兮 周公首确

 

管蔡勾结武庚兮 欲清君侧

周公奉成王命兮 二次东征

写大诰讨三监兮 平息叛乱

各诸侯都宗顺兮 天下太平

 

加强东方控制兮 迁都洛邑

封邦建国方针兮 以藩屏周

统治重心东移兮 卜都定鼎

秉承武王遗志兮 周公划筹

 

总结三皇五帝兮 治世理念

夏商利害得失兮 道德礼仪

西周典章制度兮 制礼作乐

主张明德慎罚兮 治国德礼

 

周公摄政六年兮 成王长大

还政成王无私兮 世代颂扬

病榻周公叮嘱兮 葬必周地

至死不离成王兮 墓伴文王

 

殚精竭虑图治兮 巩固周朝

旦为成康之治兮 基础奠定

大周朝安长久兮 周公功伟

奠定华夏千年兮 道统文明

 

 

周公诫子

 

往矣

子其无以鲁国骄士也

 

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父也

又相天子

吾于天下不轻矣

 

然尝一沐三握发

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之曰

德行广大

而守之以恭者

 

土地博裕

而守之以俭者

 

禄位尊盛

而守之以卑者

 

人众兵强

而守之以畏者

 

聪明睿智

而守之以愚者

 

博闻强记

而守之以浅者

 

夫此六守

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

富有四海

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

亡其身者

纣是也

 

可不慎欤

 (待续)

#山林子##传统文化##哲思#

管叔鲜和蔡叔度

周文王的正妻叫做太姒,她一共生了10个儿子,长子是伯邑考,次子是武王姬发,三子是管叔姬鲜,四子是周公姬旦,五子是蔡叔姬度,六子是曹叔姬振铎,七子是成叔姬武,八子是霍叔姬处,九子是康叔姬封,最小的是冉季载。10个兄弟里面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的品行最为高尚,才能最为出众。他们两个人堪称周文王的左膀右臂,辅佐文王建立了巨大的功勋,因此文王没有立长子伯邑考为太子,而是选择了次子姬发继承自己的王位,太子姬发即位后就是周武王。在他即位以前,他的长兄伯邑考就已经死了。

周文王去世之后,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灭掉了殷商王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天下平定之后,周武王封赏自己的兄弟以及在战斗中立下功劳的大臣们。他把鲁地分封给了姬旦,并且任命姬旦为丞相,因此人们称姬旦为周公或是周公旦;又把管地分封给了姬鲜;把蔡地分封给了姬度;把曹地分封给了姬振铎;把成地分封给了姬武;把霍地分封给了姬处;当时康叔和冉季载年龄还非常小,没有管辖地域的能力,所以没有获得封地。为了安抚商朝的遗民,周武王又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到朝歌做国君,他担心武庚以后叛乱周朝,便把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分封到靠近朝歌的管地和蔡地,以便他们就近监视武庚,防止武庚作乱,同时还可以辅助武庚治理商朝的遗民。管叔姬鲜、蔡叔姬度和同样肩负监视武庚职责的霍叔姬处被称为“三监”。

周武王即位4年之后就因病去世了。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姬诵年纪非常小,无法料理国政。

武王在临终前,托付周公旦帮助姬诵料理国政。武王去世后,姬诵继承了王位,称为周成王,周公旦代理主持朝政。周公旦非常贤能,把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引起了一部分臣子的猜忌,他们认为周公旦代理国政是怀有私心的篡权行为,并且制造流言说:“周公旦阴谋篡夺周王朝的政权,将会做出不利于周成王的举动。”周公旦听到人们对自己的诽谤后,处理国家大事时更加勤勉。他对老臣太公望、召公爽等人说:“先王消灭商朝就是希望国家能够安定和美,现在国家刚刚平定,武王却又过早地去世,成王年纪还小,我是怕毁坏了先王的基业,辜负了武王的嘱托,才代理起国政的。我从来没有一点的私心。希望你们相信我!”

周公的一片诚心感动了太公望和召公爽,他们不再怀疑周公了。而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却仍然认为周公有篡权的想法,他们联合武庚以及东夷部落发动叛乱,并胁迫霍叔姬处一同参加。其他诸侯国家也乘机起兵反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周公旦经过3年艰苦的战争,终于取得胜利。武庚被周朝士兵杀死,管叔、蔡叔和霍叔都成了俘虏,周公处死了管叔,流放了蔡叔,把霍叔贬为普通百姓。这场战争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战争结束后,周公旦将原来由管叔、蔡叔和武庚管辖的商朝遗民一分为二,其中一部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封地在商丘,国号为宋;另一部分封给周成王的叔父康叔,封地在商朝的故墟,国号为卫。蔡叔姬度在流放过程中死去,他的儿子名字叫做姬胡,姬胡与其父不同,具有善良仁德的性情,周公旦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就把姬胡分封到了蔡国,使蔡不致灭绝。

他们不知道他们陕西的名字是咋来的。当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以西,简称陕西。而陕地就是洛阳八关之一,被称为洛阳西大门的函谷关的所在地。

鲁国在春秋战国地位如何?

一个特殊存在的老牌姬姓诸侯国,历史参与感很强!

争不上春秋五霸,挤不进战国七雄,却没人敢小看。鲁国称为“望国”,即其他诸侯憧憬之意。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从鲁国登泰山,天下皆在眼中。

鲁国始祖周公姬旦,死后周王室准其葬于文王、武王所葬之地。说明周天子将姬旦视作长辈,而非臣子。《礼记·明堂位》记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周朝乐舞不能想听就听,鲁国例外!吴公子季札出游时就在鲁国欣赏了《周南》、《召南》、《小雅》等音乐,以及乐舞《大武》、《大夏》,大饱耳福并作了一一点评。“周之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这话不是随便说说。

鲁国得到了周王室许多典册文籍,姬旦儿子伯禽在鲁国“变其俗,革其礼”,推行周礼。晋国的韩宣子参观了鲁国的图书,眼珠子瞪得老大:“周礼尽在鲁矣。”

“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鲁,王礼也。”周王室有的,你们没有,我有!这就是鲁国。

这里要提一嘴,虽然春秋五霸鲁国没份,但是“春秋”这个名字源自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这是鲁国的日记,写自己也写别人,包括诸侯打仗、结盟开会,继位、祭祀、礼俗方方面面。当然,其他诸侯国也写日记,但基本毁于战火,整部春秋史靠着鲁国的史书《春秋》得以保留,否则要跟夏商一样靠挖掘了。

鲁国这参与感,谁能比!但是为啥鲁国混得不上不下,跟着别人跑呢?因为诸侯们要生活,身份能当饭吃?

至于说为啥春秋争霸进不去五强,客观说,自西周姬旦受封起,鲁国实力是有的。说难听了是不思进取,客观点说不争是因为不必。你说怎么争?周公制的礼法,鲁国头一个要遵守,还要比人家好,孔子不是一直在奔走呼喊吗!

到了春秋后期,礼崩乐坏,“杀伐”取代了“尊尊”,“尚力”取代了“尚礼”。诸侯东征西伐,发展生产力和人口,急需土地扩张。说白了就是掠夺,慢慢地脸都不要了。

鲁国想进七雄吗?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

#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

@跳跳是只喵一个文科毕业的女子,感谢您的阅读关注!

公元1402年,朱棣把铁铉的耳鼻割下,煮熟后又塞给铁铉亲自品尝。但铁铉抵死不向朱棣臣服,最终,朱棣下令将铁铉以磔刑处死,又将他的妻儿充为官妓。

在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还有许多的“铁公祠”,里面供奉的人名字叫铁铉,当地人们还将铁公视为护卫一方太平的城隍爷。

铁铉原本是元代回民的后裔,祖籍在今天的河南邓州,明朝洪武年间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担任给事中,后来官至山东布政使。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永葆大明江山不变,便将他的诸多皇族分封为藩王镇守边疆,并且清洗了跟随自己打江山的一众名将。

朱允炆的父亲朱标还没等继承皇位就病死了,便从小少了父亲的庇护就使得朱允炆很缺乏安全感。因此,在担任皇储时候,他就开始担心自己的那些手握兵权的藩王叔父们将来有一天会造反。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正式即位。

为了防止藩王势力过大,他一上来就开始推行削藩政策。

眼看着一个个藩王都被皇帝拿下,燕王朱棣坐不住了,他决定发动政变,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从小就跟着这群名将学习排兵布阵,征战四方,见惯了血雨腥风和尸山血海。

由于他的老师都是朱元璋时代最杰出的将领们,而且他麾下有整个大明王朝最精锐的蒙古骑兵部队——朵颜三卫。朱棣部队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眼看着朱棣部队离南京越来越近,朱允炆赶紧派大将军李景隆领兵去讨伐朱棣,并且任命铁铉负责粮食的后勤保障工作。

可惜,李景隆根本就不是朱棣的对手,部队打散了,李景隆也匆忙逃命回了南京。

铁铉这个文弱书生却没有逃,他一面召集从前线逃来的士兵,一边和济南守将盛庸商量守城之策。

朱棣大军到达济南城下时候,曾经向城内射过去一纸劝降书,但是铁铉却回给他一份《周公辅成王论》,以表达自己效法周公视死如归的守城决心。

朱棣看完震怒,立即下令大军攻城。

谁承想,这济南城在铁铉的镇守下,竟然如铁城一般久攻不下,朱棣的部队死伤惨重。

朱棣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

他决定把决堤济南附近的黄河决堤,放水淹城。

铁铉得知对方的行动后,脑筋一转想出了诈降的计策。

他安排重兵埋伏在城门口,并且用计谋引朱棣到城内接受投降。

信以为真的朱棣,刚刚骑着高头大马兴高采烈地进入济南城,只听见一声巨响,伏兵立刻从附近杀出,将他围了个水泄不通。朱棣不愧是名将,奋力杀敌才只身逃出济南城。

朱棣刚回到大本营便命令炮兵全力轰炸济南城,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济南。城门楼上的铁铉发现敌方炮兵在活动,眼珠一转又想出一个妙计,他命人找来十几块大板子,上书“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

朱棣一看傻眼了,如果下令开炮,这就相当于对着自己老爹开炮。

尽管自己实为造反,但是名义上还是进京勤王,要是连自己老爹都不认了,那可真就是师出无名,只落得一个乱臣贼子的罪名。

后来,朱棣听从谋士姚广孝的建议先退兵修整,再绕开济南直接攻打南京,这才成功夺得了天下。

朱棣即位后,尽管自己在铁铉身上吃了个大亏,但他仍然认为铁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忠臣。

他开出重金和高官位想要收买铁铉。可是铁铉宁死不屈,盛怒之下朱棣便派刽子手对铁铉处以磔刑。

朱棣命人起大锅,割下铁铉的鼻子和耳朵扔进去煮熟,期间为了防止铁铉昏死过去还安排太医给灌补药。

鼻子和耳朵煮熟后又强迫铁铉吃下去,并且当众羞辱道:“自己的肉味道如何?”

铁铉忍着剧痛,轻蔑地回答说:“我乃大明忠臣,忠臣孝子的肉怎么可能不好吃?”

朱棣再也忍无可忍,大声骂道:“既然你宁愿死也不肯屈服称臣,那倒要看看你怕不怕这油锅烹炸。”

说完立刻下令将其全身骨头都割断,并且将骨头和身子全部扔进油锅。

铁铉依然没有屈服,行刑者们将铁铉的骨头架子扔进了油锅,铁铉当即毙命。

一代忠臣铁铉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他的一生完完全全对得起自己的姓氏“铁”字,满身是胆、铁骨铮铮即便面临油锅也绝对不向窃国皇帝低头。

作者:华夏小生

参考资料:《明史纪事本末》

谁能想到?一个两弹一星的元勋,中国火箭材料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意外被歹徒活活打死。那一年,他年仅46岁。他叫姚桐斌,

您可能连他的名字都没有听过,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中国的航天材料越近了世界第一阵营。至今他的研究成果仍在中国的航天事业中使用。上世纪初。中国仍处于西方列强的欺凌之中,特别是日本侵略者试图灭亡中国。在此国家危难之际,他不远万里回到祖国。回国后的姚桐斌从事导弹与航天工业的工艺,材料技术工作,任命为国防部703所所长。

当时是中国航天事业刚起步,而我国工业材料及其落后,就连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更别说航天材料,如果材料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一切构想都是空谈。

航天材料中最重要的就是钎焊合金,此时根本得不到任何国家的支持,就连苏联老大哥都袖手旁观。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姚桐斌带领703所的同志争分夺秒,经过反复分析实验,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生产出了高温钎焊合金。

1960年到1965年,姚桐斌带领着703所开展了500多个研究课题,而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80%都运用到了如今的航天事业,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且他还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然而,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才,为何会在46岁的时候遭遇毒害呢。

1968年6月8日,忙碌工作的姚桐兵在下班之后,被几个气势汹汹的歹徒以发动学术权威的名义围攻殴打,拳打脚踢,棍棒重击之下,平日里最注重个人形象的他衣衫破烂,满身血迹,袜子和鞋都丢了一只,难以想象她当时是多么的绝望和。无助,呕心沥血研制的火箭和导弹科研成果在暴徒面前无能为力。

下午三点,正值壮年的他被活活打死。顷刻间,三个女儿失去了父亲,中国也失去了英雄。这件事震惊了国防部,周公批示一定要严查凶手。然而,他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他的逝去。是中国的损失,也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心痛。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仰望星空,但有人就是星空。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正是这些先烈们以及科研人员用生命和汗水为我们换来的,我们应该对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铭记并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这才是我们中国人值得追的星。

燕王朱棣挥师南下时,道衍提醒他:“殿下攻下京城,方孝儒一定不会投降,但是你绝对不能杀了他!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要绝了的!”

方孝儒是谁?他是朱允炆的智囊团首席,曾是朱元璋亲自钦点的辅佐皇孙治理天下的成员之一。

方孝儒的父亲叫方克勤,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吏,就在洪武年间,因为一场空印案中而不幸被朱元璋错杀。

方孝儒却是个人才,从小苦读经书,为人称道,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濂,而他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已任。他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很奇怪,一直不备朝廷重任。

实际上,这是朱元璋专门来磨练他的。朱元璋把王位继承人确定为朱允炆的时候,朱元璋就想到了方孝儒,他要物色一些能够辅佐皇孙治理天下的人选,而方孝儒就是他第一个被选中的人才。

朱元璋告诉皇孙:“方孝儒是绝对可以信任的,他一生都会孝忠你的。”

朱允炆继位,方孝儒终于有了出头之日,他被任命为翰林待讲及学士之职,他与朱元璋另外选中的齐泰,黄子澄组成“铁三角”智囊团,协助建文帝朱允炆打理朝政。

建文帝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轰轰烈烈的削藩运动,几个藩王很快就被处理,到了燕王朱棣,这可是惹出了大麻烦。

其中,讨伐燕王朱棣的诏书就是出自方孝儒之手。

方孝儒虽是一介书生,一生读圣贤,是位名家大儒,但是,他却是一条傲骨硬汉。

当朱棣打到京城时,他给未允炆建议,誓死坚守城池,拒绝逃往南方。

朱允炇听从了他的话,但是他担心守不住,就问方孝儒如果城池失守怎么办?

方孝儒却说:“即使守不住,皇帝陛下为江山社稷而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方孝儒万万没想到,这一天没多久就来了。

燕王朱棣终于坐上了宝座,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方孝儒,希望方孝儒能够为他起草诏书,让他的登基名正言顺一些。

其实其他人也能写诏书,只是说,让方孝儒写的诏书,以他的影响力可能更能安抚天下人心吧。

朱棣的如意算盘打的是挺好的,但是,能不能实现取决于方孝儒。

方孝儒穿着白色的孝衣,哭着走进了大殿,他既不行礼,也不叩拜,令朱棣大吃一惊,场面特别尴尬。

朱棣谨记军师道衍的话,知道方孝儒不会轻易投降。他沉下性子,心平气和地劝说道:“先生不必这样,我不过是效仿周公辅政而已呀!”

这句话就像一个火苗,刷的点燃了方孝儒这个炸药包。他愤怒地说:“成王在哪里?!”

“自己焚了!”

“成王的儿子呢?”

“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

“那成王的弟弟呢?”

“这是我的家事。”朱棣终于失去了耐心。

他让人拿出纸墨,逼迫方孝儒:“你还是按我说的去写吧。”

方孝儒一把推开纸墨,倔犟地说:“我是不会写的!”

朱棣继续逼迫。方孝儒只好提笔写来。

朱棣大喜,以为方孝儒终于脑子开窍了!

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方孝儒只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字。

朱棣看完,气都要炸了!

他像狮子一样发怒道:“你就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灭我十族又怎样?”方孝儒说道。

朱棣是何人,你以为他不敢吗?他是一个非常精通暴力法则的人,他认为,暴力不能解决一切,却可以解决挡道的人。

朱棣干脆利落,即刻宣布:方孝儒处于凌迟,灭十族。

历史上只有灭九族,这多出来的一族,还是方孝儒头一名,朱棣为了凑数,在屠杀的时候,加入了方孝儒的朋友和学生。

方孝儒敢于反抗强暴,虽然结局很惨,却他却体现出了读书人的气节,不愧他名字里的那个“儒”字,只是他连累了自己的亲人、朋友、学生也去送死,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悲剧。

朱棣一旦打开屠刀,后面就开始了一系列惨烈的屠杀暴行。

朱棣在历史上是一个两张面孔的人,他的残暴只对反对他的人,因为他知道,他的皇位来路不明,只要有一个反对者,他就不会安心,他怕好不容易得来的一切,又会被别人夺走。

等他坐稳宝座之后,他开始专心治理国家。他延续父亲的遗志,重视农业建设,大兴水利,还采取了一系列对老百姓有利的举措,短短几年,明朝又重新恢复了生机,社会逐渐走向稳定。

后来,他亲自编纂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可以说,继位期间,做了很多大事,在他的统治下,大明王朝创造了“永乐盛世”的时代。

朱棣到底是位好皇帝?还是残暴的皇帝?欢迎大家留言![作揖][作揖][作揖]

#头条故事会# #以书为名# #历史上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