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李宝宝起名带朱字(李什么朱好听)

1380年,李文忠交代完后事,便去上朝,朱元璋看了他的奏折,脸色骤变,指着他的鼻子怒骂道:“大胆李文忠,难道你不怕死吗?”李文忠视死如归:“文忠死不足惜,只怕陛下遭一世骂名啊!”紧接着,李文忠被打入死牢......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的儿子,她嫁给李贞为妻。李家相对于朱家还算富有,朱元璋年幼时经常吃不饱饭,常去姐姐家蹭饭。李贞心地善良,从没对小舅子说过半句怨言,总是让朱元璋吃饱再回去。

1350年,李文忠12岁,家乡遭到大旱,不少人饿死后无地掩埋,导致瘟疫横生,李家村二百多口人死的只剩下20多个。朱佛女病死,李贞捐出家里的钱财,杀掉家里的牛和猪,和乡亲一起度过难关。

1352年,因兵荒逃难在外的李贞,听说小舅子朱元璋在滁州跟着郭子兴当了将领,立马带着儿子李文忠前去投奔。这时到处是乱军,父子二人风餐露宿,赶了一个月的路,很多次差点死在路上,最终活着见到朱元璋。

李文忠看到舅舅朱元璋后,里面扑倒他的怀里失声痛哭,还说了朱佛女过世的消息。朱元璋悲喜交加,安慰李文忠说;“外甥看到舅,如同看到母亲。你现在到了舅舅这里,以后再也不担心饿着,你随我改姓朱吧!”

李贞没有反对李文忠改姓,他知道这是小舅子朱元璋对儿子的看重。随后,朱元璋将李文忠交给马皇后照顾,特意请范祖干等人做李文忠的老师。李文忠非常聪明,而且悟性好,通晓经义、能诗善歌。

1357年,19岁的李文忠第一次上战场,他表现非常英勇,身先士卒,击败池州赵普胜,帮助朱元璋拿下青阳、石埭等四县。随后,李文忠同胡大海打下建德,更以一城之力抗住张士诚麾下的16万大军。

1365年,张士诚大将李伯升带着20万大军进攻诸暨,城内守军眼看支撑不了多久,朱元璋让朱文忠带兵前去救援。朱文忠临行前对诸将领说道:” 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我不敢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

朱文忠带兵长驱直入突破敌人封锁,他被敌军精锐骑兵重重包围,浑身是血依旧不退,毫不畏死的精神感染了城内的守军。李伯升的军心溃败,朱文忠率军追击败十多公里,斩首敌军数万人,沿路的溪水都是血红色。

1366年,朱元璋剿灭张士诚,将浙江行省交给朱文忠管理。他特被下令严防军队扰民,一名士兵借用百姓炊锅,被他斩首示众,杭州城内因此井然有序。朱元璋的大敌已死,让朱文忠恢复李姓,以后不必再姓朱。

1370年,明朝建国的第三年,李文忠带兵终结元朝的残余势力,再次立下无数战功。朱元璋分封六公二十八侯二伯,他的战功最大,不输徐达、常遇春等人,被封为曹国公,他的俸禄三千石,而且爵位可以世袭凭。

@小狐狸的故事茶馆

李文忠的为人很耿直,他的心地和父亲李贞般亲善。他平日对下属令行禁止,可是遇到战争孤儿他又会积极收养。

李文忠和马皇后二人,他们是明朝唯一敢顶撞朱元璋的人,可惜李文忠因为这份耿直,最终因年早逝。

1380年,大明一人之下的丞相胡惟庸被朱元璋满门抄斩,这一次清洗并没就此结束,反而受牵连的人越来越多,满朝的文官基本上被老朱丢入监牢。李文忠看不下去,进谏说这会动摇国本,朱元璋让他少管闲事。

李文忠没有因为朱元璋的告诫而放弃,他深思熟虑一晚上后,决定冒死上书。李文忠给妻儿交代完后事后,给朱元璋递上一份奏折:

“叛臣贼子,定诛无宥。

惟锻炼攀诬,滥杀无辜。

人不自安,伤国元气”。

朱元璋看完这些话后暴跳如雷,心里一度怀疑李文忠跟胡惟庸有牵扯,当即就指着李文忠的鼻子大骂:李文忠,你好大胆子,简直是一派胡言,朕斩杀这些谋逆之臣,与你何干?难道你想跟他们一起死吗?”

李文忠却说:“您把满朝文武都要杀光了,如果边境又有来犯,或者有人叛乱,这时候哪有人为国效力?我这个人死不足惜,可是我担心你被别人骂一辈子啊。”

朱元璋听完后更加生气,他杀的这些人都是跟胡惟庸有牵扯,全是涉嫌谋反之人,李文忠的这话明显说他是一个暴君。朱元璋直接剥夺了李文忠的爵位,将他打入天牢准备斩首,不日就准备行刑。

朱元璋清洗胡惟庸之时,展现的狠辣手段吓到所有人,大家都觉得李文忠必死无疑,最后是马皇后为他求情,保住他的性命。

马皇后从小抚养李文忠长大,得知养子李文忠入狱待斩,每天不吃不喝,以泪洗面。朱元璋问马皇后怎么了,马皇后沉默不语。

朱元璋不忍心看着马皇后如此,问她到底怎么回事,这时马皇后才哭着:“陛下,你们几兄弟十几口人都死了,文正前些年也死了,只留下文忠一个,你于心何忍啊。”

朱元璋沉默无言,他想起儿时饿肚子时给自己夹菜的二姐,李文忠第一次投奔时喊他的那声舅舅,最终下旨赦免李文忠,但是杀光了李府所有的幕僚。

1383年,李文忠重病缠身,卧床不起,朱元璋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赶紧前去探望,这一次舅侄两人彻夜长谈。随后朱元璋让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谁想到李文忠病情越来越重,次年病世,年仅46岁。

很多人说李文忠必死,为什么呢?

#历史上的趣事#

山东滨州小营有个朱全镇,位于小营办事处东北4公里,现有381户,1065口人,耕地1300亩。传说,元末,朱元璋败元军于此,取朱元璋全胜,并留一股兵马在此镇守之意,命村朱全镇。居民李姓。明初,枣强人胡姓迁此。另有杨、马、赵、程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