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宝宝(蛇年宝宝好吗)

19世纪光绪时期的一个蛇年,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里,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

 

男孩的父亲很勤劳,年轻的时候曾经去当兵,归来后做以小生意和别的营生来赚钱,他克勤克俭,攒下了很多钱,买回了祖上被迫卖出的田地。

 

父亲继续攒钱、买地,渐渐地摆脱了贫穷的境地,步入了中农,后来又成为富农。

 

父亲从田地上看到了希望,因此,他也要求毛泽东从小就要全心全意地耕种田地。

 

6岁时,父亲便要求他放牛、干农活,8岁时,要求只识了几个字的他给家里记账,同时还要兼顾农活儿。

 

在男孩的眼里,父亲就像苛责的监工,不容得他空闲一分钟,因此对父亲意见极大,但只是敢怒不敢违。

 

有一天,男孩家里来了众多宾客,父亲曾当着他们的面责骂男孩懒而无用,男孩一气之下回骂了父亲,并赌气跑出了家。

 

母亲、父亲相继追来,母亲柔声地劝他回家,而父亲也劝他,但用的仍是大骂的方式。

 

男孩不堪其辱,跑到一个池塘边上,警告紧追而来的父亲:“如果你再走近一步,我就跳下去!”

 

父亲与男孩达成了妥协:父亲不再打骂男孩,男孩磕头道歉。

 

这是《毛泽东传》中对毛泽东儿时的一段记载,文中的男孩就是毛泽东。从毛泽东与父亲的相处中,我们可以看出伟人从小就有很强的反抗意识。

#微头条日签# #我要上头条# #领袖毛泽东#

 

书中还记录了一件事,毛泽东读小学时,非常爱看《三国演义》,不容任何人有不认可这本书的言论。

 

但历史老师告诉他这本书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演绎,他与老师进行了激烈地辩论,之后,他又跑到校长那里寻找支持,但校长却表明认可历史老师的观点。

 

毛泽东便给镇长写了一封信,要求撤换校长。

 

正是他早期形成的这种不畏强权,强烈的反抗意识,才造就了他成年后的丰功伟绩!

 

古人说“三岁看大,老岁看老”,曾经有很多人批判这个观点,但仔细推敲,不无道理!

浦口火车站·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百年车站

从中山码头坐轮渡,约十多分钟左右就抵达江对面的浦口火车站。惭愧的是南京人却是第一次乘坐轮渡来到浦口。

浦口火车站,既是国内唯一保存最完整的“百年车站”,也是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中转站。

浦口火车站是津浦铁路的南端终点,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于民国三年(1914年)正式开通运营,又称“南京北站”。民国时期,浦口火车站作为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其红色屋顶是南京的重要地标。

浦口火车站长80米、宽20米、高20米,三层楼房,建筑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站内有两条长站台,站外有一个出站站台。

津浦铁路,又称津浦线,是一条由天津通往南京浦口的铁路干线,全线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开工建设,1912年(民国元年)全线筑城通车,全长为1013.83公里,纵贯中国东部腹地,与京杭大运河基本平行,在浦口与宁(南京)沪(上海)铁路隔江相望,铁路贯通南北,沟通白河、黄河、淮水、长江四流域,通过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全线设站82个,开通货运和客运。由于南北两段分属英德两国建造,因此各个车站的建筑风格也迥然不同。北段车站的建筑风格为德式,南段车站的风格是英式。

目前,浦口火车站的候车大楼、月台、雨廊、售票处、贵宾楼(现南京北站派出所)、中山停灵台、高级职工宿舍等主体及配套建筑都被系统性地保存下来,十分珍贵。我们仍能在车站外的配套建筑外墙上看到“行李包裹提取处”、“食堂、招待所”等遗留的字样。火车站周边目前也在进行保护性的维护和修缮中……

在中国近代史上,浦口火车站是经常出现的地名: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1898-1948)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1918年离开南京到北京上大学,与父亲话别的一幕场景。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人。

1919年春,毛泽东送湖南留法学生去上海,在此丢失了一双布鞋,陷入困顿,幸遇老乡解了燃眉之急。

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通过津浦铁路从北平运抵浦口火车站,在此稍作停靠后,通过浦口码头过江至现中山码头,通过挹江门、沿中山北路、中山东路,安葬于中山陵。

浦口火车站近年来逐渐成为以民国为背景的影视剧的重要外景基地,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金粉世家》、电影《国歌》等均在此拍摄过场景,被誉为中国“最文艺”德九个火车站之一。

在浦口火车站留下“背影”是必打卡的节目,却被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跟在身后……

如今,当我们乘坐着现代化的高铁快速出行时,是否还记得百年前的浦口火车站,和它曾经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