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梦梦到人家出殡(梦见他人家出殡)

#论汉朝#违背常理的事情一定不会成功(三)-霍光后人

西汉政治家霍光因为自己的功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标本式的人物,后人把他和周公并列。霍光是外戚,他的兄长就是大名鼎鼎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他为人谨慎,做事细心,因此深得汉武帝信任。汉武帝临终之时,封霍光为大司马,命其辅佐汉昭帝刘弗陵。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是霍光的外孙女。汉昭帝在位期间,君臣相得,霍光独揽大权,国泰民安。

汉昭帝死后,由于没有子嗣,霍光便找来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继位。但因刘贺无道,很快就被霍光废黜。霍光又迎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即汉宣帝,汉宣帝的皇后霍成君,是霍光的女儿,霍光继续大权在握。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汉宣帝以皇帝级别的葬仪将其葬于茂陵。汉宣帝到场哀悼,将之与萧何相比,其葬礼上,有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等葬具,以韫辕车、黄屋送葬,谥号“宣成”。霍光被汉宣帝列为麒麟阁功臣之首。

可是,短短两年后,公元前66年,霍家被灭门。怎么回事?原来,霍光的夫人霍显是一个凶悍弱智的女人,她为了让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竟然瞒着霍光毒死了临产的皇后许平君。霍成君顺利当上了皇后,也埋下了霍家灭族的种子。

霍光去世后,其子弟都是庸庸碌碌之辈,汉宣帝开始削弱霍家的权力。在汉宣帝的故意刺激下,脑残的霍显怒火中烧、蠢蠢欲动,策划霍氏子弟谋反。汉宣帝借此机会,将霍氏灭族,长安城中有数千人家被牵连族灭。皇后霍成君被废,后自杀。

公元前66年,霍光全家被腰斩,外孙女上官太后悲痛欲绝哭着说:“权倾天下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满门抄斩!”汉宣帝听完,安慰上官太后说:“太后,非朕无情无义,是他们霍家自找的。”

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的路上,顺便回了一趟山西老家,他见到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儒。这个时候的霍仲儒已经再婚了,又有了一个十多岁的儿子,叫霍光。

霍去病对这个第一次见面的生父非常有好感,给他购置了很多房产和仆人,又在凯旋归来的时候,把这个弟弟霍光带到了长安,送到了汉武帝刘彻的身边。从此这个少年的命运就被改变。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少年日后会成为一代叱咤风云的人物。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圈子和平台真的是很重要。再看那个霍仲儒这个小吏,虽然他官没当多大,也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人家基因好,生的这俩儿子就成为汉朝文臣武将的天花板,文有霍光,武有霍去病。

没几年啊,霍去病就去世了,就剩下了霍光一个人。晚年的汉武帝十分的多疑,他的身边,无论是皇后还是太子,在电视剧里没有几个能活过几集的。但是霍光创造了一个记录,他陪伴晚年汉武帝二三十年的时间,一个错误都没有犯。

这个人做事非常的小心,性格十分的谨慎。后来有人就发现了霍光出入大殿的上下台阶时,起步停顿都是有固定的地方。包括脚踩的那块砖,还都是同一块砖,所以他就受到了汉武帝刘彻的信任。

汉武帝在临终前给霍光赐了一张图,《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后来他干脆告诉霍光,立少子,君行周公事,要立少子刘弗陵,让霍光来辅政。后来汉昭帝刘弗陵继位的时候啊,只有八岁,家国大事儿全部都听霍光的。

当时托孤,是有四个大臣,除了霍光之外,其他三个是金日磾、上官桀和桑弘羊。霍光和金日磾和上官桀都是亲家,霍光的大女儿就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生下了一个外孙女,就是后来的上官皇后。

很多人误以为这个上官皇后是霍光运作的,其实不是,当时霍光是反对这个事儿的,上官家族的人后来又走了长公主的路子,终于把这个孙女儿立为了皇后。

也因为这个事儿,他们之间开始渐渐有了隔阂,霍光就遇到了托孤以来的第一个挑战。当时上官家族就联合桑弘羊、长公主、燕王刘旦,他们内外勾结,准备里应外合干掉霍光,废刘弗陵,立燕王刘旦。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当时只有14岁的刘弗陵,他看穿了上官家族的阴谋,果断地站在了霍光这一边,所以后来上官家族这一拨人就全部被诛灭了。

这一波风波过后,只剩下了上官皇后。托孤四臣也仅仅只剩下了霍光一个人。霍光当时对内休养生息,对外继续与匈奴和亲,国力也逐渐的在恢复中。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汉昭帝刘弗陵突然驾崩了,而且没有留下子嗣。

经过权衡之后,霍光准备立李夫人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但是历史证明他的这个选择是错误的。

公元前74年,当刘贺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还在山东,在凌晨一点的时候借着烛光打开了诏书,迫不及待当天中午就出发了,一路上跑得比兔子还快,就累死了很多马,在路上他居然就开始强抢民女了。

到了长安之后呢,他也不好好哭丧,吃肉喝酒歌舞五毒俱全。当时霍光一看,这小子难堪大任,但是没办法,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

不过经过再三思考之后,霍光说了一句话:“这个坏人,还得我霍光来当。”于是就当着上官太后的面,霍光和群臣列属刘贺的罪状,宣读解聘他的通知书。

据统计,在27天里,刘贺居然犯下了1127条罪状。当时他还想做困兽之斗。霍光立刻走过去,一把按住刘贺的手,把这个玉玺给解了下来,递给了上官太后。

刘贺被废之后,霍光又立了刘病已,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询。刘询在开始去祭祀的时候,跟霍光坐在同一辆车上,刘询感觉浑身不自在,如芒刺背,就好像背后啊有刺扎一样,这也就是霍光的威严和气质。

后来他跟其他人同坐一个车,觉得没什么事儿。霍光功高震主,所以霍氏家族的祸根就在这个时候埋下了。

公元前72年,匈奴攻打乌孙,解忧公主向大汉求救。当时霍光指挥五路兵马十多万人,分进合击,大破匈奴,以微小的代价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当时战俘四万多人,俘虏牲口七八十万头。

这场战役是霍光执政近20年的一个高光时刻,他不仅完成了自己哥哥霍去病的夙愿,也为百年的汉匈战争画上了一个句号。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了。在他临终前,他希望把自己的一些封地分给霍去病的孙子。

后来在他去世之后,上官太后和汉宣帝刘询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并且把他用皇帝的规格安葬在了汉武帝的茂陵里。不过因为霍光的妻子霍显曾经毒害了许皇后,所以在他去世之后,霍家这一门人很快就被灭族。

@读文解史

这也告诉我们后来人一个道理,治家一定要严谨。霍家一门被灭族到底是因为皇帝想铲除外戚,还是因为霍光老婆惹的祸?霍显,祸显。感觉这个名字都没起好,霍光当初怎么会找了这么一个老婆?

#文史那些年# #我要上 头条# #今日头条#

一哥“俗人读先秦史”(15)——“顾命大臣”的由来

“顾命大臣”的意思是老皇帝、国王临死时,遗嘱亲信的臣子辅佐年幼的太子稳固朝廷,以完成政权的正常交接。一般认为,这事是从秦朝的赵高开始的。而后世亦有“顾命大臣”摄政一说。摄政,是指代替皇帝掌管朝政的人,一类来自皇帝的皇宫,如:太皇太后、太后、皇后,一类则是摄政王、外戚权臣、辅政大臣,其权势应在当朝皇帝之上,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而士大夫心中理想的“顾命大臣”,是类如周公才能、品德的人,如西汉的霍光等,但奸臣当道的也有,如赵高、王莽、西太后等。

其实,“顾命”一词当源于周成王传位于其子周康王之时,《史记-周本纪》载:“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

而幸运的是,这篇《顾命》还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让后人得以了解“顾命”的本来面目,是安排后事及葬礼的,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说成王总结自己的一生及遵行文王、武王之业不偏左右等情况,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并没有提及周公只言片语;第二部分是详实记载了成王葬礼的所有细节,乃至站位、敬酒、仪仗、车骑、诸侯献礼等等繁文缛节,细致到后人不愿意读的地步。

其实,《顾命》一文对后世的影响,抑或不在于它所记述的内容,而是所反映出的君王与贵族卿大夫、诸侯、臣子共治权力的行政方式,以及后世儒家所倡导的“礼”制约束下的忠臣良将思维。#历史#

1705年,93岁的苏麻喇姑去世。生前,她每年只洗一次澡,并会将洗过澡的脏水喝掉;在她死后,51岁的康熙以嫔礼为其治丧,为了见她最后一面,下令让其停灵14天,还将其灵柩与孝庄太后置于一处。

孝庄太后的一生都在为大清的事业努力,培育了两代皇帝,其中的康熙帝更是为整个大清的辉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孝庄本名叫做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身于满族的一个贵族家庭的小姐,从小也是受尽宠爱长大的小公主。

她在13岁的时候嫁给了皇太极,后来生下了儿子,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只不过她并不是最受宠的妃子,因为在她的姐姐海兰珠嫁给皇太极之后享受到了专宠,这是一份历史都承认的偏爱。

后来皇太极又娶了林丹汗的遗孀,孝庄的地位反反复复。皇太极生前,她只能排在所有妃位的最后一名。

好在她生下了九皇子福临,至少给自己一个可以争夺太后之位的可能。

皇太极驾崩之后,孝庄皇后立了自己的儿子为皇帝,自己也开始了辅佐皇帝的生活。

不过因为多尔衮一直对帝位存在着野心,所以顺治帝的皇位坐的并不是很舒心,孝庄只能告诫他要学会忍耐。

顺治帝因为母亲和多尔衮存在着风言风语,所以两个人并不像寻常母子那般感情深厚,甚至一度关系破裂。

在体验到老公不爱,儿子不同心的悲惨前半生之后,她最终得到了一个能够和谐相处的孙子康熙皇帝,还辅佐他成就一代霸业。

不过在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她并不是一个人孤独地奋斗,她有一个非常衷心的侍女叫做苏麻喇姑,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苏茉儿。

苏麻喇姑生在科出生在一个贫苦牧民之家,后来进入科尔沁贝勒府当上孝庄文皇后的贴身侍女。

苏麻喇姑和孝庄的年龄相仿,13左右的小女孩正是天真烂漫的时候,再加上苏茉儿非常的聪明伶俐,两个人很是投缘,甚至在孝庄皇后嫁入清宫的时候都要带着她。

在进入清宫之后,苏麻喇姑学会了蒙文,到后来还能辅导康熙,成为了他的启蒙老师。

不过她的成就可不止于此。她还是顺治能够成功登上皇位的一个重要推手。

在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皇位时,她找到了多尔衮,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多尔衮完全可以将其解决掉。

不过在苏麻喇姑跟他讲明了事情的利弊之后,多尔衮放弃了篡位,并且选择成为辅佐幼主的周公。这使得顺治帝以及后来康熙帝继位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为了能够照顾孝庄皇后和康熙帝,苏麻喇姑这一辈子都没有嫁人,一直陪伴着自己的主人,时间持续了60多年。

不过在孝庄皇后去世之后,苏麻喇姑整个人的状态不是很好,为了让她能够开心一些,康熙将皇十二子胤祹交给她抚养。

在胤祹长大以后,苏麻喇姑就没有了什么非做不可的事情,就开始了恬然自得的养老生活。

到了晚年,苏麻喇姑开始信奉佛教。不过她信佛完全是因为已经离世的孝庄皇后和顺治皇帝,他们两个都是佛教虔诚的信徒,她完全是为了他们两个祈祷。

苏麻喇姑这个人在生活上非常的奇怪,她有着两个众人都不理解的习惯。一个一年只洗一回澡,只有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清洗一下身体,然后再把这些脏水喝掉。

另一个是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药物,完全凭借自身的意志力挺过去,所以这一辈子她都没有吃过药。

虽然后世对于她的这个习惯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却不能让人信服,不过在我们看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却并没有影响她的长寿。

1705年,93岁的苏麻喇姑去世,这在历史上是不可多得的长寿老人。在她死后,51岁的康熙以嫔礼为其治丧,为了见她最后一面,下令让其停灵14天,还将其灵柩与孝庄太后置于一处。

出殡那一天,除了几位皇子要忙其它特殊的事情以外,其余的成年皇子都参加了出殡仪式,来送一送这个为大清江山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厮守达60余年,二人之间实际上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主仆关系。

而她与康熙之间的关系也不仅仅是天子与奴才的关系,她就像是他们的姐妹和母亲一样,一直以默默地陪在他们的身边。

汉武帝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弥留之刻召重臣霍光入宫,霍光进宫后,见到重病卧床的汉武帝后,痛哭道:陛下如果不在了,立谁为储君,汉武帝刘彻听后,说道:朕前几日送你的画你没有看懂?霍光一听,顿感诧异,吃惊的说道:“恕臣愚钝!”

原来在霍光这次进宫面圣的前几日,汉武帝派侍从给霍光送去了一幅“周公背着年幼的周成王,接受群臣朝贺”的画像,希望霍光能够像周公一样,辅佐大汉王朝下一任新君。

但是,霍光对于汉武帝给他送画之举,十分的谨慎,他深知汉武帝刘彻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一个君王,一句话说错,就有可能触发他的杀伐之心。

因此,霍光探望卧病在床的汉武帝刘彻时,始终都处于一个“装傻充楞”的状态,对于汉武帝刘彻“临终托孤”的请求回应得并不积极。

而汉武帝刘彻见霍光在搪塞自己,当即脸色不悦地说道:朕已经想好了,立幼子刘弗陵为储君,由你来出任辅政大臣。

霍光一听,顿时诚惶诚恐,跪倒在地,然后说道:陛下,微臣能力有限,难堪大任,而臣觉得有一个人可以担此大任,这个人就是微臣身旁的金日磾。

霍光身旁的金日磾一听,顿时又惊又气,他没有想到霍光竟将这个“苦差事”扔给自己,但是金日磾也是一个聪明人,他没有“接招”,而是委婉地说道:陛下,微臣一介武夫,对于治国理政一窍不通,让微臣辅政,并不合适,依微臣来看,辅政的这个担子还得霍光来担。

汉武帝刘彻见此情形,又气又无奈,当即说道:你们两位不要再争了,你们两个都来辅政,朕在将上官桀和桑弘羊两位大臣也安排进来,这样的话就由你们四个人一同来辅政。

霍光见汉武帝刘彻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当即表示领命,而一旁的金日磾也表示了遵从。

汉武帝刘彻病逝后,幼子刘弗陵在四位辅政大臣的拥护之下,登基为帝,起初,四位辅政大臣还能够精诚团结的辅佐朝政,但是随着时间的深入,上官桀和桑弘羊这两位辅政大臣野心骤起,想要发动政变杀掉霍光,废黜昭帝,拥立燕王为帝。

但是这个阴谋被霍光提前获知,霍光则是采取了强有力的反击措施,将谋反的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全部处死。

当时,金日磾已经病逝,上官桀和桑弘羊二人又因为谋反之举被处死,这就使得四大辅政大臣就剩下霍光一人,而霍光则凭着这个身份成为了大汉王朝朝政实际上的决策者。

霍光虽位居人臣,但却并没有因为手中握有大权,而在朝堂之上霸政,滥权,反而是严于律己,兢兢业业地处理国家军政要务,这就使得大汉王朝的国力在汉昭帝时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元平元年,21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在宫中病逝,由于汉昭帝刘弗陵生前没有子嗣,霍光就和皇太后商量,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立为新君。

但是昌邑王刘贺不学无术,荒淫无道,在其27天的“皇帝生涯”中可谓是坏事做尽,弄得朝局混乱不堪,霍光见到这样的局面,既气愤又无奈,当即召集朝中重臣商议废除刘贺的帝位,不久,刘贺的帝位被废除,被赶出了京师。

刘贺这个昏庸的帝王被赶了下来,就使得天子之位空置了出来,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霍光便召集重臣,商量新君的人选,最终经过多轮商议,选定了汉武帝曾孙刘询为新君人选。

刘询即位的时候只有18岁,很年轻,霍光就尽心尽力地教他怎么成为一个明君,但是刘询表面上对霍光非常尊敬,但实际上对“功高震主”的霍光十分厌恶,他认为霍光主理朝政,使得他这个天子失去了权威,变得“暗谈无光”,因此他始终期盼着霍光早早死去,自己则能够大权在握,成为真正的大汉王朝掌托者。

前68年,霍光病逝于府中,刘询闻讯后,十分欣喜,但是为了“做足样子”,刘询还是亲自为霍光主持了葬礼,并且十分隆重地将其棺椁安葬在汉武帝刘彻的陵墓旁边。

地节四年,霍家谋反的事情败露,汉宣帝刘询盛怒之下,没有给死去的霍光一点面子,一道圣旨将霍家几百口人全部处死,不留一点余地。

与此同时,汉宣帝刘询开始逐步淡化霍光生前对大汉王朝作出的功绩和贡献,在麒麟阁纪念有功之臣时,汉宣帝刘询特意命人不留霍光的全名,仅仅只是在画像上标明“大司马”等尊称,使得霍光这位三朝老臣被世人逐渐淡忘。

后世,对于霍光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有人说霍光是挟天子以令群臣的奸臣,也有人说霍光是一位兢兢业业的“三朝贤臣”。

而笔者认为霍光是一位集权谋之术为一身的权臣,常言道,伴君如伴虎,霍光在猜疑心很重的汉武帝刘彻手下做事,不仅能够全身而退,而且还被其临终托孤,这就足以说明霍光是一位集谋略为一身的权臣人物,而后霍光又辅佐了几位年轻的新君,虽然过程跌宕起伏,不太顺利,但是在霍光的运作之下,大汉王朝的权利更替进入到了一个平稳期,使得大汉王朝正式开启了后武帝时期,从这一点来说,霍光功不可没,居功至伟,值得后世铭记!#历史冷知识#

1942年的一个深夜,弘一法师预感自己大限将至,便把弟子叫到身前,一字一句地叮嘱道:“给我装龛时,一定要在四个角落都放一只盛满清水的碗。”弟子虽不解,但还是照做了。不久后,法师安然辞世,只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

弘一法师本名叫做李叔同,出生在天津首富的家中。出生时,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众人皆为此乃佛赐福兆。李叔同的母亲王凤玲,本来是府中的丫鬟,后来被主人李世珍相中,当了五姨太。

王凤玲生下李叔同的时候,李世珍已经68岁了。老年得子的李世珍自然欢喜异常,对这个宝贝儿子疼爱有加。好景不长,李叔同5岁时,父亲去世了。在父亲的葬礼上被李鸿章看了一眼,就惊呼:“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父亲去世了,同父异母的二哥文熙就成了家里的“一把手”,他对李叔同的教育格外严厉。李叔同六岁启蒙,八岁读了四书五经,十岁熟读诗书,十三岁学书法。没过多久,李叔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先生。

16岁时,李叔同遇到了著名的梨园名角杨翠喜。杨翠喜是出了名的美人,不仅有着一副好嗓子,气质更是非凡,这让李叔同十分着迷。二人越走越近,却保持着最后距离,从未行周公之礼,这让杨翠喜不禁问李叔同:你这么喜欢我,为什么不碰我?

李叔同将她抱在怀中讲:“你在我心里是高贵的,所以不能以庸俗之礼待你,大爱不在体,而在心神。”两人两情相悦时,立下了海誓山盟。可身在乱世,人总是身不由己,李叔同的家人不允许他拿大笔钱去赎一名优伶,此事一拖再拖,最后其他人买走了杨翠喜。

家人也给他找到了结婚的对象。对于包办婚姻,李叔同不喜欢,但是母命难违。就这样,1897年,年仅18岁的李叔同,奉母亲之命,娶了茶商之女俞氏为妻。

婚后,李叔同自立门户,还搬到了上海。然而,才出生的孩子就夭折。祸不单行的是,母亲也因为伤心过度,染病离世。子嗣刚逝,至亲又离,万念俱灰的李叔同在安顿好妻儿后,他决定东渡日本留学。跟着名师学习绘画和戏剧,同时还参加了音乐学院的音乐研究。

1911年,李叔同回国后,在浙江第一师范任教,当音乐美术老师。才华横溢的他,深受学生喜爱。他的讲台下,陆续走出了画家丰子恺、音乐教育家吴梦非、书画家钱君匋、著名音乐家刘质平、国画大师潘天寿等人,可谓是当时文艺界举足轻重的泰斗!

可以说,如果没有意外,李叔同将在讲台上过完一生,最终成就桃李满天下的美名。然而38岁那一年,也就是1918年,事业蒸蒸日上的李叔同却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毅然皈依佛门。

农历七月五日,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门,法号弘一法师。#阅读的温度##婚姻里的残酷真相##我要上头条##故事##佛教##健康真探社##心理#

李叔同的发妻听闻后,立马带着两个儿子找到寺里。他们在寺门外跪了三天三夜,而弘一法师却始终不见。儿子含泪追问:既然不相见,当初为何要生下我们?弘一在门内回答:“我心已空无一物,红尘已离我远去,施主请回!”

在他的后半生,正值壮年的李叔同选择了修行佛教徒中最严格的戒律,成为了戒律中最伟大的大师之一——弘一法师。他是一个光明磊落,潇洒飘逸、高山仰止的一代宗师。

1942年,62岁的弘一法师预知时日。他告诉他的弟子把四碗清水放在他火化后神龛的四脚处。他的弟子不知道弘一法师要做什么,但还是照办了。

弘一法师火化后,骨灰之中竟有1800多颗颜色各异的舍利子,让人膜拜。而且,徒弟们在四个碗里发现了很多小昆虫,这时弟子才明白:师父悲天悯人,为了避免火化时误伤其他小生命,于是在身边放四碗水。

弘一法师是得道高僧,一生都在潜心研究佛法,他把自己对于佛法的解释,写在了《人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中。讲述了很多充满禅意的人生哲理,读完后能让我们放下困惑,心境恬淡,心情愉悦,人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

从弘一法师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做人的格局和智慧,能让我们浮躁的心冷静下来。张爱玲读了弘一法师的文字,说自己是在弘一法师的庙墙外,卑微到了骨子里。

人生就像一首跌宕起伏的音乐,跌宕起伏会让它生动活泼。所谓“如不如意,只在一念间”。人生的真相便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几个字,就像山涧里的清泉,冬日里的暖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心境无限平和,自然寂静。

弘一法师的很多故事被记录下来,蕴含着充满禅意的人生哲理。在这个充满浮躁的社会中,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会迷失自我,苦苦执着。读一读弘一法师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细细品味他“半世繁华半世僧”的豁达人生。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图片下方“看一看”下单

人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

周成王13岁登基。叔叔周公因为要摄政,就让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去封国鲁国。对儿子说,“我的地位尊贵,除了王是没人能比。但我听说有人才来找我,如果在洗头就提起头发,在吃饭来不及咽下就吐出来,生怕怠慢而失去他们。你去鲁地记得要谦恭,不要看不起人。”#读史#

即便如此,周公仍遭受了两次大的信任危机。

一次是来自他的亲弟弟。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了殷地。派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监视他。武王死后,周公辅政。三个弟弟就造他的谣,说他想控制成王,夺取王位。竟然联合武庚造反。连一向信任他的召公也怀疑他。尽管心里痛苦,但是为了国家安定,他找到召公推心置腹,稳住召公后,又去平定了叛军。

另一次来自他呕心沥血辅佐的成王。

成王20岁的时候,周公将政权还给了成王。自己退位当了一个普通的臣子。但是不停地有人在成王跟前说周公的坏话。成王也开始动摇。周公知道了很害怕,就逃到了楚国。

不久天下大旱。

古时候的天灾,一般都认为是统治者失德造成的。成王于是找来史官,准备祝祷。这时候发现了周公封存的祝辞。那是成王一次生了很严重的病,周公向天祈祷说,“成王年幼,一切的过错都是我造成的,希望上天把灾祸降临到我的身上,不要怪罪成王。”并且将祝辞封存起来,不让成王知道。

成王看到祝辞,感动得泪流满面。说,“我知道上天为什么大旱了,因为我不该怀疑周公。这是上天对我的惩罚。”

于是派人将周公接了回来。#历史#

周公死后,成王悲痛万分。

以文王的规格给周公办葬礼。不久,庄稼还没收割就下了场暴雨。成王心里惶恐,又去检查祝辞,发现了当年武王生病时,周公祈祷用自己的命换武王命的祝辞。成王痛哭流涕,说,周公的忠诚到如此地步,我却不知道。这是上天发怒,宣扬周公的德行。于是下令鲁国用祭祀文王的规格祭祀周公,让鲁国拥有演奏天子音乐的权利。周公职位后代世袭罔替。

在封建时代,权力越大,越容易被猜忌。周公一心为国,呕心沥血,赤诚至此也不能免。位高人孤独,高处不胜寒。但是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使天下归心。秉承“至诚”二字,能达到任何术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历史回眸#

邓丽君“间谍门”迷雾重重,她死后,台湾官方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让事情变得扑朔迷离。邓丽君真的是“间谍”吗?为你揭密一段尘封的往事…

邓丽君去世后不久,谷正文的回忆录《白色恐怖秘密档案》中披露,邓丽君其实是台湾“安全局”第三处的谍报人员,已经当了近30年的间谍。

书里还附录了一组所谓的证据:一份“效忠党国,效忠台湾”的政治说明书,下面有邓丽君的亲笔签名。

这个“谷正文”又是何许人也?谷正文,国民党军统特务,长期担任军统华北地区的负责人,深受戴笠赏识,后又获蒋介石的重用,是蒋系情报系统的得力干将,此人阴险狡诈,心狠手辣,人称“活阎王”。

谷正文长期从事颠覆中国大陆政权的阴谋活动,曾经参与策划暗杀周公的事件,是“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爆炸案的主谋之一。

此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人们议论纷纷,邓丽君真的是台湾“间谍”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邓丽君是炙手可热的华语歌星,她的声音轻柔甜美,听歌者如同沐浴在微风细雨中,滋润了人们疲惫的心灵,令人着迷,无法抗拒,被誉为“甜歌天后”。

改革开放后,邓丽君的歌曲经香港澳门传到了中国大陆,吸引了一大批粉丝。邓丽君俨然成为一个文化的符号,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

一天,香港某唱片公司找到了邓丽君,邀请她到大陆开演唱会,邓丽君很高兴,她希望借此机会去大陆,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顺便去祖籍地看看。

后来邓丽君的母亲证实说,邓丽君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魂牵梦萦她在大陆的老家。

邓丽君,出生于中国台湾云林县,祖籍河北省大名县,父亲邓枢毕业于黄埔军校,是部队的一名少尉军官。

得知邓丽君要去中国大陆演出,台湾当局慌了,他们千方百计阻挡,从中作梗,甚至威胁恐吓。

国民党文工会主任出面了,他找到邓丽君的家人,希望他们阻止邓丽君出访大陆。接着蒋经国的儿子蒋孝武亲自出面,他告诉邓丽君,希望她不要去大陆,否则后果自负。

眼看邓丽君没有明确表态,台湾当局又使出一个下三滥的阴招,他们把邓丽君的名字写在国民党特务名单里,然后故意把这个消息放出来,这样大陆方面就不敢答应让邓丽君来大陆演出了。

邓丽君感到很无奈,很受伤,但她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又敢说什么呢?为了家人及个人的安全,她只能选择放弃,她清楚国民党特务手段毒辣,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至于谷正文书中提到的“政治说明书”,其实不仅仅是邓丽君,任何人想到离开台湾,都必须签署这样的声明书。那时的邓丽君才15岁,一个懵懂无知、未谙世故的少女,她懂什么呢?她能胜任“间谍”这份工作吗?

奇怪的是,邓丽君死后,身上盖着国民党党旗,葬礼很隆重,20万人为之送行,一些台湾政要也参加了她的葬礼,令人不禁浮想联翩。

朋友们,你们认为邓丽君是台湾“间谍”吗?欢迎大家积极留言评论。

#历史冷知识# #台湾#

由长者骨灰播撒江海仪式想到的,长者是第三位骨灰撒放祖国山川的领导人,前两位是周恩来和邓小平,这种“葬礼”好像除了我国外再无其他国家采用,甚至在中国也还没有正式的名称,我情愿称之为“九葬”,取“葬于九州大地”之意,它体现的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不保留任何物质形态的遗留是最大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我党的思想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很有意思,在我看来,可能在中国它寻找到了最终属于它的土地,因为中国拥有最古老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中最耀眼的灯塔就是易经,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奠定了中国人辩证法思想的悠久传承,但只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中国人才慢慢接触到了唯物主义,在中国千年社会思想史上,唯物主义的发展是存在障碍的,因为民间广泛存在迷信传统,而厚葬则是迷信思想的具体在外体现,鬼神崇拜就是与死亡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坚定的唯物主义代表,早在五十年代就在高层召开过关于死后简化丧葬火葬的高层会议并做出决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和至今唯一一次关于丧葬制度的政治决议,体现了中共的唯物主义本色,“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自周恩来总理始,开创了领导人骨灰播撒祖国大地的先例,而邓公承继周公,播撒骨灰于大江南北,今天,长者将骨灰撒放于他最喜爱的上海吴淞口,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大胆预测,未来骨灰播撒而不留骨灰将很可能成为以后所有中国领导人的共同做法,让祖国九州山川为已故国家领导人当做墓地,这是中共唯物主义精神底蕴决定的最佳方式,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纪念方式。

蔡宣候之死,说明诸侯葬期也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蔡国,在今天的河南周口市一带,是姬姓封国之一。最早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任务就是监督殷商旧裔,尤其纣王之子武庚,防其叛乱。周武王去世,儿子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监国,流言四溢。蔡叔度不服,勾结武庚叛乱,最后被周公镇压。叔度流放,死于半途。后来周公旦发现叔度儿子蔡仲贤惠,就重新封国于蔡,侯爵。

到鲁隐公八年,也就是蔡宣侯去世的这一年,蔡国已经传国332年,历11代。蔡宣侯,姬姓,名考父,《史记》记载为措父。蔡宣侯死于6月2日,葬于八月。如果是八月初就安葬,则期间就两个月,如果月末而葬,也就三个月。这个时间与“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的说法差异很大!

蔡宣候已经在位35年,应该是寿终正寝。即位蔡候是蔡宣侯儿子,名封人,在位20年,也无恶名。蔡宣侯在位时,蔡国内部也较为和平,没有内乱。蔡桓侯即位也属正常,不像卫国、宋国等,出现了国君被害,太子出奔等非常情况。

当然,蔡宣侯去世的时间是6月份,在中原地区,那是盛夏,尸体根本无法保存,能够放置三个月已经超乎想象!

所以,合理的解释是,诸侯去世,即使有葬期五个月的讲究,不同国家也会尽量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办理。比如,鲁惠公去世,没有记载五月而葬的具体时间,而是到了第十个月又进行了改葬,这说明葬礼礼制在鲁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求!蔡国三月而葬蔡宣侯,等同大夫之礼,也不见得蔡国人就无法容忍。

人死为大,入土为安,这八个字才是中国人流传至今的精神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