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宝宝起名(鲁姓宝宝有涵养的名字)

S005:炎帝(神农氏)

炎帝即神农氏,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后世称其为地皇("三皇"之一)。

2010年版《中国历史大辞典》:传说中农业、商业、音乐和医药的发明者。战国时人传神农“人身牛首”,教人播种五谷,发明农业生产工具,传授打井技术,是为农业神。又曾“日中作市”,使民交易,是为商业神。又曾创制五弦琴,是为音乐神。又曾“尝百草”而知医药,是为医药神。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

神农氏教人耕田种地,被尊称“药王”、“五谷王”。他遍尝百草,找出可吃的粮食和药材,并区分出有毒有害的花草。他尝出三百余种草药为民治病,后人依其经验写成《神农本草经》。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他发现一种矮树丛中长出的小嫩叶,吃下后能让内脏清爽,取名为茶。人们为纪念其功绩,就将他采药的那片群山和林海称为“神农架”(湖北省西部)。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后来两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两部落后融合成华夏族(汉族),汉朝时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但是一直未弃用华夏族称谓。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炎帝故里有六说:陕西宝鸡、湖南会同、湖南炎陵、湖北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

汉代文物《炎帝升仙》画像石(拓本)(江苏徐州博物馆收藏):

原石为剔地平面阴线刻。画面上方刻一月轮,月中有玉兔、蟾蜍,玉兔为侧面透视,蟾蜍则为俯视形象。旁刻炎帝引凤升仙,炎帝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锸。下方刻神牛衔灵芝草药。整幅画面,表明炎帝是皇帝、“神农”“药神”的三重身份。

我同情鲁医生!子女在学校遭受过校园暴力的家长都能理解!反倒是小年青和公知号抢着当键盘侠!

杨蔚然作家 导演

#大v说热点 #大v快评 #南京上门掌掴小孩后续 #人民网评南京男子掌掴幼儿 那么多人支持鲁医生为啥都是私密号?莫非…

02:45

公元1074年,37岁的苏轼为赢得12岁舞女的欢心,当众写下告白诗,其中一句成为千古绝句。9年后,舞女为苏轼生下儿子,老来得子本是喜事,苏轼却悲从中来,并写诗感叹。

苏轼的一生中,有两任妻子和一位妾室,而妾室王朝云是在他人生中,暗淡的时候出现。

当时,苏轼被贬往杭州。在杭州西湖的盛宴上,悦耳的丝竹声中,几名舞女缓缓出场,舞池中央的女子正是12岁的王朝云。

她不仅容貌清丽,还能歌善舞,顿时引起了宾客的注意,唯独苏轼自斟自饮,仕途的不顺让他黯然神伤。

一曲结束,众人都意犹未尽,舞女们纷纷退场。片刻过后,舞女们洗净浓妆,再次入场为宾客们侍酒。

恰好轮到王朝云为苏轼斟酒,只见她脱去艳丽的长袖舞服,换上一袭素色的长裙,素净的面容显得恬静淡雅。

有眼尖的人,指着王朝云赞叹道:“你正是刚才嗓音清亮的女子!”一句话,瞬间勾起苏轼的兴致。

苏轼对眼前的女子仔细打量一番,只觉得她别有一番韵致,犹如空谷幽兰一般清新脱俗、又楚楚动人,顿时让苏轼的心头为之一颤。

为此,苏轼恣意挥毫,写下了传颂千古的佳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表面是形容西湖的旖旎风光,却隐含了苏轼初见王朝云的心动感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是被后人传为佳句,形容佳人的容貌出众。

朋友见苏轼对朝云颇有好感,便为朝云赎身,送给苏轼当侍女。

王朝云虽然年幼,却聪慧懂事。学着照顾苏轼的起居,帮他铺纸研墨。于是,苏轼便教她读书写字,这是一般侍女都没有的待遇。

朝云很崇拜苏轼的才华,尝尽世间疾苦后,很珍惜与苏家的缘分,对待苏轼的继任妻子王闺之,更是敬重有加。

到朝云18岁时,夫人王闺之为她张罗起婚事,让朝云成为苏轼的妾室。这一年,苏轼43岁。

尽管朝云是妾室,却占据着苏轼的精神世界,她的悟性和灵性都很强,即便苏轼与她闲谈往事,她总能感同身受,替苏轼忧伤。

一次,苏轼写《蝶恋花》,一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朝云吟诵后深有同感,便泪如雨下。

此后,朝云常常唱这首词,为苏轼排解苦闷。每当朝云唱到让她触动的那句话,就会声音哽咽,泪水不禁滚落下来。

苏轼深知朝云的这份知心,故意调侃道:“我正在悲秋,你又开始伤春了,莫哭啊!”他一边调笑劝慰她,一边为她拭去泪水。朝云被他逗得破涕而笑。 

苏轼一贬再贬,朝云始终相随,在颠沛清苦中,他们迎来了甜蜜的时刻。

在贬谪黄州时,朝云用廉价的猪肉,文火慢炖,制作出香糯滑软,肥而不腻的肉块,成为苏轼餐桌的佳肴美味,更是后来闻名的 “东坡肉”。

1083年9月,21岁的朝云生下儿子,苏轼为幼子取名苏遁。朝云很喜欢这个取自《易经》的名字,既隐含着逃离避世的愿望,又期盼儿子平平安安。

儿子满月时,46岁的苏轼感慨万千,写下自嘲的诗句:“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可是,天不遂愿,儿子没能躲过灾难。

第二年4月,苏轼接到诏命,要全家迁居汝州。可他们走到金陵时,正值盛暑,遁儿因中暑而夭折,朝云紧紧地抱着已经咽气的孩子,不眠不休。

苏轼悲痛不已,写下一首悼亡诗,感伤这个孩子眉眼很像自己,是全家快乐的源泉,然而刚刚半岁,就意外早夭了。为此,苏轼十分自责,认为儿子的死,都是自己连累的。

办理完儿子的丧事,苏轼决定不去汝州了,向皇帝请命,要前往常州居住,主要是想让常州的太湖,拂去朝云的伤痛。

然而,朝云却整日沉默寡言,开始研究佛法。

 本以为雨过之后,便会出现彩虹,但是,命运没有放过她。

1096年,朝云刚跟随苏轼抵达惠州,就感染了瘟疫,本就虚弱的身体,加上不适应岭南的恶劣气候,不久便香消玉殒了,这一年,她只有34岁。

苏轼写下《朝云诗》,祈求她康复也无济于事了。苏轼曾多次把朝云比作天女,奈何天女终究离他而去。

临死前,她还在为苏轼念着《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对苏轼而言,朝云不仅是红颜知己,更是精神支柱。

朝云去世后,苏轼不能再提起《蝶恋花》,因为这首词是他们感情的见证。那个懂他内心世界的人,更是灵魂伴侣。

苏轼将她安葬在惠州栖禅寺的松林里,亲笔为她写下《墓志铭》和悼亡诗,一句“惟有朝云能识我”道尽了无限的思念与不舍。

此后,苏轼没有再娶。巧的是,他们的儿子苏遁的忌日,也是苏轼的忌日,整整相隔了17年,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他们在一起生活的22年里,朝云并没有赶上苏轼意气风发之时,而是仕途不顺的时候,她的这份相伴相守,显得弥足珍贵。

有道是“人生知己难求”,伴侣又是知己,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想来,苏轼寡居的5年里,始终挥不去她的影子。你觉得呢?

参考《王朝云》《论苏轼与王朝云的爱情》

感谢点赞和关注@观心铭史

#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历史冷知识#

大年初一早上的枪声(新编)

文/厚石 图/网络

东围沟,位于温水镇驻地。宋朝建村,始三面环沟,取名东围沟。

村前是一条美丽的浚河,浚河的河水是很多小溪汇流而成的,它来自蒙山上的千沟万壑。这里的河水没有污染,没有混浊不清的杂物,河水清得就像是一面明镜,动起来像漂动的水晶,河水一会儿拍拍岸边的沙石,一会儿拍拍沙地上的灌木,一会儿又让那些飘浮的树叶打个转儿,一会又挠挠追着的水鸟,真像嬉戏玩耍的调皮孩子。

在东围沟这片美丽安宁的土地上,自古以来,民众淳厚朴实,诚恳待人、热情好客、机智勇敢。在艰苦卓越的革命战争中,有这么些人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发展武装力量,英勇抗击各种反动势力,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沂蒙革命根据地,在沂蒙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下壮丽篇章。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一个春节。

雪下起来了,一片片洁白的雪花,随风飘舞,摇曳多姿,像鹅毛,像柳絮。

雪飘了整整一个除夕之夜。

雪后,那绵绵的白雪装点着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砌,皓然一色。这时的东围沟村格外美丽,早上很冷,出来的人不多,只有零零星星的脚印,岸边还有三三俩俩的乡亲在打水鸟。

在这雪花飘零的大年初一,感觉不到一点点年的味道,也感觉不出一点点喜庆。大街上有的人在自家门外扫雪,有的三五两群行走着串门拜年。

村子很大,高门大院、别具特色的院子却不多。

大院里非常寒冷。一阵风吹来,院子里的树木立时被积雪压断,相继发出噼啪声。街外此起彼伏地传来声声爆竹的响声。勤快的续老三正在扫雪,头上冒着热气。屋里火炉内蒙山柴火正旺,飘着红红的火苗,使人感到一丝丝暖意。续老大长时间没有回家,这不借据过年回来团聚一会。续老大、续老六和老爹等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谈笑风生。

续老大,宽肩,大脸膛,鼻直口阔,粗发浓眉,一双睫毛正直的眼睛,藏锋卧锐,流露出一种机警、智慧的神采。续老大叹了口气,对老爹和六弟说道:“时局动荡,我在最近将来恐怕还不能对家帮忙什么,实在没法啊。请你们理解我!望老爹爹保重身体,希望六弟照顾好家人。”

老爹点燃了一锅旱袋,缓缓放到嘴边,浅浅吸了一口说:“老大啊,只要你好好工作,家里事不用你操心。”老爹又深深地吸上一口,轻轻地吐了出来,指着续老六说道:“六啊,天太冷了,你去后院抱些柴火去!”老六应声起身走出门外。

“续大哥,过年好!我们来给您拜年了。”顺着话音,只见三个壮汉走进院子。这三个人,一个身穿长大衣,高大魁梧;另外两人身着短衣,虎背熊腰。续老三一边扫着积雪一边招呼说,“家来吧,快到屋里坐!”穿长大衣者,推开屋门道:“续大哥好!”续老大起身,伸手刚想招呼,只见长大衣者掏出手枪,“啪”的一声,对准了续老大。续老大身体向后趔趄了一下,“你!……”一头栽进了身边的面缸里。老爹见状,仓忙跑进里间屋里去找枪,准备还击。这还哪里来得及,被长大衣者连开两枪,应声倒下,墙壁上溅满了鲜血。听到屋里枪声,院子里两个短衣者,手枪几乎同时对准了正在扫雪的续老三,“啪啪”两声,续老三还不知哪里事,就倒在了血泊里。

续家正在忙乎过年的其他男女老少,不知所措。整个大院,顿时吵闹起来,哭喊声、尖叫声、求救声……人们惊慌失措。

续老大,名叫续之先,东围沟人士,时任蒙山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长大衣者,混世魔王刘黑七部下刘货郎(刘世铭),两个短衣者,悍匪刘货郎的两个贴身警卫。

刘黑七,山东第一悍匪。23岁时与当地痞子共8人结拜为匪。到1925年已有千余人马,号“刘团”,自称团长。至1928年已达万人,横行于滕县、临沂、费县、蒙阴等地抢掳奸杀,罪行难数。1928年以后,刘黑七忽兵忽匪,流窜华北七省,每到一地,抢掳奸杀。抗战爆发,刘匪返鲁,集旧部3000人投靠日寇,因与日军发生矛盾,刘黑七仓猝率500余人逃往蒙山抗日根据地投奔八路军。但转眼间,他又降日,凭着熟悉家乡的地理环境,多次扫荡我根据地,杀害我抗日武装人员。大年初一,刘货郎正是奉刘黑七之命来杀害蒙山抗日游击队队长续之先。

话说续老六去后院抱柴火归来,听到家里传来枪声,走近家门,定睛一看,三个匪徒如凶煞恶神,大事不好。说时迟,那时快,转身拔腿就跑。刘货郎看到来人,对两个警卫兵命令

下面有链接,谢谢欣赏!

被刘匪杀害的续之先及抗日群众是民族的脊梁、家乡的骄傲。我们永远不忘他们为党和人民建立的卓著功勋,永远不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民族精神,永远不忘他们的遗志和追求。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下,东围沟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早已成为了美丽宜居家园,人们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我们更要铭记他们,要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是他们的鲜血铸成了新的长城,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作者简介:厚石,本名刘善磊。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平邑县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文学,作品散见于杂志报端及获奖。

https://m.ql1d.com/new/general/20842402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举兵侵犯鲁国。入侵的齐兵逼近鹅子屯(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韩屯镇罗屯村),村里的百姓纷纷逃避。在村西的空地上,有一个年轻的村妇跑在最后被齐兵截住。只见这位妇人右胳膊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大男孩,左手拉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跑得气喘吁吁。

齐兵感到很奇怪,于是就问这个村妇:“别人都是抱小的领大的,你为什么抱着大孩领着小孩呢?”

村妇说:“这个大孩子是我侄子,她父母都死了,小孩是我儿子。如今大难临头,我宁可舍掉自己的孩子,也不能丢掉侄儿。”

齐兵听后感叹道:“连一个村妇都能舍儿救侄,我们为什么还要征伐兄弟国呢?”于是纷纷把兵器投入空地的水井里,磕掉鞋上的土,于是带兵撤回齐国,不再侵犯鲁国。鲁国人因此免受战祸之苦。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妇人,鲁国百姓都称她为“鲁义姑”。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深明大义的村妇,就为她修了祠堂,塑了泥像,并将祠堂起名为“鲁义姑祠”。每逢农历的二月初五至初七这三天的时间里,周围的村民就会举办香火大会,以示纪念。

后来该祠堂被毁,但是周围的人并没有因此停止对鲁义姑的纪念活动,每年阴历的二月初五到初七仍然有大批的人到此遗址祭拜。1996年,当地信仰鲁义姑祠的人又自发集资重新修建了该祠堂。

鲁迅的母亲在1906年夏天以“母病危速归”的电报将鲁迅骗回绍兴老家, 鲁迅被迫与朱安完婚入了洞房,也揭开了朱安悲苦一生的序幕。

母亲为鲁迅娶的媳妇叫朱安,生于1878年,比鲁迅年长三岁,和大多数旧时女子一样,她裹小脚不识字,但是性格温和,门第相当,因此在没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就定下这门婚事,鲁迅是接受新思想教育的自然是不同意这门婚事的,但是他又无力反抗只能逃离。恰在这时鲁迅得到了去日本留学的奖学金,他去了日本留学想拖黄这门亲事,但是思想保守的朱家怎能就范,没办法鲁迅多次提出让朱安放小脚,进学堂,最后也让朱家无情的拒绝了。

从1899年二月订婚到1906年结婚朱安足足等了七年,可悲的是还是被骗回来的,这也注定了朱安悲剧的一生。鲁迅从不认为朱安是他的媳妇,而是将朱安看做是母亲给他的礼物,是母亲的太太。

鲁迅接受了新思想,自然不会接受一个目不识丁裹着三寸金莲的旧时女子做自己的太太,在外人眼里鲁迅桀骜不驯,不走科举正道,剪辫子,学洋文,族人一直担心鲁迅会大闹婚礼现场,可事实是鲁迅一言不发听从了安排入了洞房。 让人没想到的是,洞房花烛夜鲁迅连碰都没碰一下朱安,在完婚的第二天就睡到了自己的书房,第三天他就启程回了日本,朱安自此成了有名无实的活寡妇。

独守空房三年,尽管鲁迅不待见她,连只言片语都不曾给她,她依然尽职尽责的照顾婆母,直到1909年鲁迅才终于回国,受聘与杭州师范大学。

1919年鲁迅在北京大学任教,将母亲和朱安接到了北京,朱安又生出了一丝希望,认为大先生对自己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将她留在绍兴老家,然而鲁迅的态度着实让她心凉。同在一个屋檐下鲁迅和她的交流少之又少,一天也说不上一句话,朱安为了能让鲁迅多看自己一眼总是在先生看书时去给他开窗子,鲁迅见了也不说话,只是狠狠的看她一眼,朱安便再也不去了。

对于朱安,鲁迅是无爱的,无论自己多不喜欢她,但从未想过休了她,因为他知道旧时的女子一旦被休,娘家是回不去的,世人的歧视,娘家的冷遇会将她逼到绝境。不但对朱安供养,对妻弟鲁迅也一向很好,不但给钱还给他儿子找工作。朱安总是想改善和大先生的关系,若是能生个一儿半女她在周家待的也能安生,只是两人差异太大,常常适得其反。先生越是冷落,朱安越是讨好,有时还自作聪明。有一次听鲁迅说起日本有一样吃食甚是好吃 ,她便接话说她吃过真好吃 ,其实这种吃食不但绍兴没有,中国都没有,她哪能吃过呢?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鲁迅和朱安不在一个精神层面上,朱安保留的是旧时代的思想,而鲁迅接受了新思想,他又无法改变朱安,只能避而远之。

朱安一如既往的侍奉婆母,一如既往的对大先生好,“她盼望有一天大先生能看见她的好,能回头跟她好好过日子”,哪怕能多跟她说句话她也知足了。她终究没有等到那一天,确等来了鲁迅跟许广平同居的消息。

鲁迅在这场婚姻里也是一个受害者,他从未爱过朱安,却不得不和她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鲁迅对婚姻本就失望透顶,更不会奢求拥有爱情。恰恰许广平出现了,如一到光照进鲁迅黑暗的世界里,让他的世界有了一丝光亮,一丝温暖。

1927年10月鲁迅与他的学生许广平在上海正式同居,消息穿到朱安的耳中,朱安的希望彻底破灭了。1929年,许广平在上海产下一名男婴,取名周海婴,朱安得知消息,又欣喜又落寂,她一直以周家正房太太自居,喜的是大先生有后了,寂的是大先生离他更远了。她穷其一生都想见到那个她们周家的孩子,至死她也没能如愿。朱安曾对人说“我就像一只蜗牛,在墙底慢慢的往上爬,总盼着有一天能爬到头。可现在我累了,爬不动了,我待他再好也无用”。朱安从此放弃挣扎,只想着做好周家的儿媳,也确实应了鲁迅那句话“做了母亲的太太”。

1936年10月19日凌晨六时,一代大文豪鲁迅先生与世长辞,医嘱中对朱安只字未提,鲁迅并未与许广平正式结婚,法律上只能算同居关系,拥有继承权的只有朱安跟周海婴,但事实是鲁迅作品的版权和上海的遗产都交由许广平处理。

鲁迅死后其弟周作仁一直接济母亲生活,1943年鲁迅母亲鲁瑞去世,朱安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她没有生活来源,没有挣钱能力,她也没有后代,一直保留着旧时代的思想,盼望着周海婴能给她养老送终。

朱安出于鲁迅与周作人的关系一直不睦,周母死后一直不肯接受周作人的接济,走投无路的朱安只好打起家中鲁迅藏书的主意。朱安的这一行为引起了学界的一片哗然,许广平听说后极力劝说朱安保管好鲁迅遗物,自己会尽最大力量照顾她。朱安也不在压抑自己的情感,悲愤的说“你们总说要保管好鲁迅的遗物,我也是鲁迅的遗物呀”,这句话因此成了朱安最著名的怨言,也透露出朱安内心的悲凉,最终鲁迅的遗物得以保存。

1947年6月29日朱安在悲苦中去世,身边没有一个人,她的遗愿是能葬在丈夫身边,但终不能如愿,许广平不答应,最后葬在婆婆身边,生死都陪着婆婆,最终还是做了婆婆的媳妇。

#分享地球上的美食#

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