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的意思(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的意思是什么还有这样的命运吗)

#顺口溜# 腊七腊八冻死俩仨

今日是腊月初七,明天就是腊八节。

民间顺口溜--

腊七腊八,冻死俩仨。

腊七腊八、冻死王八。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腊七腊八,冻裂脚丫。

腊七腊八、兜着下巴。

腊八腊九,冻死老狗。

腊九腊十,冻死小人儿。

要说,这几天着实是冷了啊,因为本帅这两天始终在家中蜗居着,关于古人说话的神奇准确性我就不多作解释了。可见处于三、四九天的腊月是很寒冷的,大家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哦。 #我的旅游日记# #德州#

老舍的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年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

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历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齐齐哈尔头条# 2022年元月10日,周一。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的确如此,北方的腊月,天寒地冻,寒冷无比,万物凋零,气温又在下降中。

据#齐齐哈尔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 说:今天白天到夜间多云,西北风2一3级,白天最高温度一16℃,夜间最低温度一23℃,风力不大,气温偏低,感觉寒冷。外出的您除戴好囗罩外,还要防寒保暖,以免冻伤及感冒疾病的发生。

早上好,朋友们!今天是腊八节,腊八节,来碗粥。热乎乎,暖心窝。甜如蜜,安心神。营养好,爱心浓,思念深,幸福绕,平安缠,增吉祥,添如意。祝福你,腊八节快乐,幸福安康天天添![祈祷][祈祷][祈祷]

#红红火火过大年#

过了腊八就是年。

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办。

腊八冰,吃不坏人。

谁家灶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

腊八腊八,冻掉下巴。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腊八腊九,冻死小狗,腊九腊十,冻死小人儿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腊八,腊八,有的,腊八,没有的,哈撒。

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子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腊月,年终月。腊八,忙碌节。

喝豆粥,祛病魔。祭灶神,求平安。

吃碎冰,防肚疼。糖瓜粘,扫房日。

#腊八节# #早安今天#

祝大家腊八节快乐!过了腊八就是年。

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办。

腊八冰,吃不坏人。

谁家灶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

腊八腊八,冻掉下巴。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腊八腊九,冻死小狗,腊九腊十,冻死小人儿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腊八,腊八,有的,腊八,没有的,哈撒。

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子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腊月,年终月。腊八,忙碌节。

喝豆粥,祛病魔。祭灶神,求平安。

吃碎冰,防肚疼。糖瓜粘,扫房日。

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喝腊八粥。在南方腊八很少提,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腊八节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与腊八有关的节日谚语还有“腊八腊八,冻掉下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办”等。

过了腊八以后,家家户户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习俗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最后祝大家腊八节快乐!#腊八节#

#洛阳头条#“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1月20日,是传统节日腊八节。同时,今年的这一天也是“大寒”节气的开始。

“大寒”往往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我国民谚也有“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等说法。“大寒”碰上“腊八”,不禁让人浑身一哆嗦。在这一天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不仅可以驱寒保暖,增加身体御寒能力,还能预防寒邪外感,调理肠胃。#河南# #本地人本地事#

#齐齐哈尔头条# 2022年元月9日,周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来到数九寒天,寒冬腊月的冬季,这里寒风刺骨,寒气袭人,气温偏低。

据#齐齐哈尔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 说:今天白天到夜间阵雪,偏西风2一3级,白天最高温度一15℃,夜间最低温度一20℃,天气寒冷。外出的您除戴好口罩外,路上注意安全。

今天是腊月初七,有句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大家出门时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感冒等疾病。

早上好,朋友们!新的一天已来临,我在天寒地冻的北方遥祝大家:周末愉快,幸福安康,吉祥如意,阖家欢乐!

1974年,71岁的梁实秋痛失爱妻。然而,几个月后他就爱上小自己28岁的韩菁清,两人决定结婚,却遭到众人反对。岂料,梁实秋一意孤行,在结婚当天自己当司仪宣布婚礼开始。

梁实秋出生于北京,一生拥有众多成就,是中国第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人。

然而相比较于梁实秋的成就,他对女人的态度更值得书写。

1921年,18岁的梁实秋在好友黄淑珍的介绍和父母的撮合下认识了大他2岁的程季淑。

几次见面后,两人确定恋爱关系,于1927年正式结婚,并育有三女一子。

程季淑是个温柔贤惠的女人。

她舍不得梁实秋为家庭琐事烦忧,总是温柔鼓励梁实秋只需把精力放在作学问上,其他事情交给她。

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时,程季淑就用纳鞋底的锥子在他译完的稿纸上打洞,然后再一针一线地缝装成书本的样子。

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在彼此眼里,他们都可以做回孩子。

梁实秋的生日是腊八节那天,每年这一天,程季淑都会学着梁实秋的母亲:“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儿,我的寒鸦儿冻死了没有?”

说完后,两人都忍不住大笑。

同样地,梁实秋也会打趣程季淑。

一天,程季淑穿着一件黑色毛衣,因为上了年纪爬楼有些吃力,便手脚并用,梁实秋看到就说:“黑熊,快爬。”

每当这时,程季淑都会配合地回头对着他学熊吼一声。

在程季淑眼里,梁实秋十分体贴,这不仅体现她的身上,还体现在他对其他女人的态度上。

一次,风流的胡适曾经邀请梁实秋和徐志摩去逛青楼,从无此嗜好的他才进去就十分不自在,中途便提前离开。

回到家后他如实告诉妻子程季淑,此后再也没有去过风月场所。

妻子听完问他为何不自在,他叹口气回答:“寻乐是侮辱女性,更是侮辱自己。”

还有一次,李长之的妻子买菜回来时不小心将他的手稿弄湿,他便大声责怪。

梁实秋见状毫不避讳地批评李长之:“太太冒暑热买菜是辛苦事,你若陪她上菜市,回来一同洗弄菜蔬,便是人生难得的快乐事。做学问要专心致志,夫妻间也需一分体贴。”

自此,李长之便很少对妻子发脾气。

然而,再恩爱的夫妻也难逃生离死别的命运。

1974年4月,74岁的程季淑跟梁实秋去购物,途中一架楼梯突然倒下砸中程季淑,最终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梁实秋。

梁实秋悲痛欲绝,写了《槐园梦忆》,悼念去世的程季淑。

想不到的是,因为这本书,梁实秋又迎来了第二段感情。

当时,梁实秋去远东图书公司商谈《槐园梦忆》的出版事宜。

在这里结识了小自己28岁的韩菁清,两人一见钟情,此时距程季淑去世不到半年。

韩菁清也很优秀,15岁就获得“歌星皇后”的宝座,懂英文,善书法,而且还会编剧作曲。

很快,两个人的恋情掀起了外界的舆论风波。梁实秋的儿女朋友纷纷反对,甚至很多人骂他的《槐园梦忆》虚假。

而他的学生们为了维持他的“清誉”,专门成立了“护师除妖团”,意在让韩菁清知难而退。

然而,众人低估了他们的爱。

1975年,两人不顾外界眼光,在台湾举行婚礼,而梁实秋自己担任司仪宣布婚礼开始,宣读爱的誓言。

婚后两人如胶似漆,曾经不被看好的婚姻最终却成了别人羡慕的样子。

梁思秋跟韩菁清结婚当晚,因为眼睛近视不小心撞到了墙上,往后倒。

韩菁清看到立刻上前接住他,梁实秋不忘打趣:“你成‘举人’了!”

韩菁清笑着想了想回答:“你比我强,既是进士(近视),又是‘状元’(撞垣)。”

事实证明,外界的蜚短流长并没有影响到这段忘年恋的爱情,他们也不需要世俗的认可。

直到梁实秋去世,两人携手走过了12年。

@安尘文史阁

曾看过一句话:

“世人眼中的‘般配’,大多需要旗鼓相当。”

而这种般配包括年龄和地位。

显而易见,梁实秋和韩菁清超出了人们的认知范畴。

但大家忽略了,真正的般配是两个人在一起时幸福的样子。

梁实秋跟两任妻子都幸福,因为他们都做到了既相濡以沫又相敬如宾。

为了不打扰梁实秋写作,也不让两人分开,他们把房子改成了书房、客厅、卧室连着的三间房。

这样在书房的梁实秋抬头便可看见在起居室的季淑,而夜里躺在床上的季淑亦可看见在书房写作的梁实秋。

跟韩菁清亦如此。

韩菁清喜欢晚睡,梁实秋则要早睡早起,但他们从不要求对方改变,只是互相尊敬。

他们会协调出让彼此恩爱甜蜜的时间,每天下午的时光属于两个人。

韩菁清的出现,永远取代不了程季淑在梁实秋心里的位置。

爱,是我跟你在一起时眼里只有你。

你能理解他们的爱情吗?

关注我@安尘文史阁 把喜欢的故事讲给你听。

参考资料:《若男人也像花一般,才是真可爱》

《回家路上那些问题》(一)

腊八节那天早上老家来电话,说老人两天没有吃东西了,不想吃,下不来床。家人陪着,两个夜晚没休息了。

      他们的问题是,银行现在开门了吗?ATM机上一次最多能取出多少现金?

      算一算,我有二十三天没有回村去了,这是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事情。干扰未除,生活不息,比如成长,衰老。

      当然,一切都是形势使然,否则城市会运行如昔,出城的大路小道会畅通无阻,现在明明看得见城外出不去——刚开始放下电话那一会儿,我内心很茅乱,担心着急焦虑怨恨,在屋里转圈圈,不知道怎么办,感觉老人运势差极了。

      其实家人多虑了。银行开不开门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段时间老人们不幸倒头后,丧事几乎无需花费。元旦前,邻村接连有两位老人去世,一个老头九十三岁,一个婆婆八十六岁。两家步调一致:第二天一大早,用装载机车拉到火葬场,毕了直接埋公墓。除了死者儿子外,一个亲友都没有,也没有置办酒席,没有举行追悼仪式。村子的同事打来电话,说这样总感觉草率了哪里不太对劲,似乎在讨好什么人,摆脱麻烦,可是他也说不清楚怎样确定平衡点。

      “孝服都免穿了吧?”

      “没法置办呀!”他说。

       回想这件事情的时候,我正站在楼顶向西北方向眺望,三四里外,土原边沿一个突兀模糊的影子,就是那个村子,传说村人住在五座陵墓之上。特殊时期,喜事缓办白事简办,这是政策。家里老人年龄介于两者之间,我疑虑的是,现在老人身体不好虽说属实,但是,真到了坐等后事时候吗?

       例如,要不要先找个大夫给看看 ?

      在红尘里里蹦跶这些年,我逐渐意识到离去的部分真像:人固有一死,许多原本可以推后。应对人生大限危机,本质上就像不同人做同样一件事情,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主动化解的,有消极顺应的。有些人总习惯用“钱”解释背后一切,一刀切式的断语固然简单痛快,却意义不大。不信趴到病房门外听一听,大多时候主角不断恳求,“你再想想办法,我觉得我还能活”,很少自弃,只是配角们悄然滋生了围观的集体意识。

      找大夫——这个思路此刻冒出来,似乎不合时宜,别说让别人格外觉得不靠谱,连我自己都觉得像在和看不见的力量争抢什么,有点像爬一座看不见顶的大山,被迫进入一个连绵不绝的过关游戏,不见对手,结局未知。在这个特殊时期,我甚至不知道它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脑子里一连串的问号在不停冒泡泡:空人只身出出进进方便吗?哪里接受老人?怎么去?选择哪个科室?陪护需要什么条件? ……

      老人无疑就像一棵日益空心的老树,一口气就可吹灭的蜡烛,即便如此,万一她这次真的有个啥事情我肯定会长久内疚的,因为我没有尽心尽力为她做点什么,哪怕是替她剪一次指甲这类小事,若干年后也许难以释怀。

      我居住的这栋楼紧邻着大街,我家在顶层。这段日子不知不觉中我形神似如囚徒,可能我更白点,也胖点。常常独自站在楼顶,一任长发在寒风中悄无声息扯拽;空旷寒冷的街道,道旁枯树寒鸦;搜寻偶尔经过的人影,从衣着打扮走路姿势交通工具等细节猜测他们的命运。东边不远处有个出城卡,每天在四个固定时间点,从那里会驰出一辆车,到楼前几声短促鸣笛,对空再喊几句“不要在街上停留!”疾驰而过几乎分秒不差。所有这些常规画面,构成了我关于现时外面世界的认知底色。在无聊中,我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一个问题,“出行”对生命的意义。不去想还不行,大脑像一台卡壳的留声机,反反复复都是这个问题,像一头受惊的牛怎么也拉不回来。

      谁不害怕生病呢?若果说它可以比作一个有毒的果核,现在我更害怕因它派生的各种无形有形的果肉,一道道检查卡也算呀——从家里走过小区,走过街道,走过机场大道,走进村里,出去困难,回来怕更难,最怕的情况是进退两难,这边回不来,那边无处停留。我奔六十的人了,丢人倒势尚在其次,受得了野外冷冻吗?

      能自己做的自己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最好不说,所有问题都是自己内心的问题。思路自然不能假借他人之手来落实,“情况我知道了,我明天回来。”

      是不是吹牛得看最终结果,现在重要的是界定自己的问题:我怎么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