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姓彭怎么起名(女孩名字姓彭取什么好)

1953年,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元帅在十三陵水库游玩期间,临时起意,在工地上下了几盘棋,旁边邓小平和其他随行人员默默观战。

朱德和彭德怀两人都爱下棋,他们在太行山的战斗岁月中,戎马之余,少不了厮杀一番。据当年在八路军总部工作的人回忆:朱德和彭德怀两位正副总司令的性格正好相反。朱德温和,没有脾气,无论身边工作人员出什么错,他都不会虎下脸训人的,更不会骂娘。尽管这样,他们都很服朱德,说朱德是“响鼓不用重锤”,也有震天的威力。而彭老总就不是这样,他的脾气是响鼓响锤,咚咚震天,常常搞得人下不了台。

而两人也是行棋如人,朱德总司令下棋的风格如同他的性格一样,比较稳健;而彭老总则是勇猛异常。朱德吃对方棋子时,是先用自己的棋子将对方的棋子扫开,然后用手把棋子拣出棋盘,像展览战利品一样把缴获的棋子排开一溜儿。彭德怀则不然,他吃对方棋子时和他的脾气一样吓人。“砰”的一声,把自己的棋子砸在对方的棋子上面,然后从棋子下面把子弹出来,丢在一边,被他吃掉的棋子狼藉一片。

照片中的两位正杀得难解难分,而邓小平一言不发,随行记者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照片,起名“朱总彭总相持不下,小平同志观棋不语”。

#历史# #老照片# #头条创作挑战赛#

《可口可乐畅销的秘密》

可口可乐是怎样发迹的?据说 1886 年的可口可乐是在一个小店铺卖。它是一种果子露。它的发明人起初是个开药店的,叫彭伯顿。他按一个方子对出水来,清凉可口,很受人欢迎,于是起名可口可乐。但是,那时在柜台上出售,要先往杯子里倒上一点可口可乐原汁,再倒进苏打水一掺合,每杯收费5美分。靠这种办法尽管赚了一些钱,但还是小生意,发不了大财。不得已,1890年,彭伯顿把这笔买卖卖给了来自亚特兰大的药剂师埃萨·坎德拉。一天,有两个田纳西的陌生人来到店里,对掌柜的说:你给我们5万美元,我们告诉你一个让你发大财的秘密。这是什么秘密呢?就是先把可口可乐配制好,然后装成瓶子出售。坎德拉经过一段考虑后决定试试。于是和那两人达成了开办可口可乐公司的协议,专卖成瓶的可口可乐。他们除大做宣传以外,还采取巡回销售的办法,即不经中间商而由厂家直接向消费者销售。这样一来,公司盈利丰厚,终于发展成为今天使可口可乐畅销世界的大清凉饮料公司。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各大报纸争相报道,一位小战士看到报纸上的照片,如遭雷击,他赶紧拿出口袋里的照片进行比对,然后说:“这人是我父亲。”战友说:“别逗了,这是赫赫有名的司令员,怎么可能是你父亲,你不是孤儿?” 听了战友的话,小战士自己也陷入怀疑。

这位小战士名叫邓贤诗,照片上的人叫邓华。

1910年,邓华出生于湖南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淡泊名利,却很重视教育。

15岁,邓华不负众望,考入了南华政法学院,在这里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并先后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多场运动。

像那时很多父母一样,邓华的父母为儿子早早安排了婚约,对方是老家的一名女子,名叫邱青娥。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邓华反抗无效,只好无奈接受。

婚后,妻子知书达理,两人相处还算不错。

后来,局势越来越紧张,邓华不得不离开家乡,奔赴前线。

同年,妻子生下了一个儿子,邓华希望儿子可以饱读诗书,做一个有才能的贤人,给儿子起名邓贤诗。

为了大家,离开小家,邓华没有想到,跟妻子这一别,就是永别。

妻子一个人在家,既当爹又当娘,辛苦拉扯着儿子,她告诉儿子,父亲是一位大英雄。

邓贤诗看着父亲的照片,天天盼望着能够见到父亲。

然而,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就离世了。

邓贤诗10岁那年,母亲病重,又没有钱医治,年仅28岁,就去世了。

邓华听到消息后,本想将儿子接到身边,但是战场局势紧张,他根本没有时间,就这样父子两人失去了联系。

母亲不在了,父亲也不知道在何方,邓贤诗成了孤儿。在村长的提议下,邓贤诗过上了吃百家饭的日子。

那时,村里人都很穷,邓贤诗不愿意再给大家添麻烦,后来决定一个人出去闯荡。

在外流浪的日子,邓贤诗干过很多工作,因缘巧合下,也加入了部队。

部队领导都知道,他是一个孤儿,对他也很照顾。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各大报纸争相报道,邓华司令的照片刊登在报纸上,邓贤诗看到照片那一刻愣住了,这不是他日思夜想的父亲吗?太像了!

他偷偷拿出口袋里父亲的照片,仔细比对之后,对战友说:“照片上这个人是我的父亲。”

战友听了,哈哈大笑,都觉得他在开玩笑:“邓贤诗,你可看清楚了,这是大名鼎鼎的司令员,怎么可能是你的父亲,你不是孤儿?”

听了战友的话,邓贤诗自己也陷入了怀疑,报纸上的人跟父亲的照片确实很像,可是真的有这么巧?也许是自己认错了吧?

好不容易燃起的希望,又破灭了,他心里很难过。

第二天,消息传到指导员耳中,指导员叫来邓贤诗,再一次认真比对了照片,邓贤诗坚定地说:“报纸上这人真的是我的父亲。”

指导员也觉得很像,但这不是开玩笑的,他严肃地说:“你一定要看清楚,这可是兵团司令,要是搞错了,大家都很难堪。”

后来,指导员将这件事上报给了上级领导。

很快,消息传到邓华的好朋友詹才芳和萧劲光那里,两人听到消息,都很重视,立刻赶到邓贤诗所在的部队。

看到邓贤诗后,两人大吃一惊,跟邓华长得太像了。但经过沟通,发现名字不一样,邓贤诗说,他的父亲叫邓多华。

谨慎起见,两人让邓贤诗先写一封信。

信交到邓华手中,邓华看完信,声音哽咽 “我原来的名字就叫邓多华,后来加入部队,才改成邓华。邓贤诗就是我失散多年的儿子呀。”

失散多年的父子,终于见面了。

看着照片中的父亲,真实地站在面前,邓贤诗再也忍不住,抱住父亲失声痛哭。

看着儿子已经长到这么大,而自己却一天都没有照顾过,邓华也泪流满面。

擦干眼泪,邓贤诗的第一句话就是:“母亲说你是个大英雄。”

听了儿子的话,邓华眼泪又忍不住流出来,这些年,他愧对儿子。

父子相认,邓华想把儿子留在身边,然而,没想到邓贤诗听说后,却委婉地拒绝了父亲。

他说:“作为军人,就应该上场杀敌,无论在哪里,只要能够为祖国做贡献,就是好士兵。”

邓贤诗,不想因为父亲,而受到特殊照顾。

听了儿子的话,邓华很开心,虽然他没在身边,但儿子没有长歪,而是长成了一名铁骨铮铮的好战士。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邓华接到任命,要与彭元帅一起奔赴战场,邓贤诗听说后,也立刻报名参加了志愿军,成为邓华部队的一员。

父子俩终于团聚,一起并肩作战。#我要上微头条# #历史故事#

看到这个故事后,我很感动,因为战乱,家不成家,导致邓贤诗出生后,连自己的父亲都没见过,只靠着一张照片,才能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

不幸地是,母亲还早早去世,邓贤诗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吃百家饭,独自一人流浪闯荡。

多少家庭的破裂,才换来如今的和平,愿珍惜可以合家团聚的每一天。

百团大战后,日军疯狂反扑,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我军总部需要经常转移,为了保证家人的安全,左权将军决定把妻子和女儿送往延安,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左权将军的妻子名叫刘志兰,出身于北京的一个商人家庭,她家一共有姐妹七人,个个容貌绝美,因此街坊们也把她们称为“刘家七仙女”

刘志兰不仅漂亮,而且十分聪慧,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就是学校里的公认的校花,抗战爆发以后,刘志兰和许多爱国青年一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里寻找救国图强的答案

到了延安之后,她先是被安排到干部培训班学习,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北方局妇委工作,还担任过陕北公学的教导员,1939年,刘志兰随组织到太行山地区进行宣传工作

刘志兰的美名早就在延安传遍了,这样一个大美女来到太行山,立刻引起不小的轰动,一时间来目睹刘志兰芳容的人络绎不绝,这热闹的景象甚至都惊动了朱总司令

朱老总曾经在宣讲会上见过刘志兰,他知道34岁的八路军总参谋长左权还没结婚,很想撮合二人,于是他请出了自己的夫人康克清,和彭老总的夫人浦安修一起去探刘志兰的口风,没想到刘志兰早就听说过左权的大名,心里对这位名将仰慕不已,就这样,在朱老总的撮合下,刘志兰和左权举办了婚礼

但是在那个战争年代,这对革命伉俪注定聚少离多,结婚后第四天,刘志兰就前往山西参加边区妇女的组织工作了,而左权身为八路军总参谋长,工作更是忙碌,夫妻二人基本上只能一周团聚一次,虽然是这样,但两人依然十分恩爱,一年以后,两人的爱情有了结晶,宝贝女儿的出生让左权十分高兴,他给孩子起名叫“左太北”,就是为了纪念这段在太行山的难忘岁月

日子虽然艰苦,但是夫妻二人对未来都充满着希望,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一定能够拯救中国,一定会让祖国强大起来

1941年,日军开始大扫荡,为了全神贯注地指挥部队,也为了保证家人安全,左权让刘志兰带着不满百天的孩子回到延安,在妻女临走之前,一家三口还照了一张合影,当时谁也不能料到,这竟是他们一家三口的最后一张全家福

刘志兰母女到达延安后,夫妻二人分隔两地,为了稍解相思之苦,两人之间用书信进行沟通,左权将军在1940年11月12日给妻子写了第一封信,到他牺牲之前,一共写了12封信,在这些书信里,左权记叙了一些抗日前线的艰苦情况,但更多的篇幅则留给了妻女

“志兰,亲爱的!紧握你的手!尽管我可能会越走越远,只要我俩的心紧紧靠在一起,一切都当没问题了!”

“聪敏活泼的太北小家伙很远地离开,长久的不能看到她,当然更增加我的悬念。我只希望你一方面照顾着太北,同时又能很好安心的学习,有便时多写几封信给我。”

“延安的天气,想来一定很冷了。记得太北小家伙是很怕冷的,在砖壁那几天下雨起风天气较冷时,小家伙不就手也冰冷,鼻子不通奶也不能吃吗?现在怎样?半岁了,较前大了一些,总该好些吧!”

这些朴素的话语,既有对妻子的思念,也有对女儿的关切,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个男人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最真实情感,缠绵夫妻情,眷眷父女情,跃然纸上,这些珍贵的书信,被刘志兰保存了整整40年

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消息传到延安,刘志兰悲痛欲绝,她万念俱灰,几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在朱老总等人的亲切关怀下,刘志兰渐渐接受了现实,慢慢挺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并把女儿抚养成人

左权将军牺牲时,刘志兰只有25岁,但是在这之后的岁月里,她一直在赡养左权将军的老母亲,承担着左家儿媳妇的责任,为了不让左权断了香火,后来左母把左权哥哥的一个儿子过继在左权名下,刘志兰又把这个养子抚养长大,有妻如此,左权将军的在天之灵,应该有所安慰了#百炼成钢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