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去世的奶奶活着好好的

他是四人帮唯一活着走出监狱的人,晚年提出两个愿望,只实现一个!

1996年1月的一天,上海火车站迎来了一位“特殊人物”,在亲人的陪同下,他从北京回到了阔别十几年的上海,见到发妻的那一刻,一句“这真是十年一梦啊”包含着太多的感慨。

此时的他再也没有昔日呼风唤雨的风光无限,余生只能在有限的自由中度过,可这一切已是万幸,他不是别人,正是“四人帮”成员之一——姚文元。

众所周知,姚文元号称“四人帮”的笔杆子,也是四名主要成员中唯一一位活着走出监狱的人,如此臭名昭著的人物,晚年时光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相传,姚文元在出狱后向我党提出过两个愿望,到最后只实现了一个,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要从1981年初说起,当时,最高法特别法庭判处他有期徒刑20年,而姚文元此前已经度过了5年的监牢生活。

往昔罪行盖棺定论后,他又回到了秦城监狱,或许是出于对多年后重获自由的憧憬,正式开始服刑的姚文元没有江青、王洪文那样的自怨自艾、大悲大喜,而是每天平静地在狱中读书、读报、写作,生活起居方面也是比较规律的。

唯一曾让他心烦意乱的事情,便是父亲姚蓬子去世后的遗产争夺风波。

建国之初的姚蓬子身为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家产通过交付公私合营的方式,每月都能领到一笔可观的定息,虽说姚蓬子生前有8年时间没有领过定息,临终前还表示要将这笔钱上交国家,可碍于他没有办理任何手续且国家法制的逐步健全,姚蓬子的妻子和子女还是可以继承这笔遗产的。

当年因为这件事,姚文元的母亲、妻子有了很大的矛盾,最后只能联系还在服刑的他出面解决,一番权衡之后,姚文元认可一家人合法的遗产分配方式,自己那一份则交给妻子代管。

有了这笔钱,姚文元妻女先前拮据的生活也有了一些改观,在他服刑期间,妻子金英时常前去探望,面对因生活日益操劳的妻子,姚文元的内心也是十分惭愧。

1996年,刑满出狱之际,妻子已经带着女儿们回到了上海生活,由此,姚文元也事先向组织做出“回上海养老”的请示,得到批准后,走出监牢后,他便在家人的陪伴下登上了去往上海的火车,也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当年,一家人住在上海卢湾区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中,大女儿已经出嫁,姚文元夫妇和二女儿、三女儿生活在一起。

虽说此后的姚文元恢复了自由之身,可因为他太过特殊的政治身份,日常生活依旧处于监视和限制之中,当然,这样相对自由的生活也比身处秦城监狱的日子好上太多。

出狱2年后,已经67岁的他向组织提出了2个要求。

第一,重新入党。

第二,出版回忆录。

虽说姚文元的确为自己犯下的罪行付出代价,即便如此,那些曾经遭到“四人帮”陷害的人们的伤痛依旧无法弥补,再者,当年的“四人帮”已经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这一点是他们认罪伏法都无法抹去的事实。

基于这两点原因,姚文元无论如何都不具备重新入党的条件,他的存在始终是党史的一笔耻辱。

至于出版回忆录这件事,组织上对此也有过一番权衡,鉴于不清楚姚文元会写出什么样的材料,最后组织给出了“可以考虑”的答复。

从那之后,姚文元开始积极撰写着自己的回忆录,甚至因此很少出门,经过4次反复大修改后,长达42万字的回忆录才算定稿。

不过,即便他完成了自己的“巨作”,因为各种政治因素,组织还是没有同意他出版回忆录这件事,对此,姚文元并不感到吃惊,自己的要求也算是达成了。

事实上,组织始终对出狱后的姚文元特别照顾,每个月还会给他发放4000元的生活费,再加上他继承的遗产,生活方面本应该比较富足,可他也尝尽了平凡人家的悲欢离合。

妻子在他出狱不久后便因病去世,三名女儿中还有一位是残疾人,再者,女儿们因为父亲特殊的身份始终在人前有些抬不起头,日子也就过得不尽人意。

后来,姚文元随一位女儿去了湖州定居,这对于祖籍浙江诸暨的他来说也算是叶落归根,只不过,前半生的“辉煌”与后半生的落寞,也常常让他在夜深人静之时倍感五味杂陈。

奶奶昨日凌晨过世了,享年95岁。虽然没在一起生活,也没有过多疼爱。他们这一辈人在世是活着的历史。从苦难中走来,大半生颠沛流离,辛苦操劳,只有这10年来才享受到好的生活。但是这两年摔了一跤后,就缠绵病榻。望您生前没有遗憾,愿走时没有痛苦,愿通往天堂的路上一路顺畅,一路走好。

炎热的下午,10岁的小学生走进一间盖满白布的房间里。他想找个凉快的地方睡午觉,而这里刚好合适,看着白布下的一具具尸体,男孩并没有感到一丝丝恐惧,反而觉得特别亲切。

多年后,余华已经成为知名作家,在一个访谈节目中,余华聊起此事,他形容说:“后来读到海涅的诗句‘死亡是凉爽的夜晚’,这就是当时睡在太平间的感受。”

余华读小学的时候,全家搬进了医院的宿舍楼,这里是当医生的父亲所工作的地方,而在宿舍的对面有栋小房子,后来被改建成太平间。

而那些病逝的人,都会在对面的太平间里躺上一晚。所以在无数寂静的夜晚中,总能听到死者家属的哭泣声。

刚开始,余华总时不时被惊醒,然后被迫聆听那些痛失亲人的家属的悲痛之声,什么样的哭声都有。到后来,余华竟然能在这漫长而持久的哭声中体会到感动之情。

这时候,哭声不再是扰人的杂音,而是带着难以言说的亲切。有一段时间,余华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为动人的歌声。

有年夏天,特别炎热,余华在医院里到处闲逛,突然发现有个地方特别凉快,便躺在那里睡了个午觉。而那地方正是太平间,长大以后回忆起那段往事,余华直言没有一丝恐惧感。

我想,正是直面过太多的死亡,所以死亡再也不是一件难以面对的事了。也正是有了小时候的这段经历,余华才能毫无怜惜地塑造出那么多的悲剧人物。

如《活着》中的有庆,《第七天》中的伍超、《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兄弟》中的宋刚……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活着》里面有庆的死亡,也是我最难以接受的一段。

有庆是福贵的儿子,在一次献血中,被抽干血导致死亡。只因为他献血的对象是县长的夫人,所以医生为了这条更“宝贵”的生命,牺牲了另一个“廉价”的生命。

很难想象,那个一放学就跑几公里路回家,只为了给羊喂草、把鞋子跑坏而挨骂,所以总是光着脚跑到学校,再穿上鞋、在给县长夫人献血时,因为第一个跑到医院而洋洋得意的小少年,就这样走了。

在那个正充满阳光的年纪,有庆就这样死于一个天大的玩笑中,只要医生稍微在意一点,他也不至于被抽干血而死。

看的时候实在无法想象,余华是如何做到如此冷漠地扼杀笔下的人物。直到看了余华小时候的经历,才明白最大的人性是“向死而生”。

奥里利厄斯曾说:“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

我想,这才是《活着》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如果你从不曾意识到死亡的来临,就不会珍惜活着的日子。

当福贵还是地主的儿子时,已经衣食无忧的他却天天去赌博,娶了娇妻以后还日日流连于烟花柳巷。这时候的他只是一个行尸走肉,只想通过外部的刺激来证明自己还活着。

直到他败光家产以后,父亲故意让他挑着两桶铜钱去还债。这一刻,福贵第一次意识到肩膀的重担,这是他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以及作为一个成年人,所应当负起的责任。

当福贵第一次下地干活时,用自己的力气养活妻儿老小,终于体会到“活着”的感觉。只有当你为别人而努力时,才算是有了人生的意义。

当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时,福贵再一次体验到“活着”的感觉,所以在只剩他和一头老牛时,带着牛耕田时会喊:“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这些都是他的亲人的名字,这样的呼喊仿佛他们还在身边似的。当遇到好奇者询问时,他就坐在茂密的树下,平静地讲述起那段往事。

《海上钢琴师》里有句经典语录:“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和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所以,只要福贵带着对家人的思念活着,那他的家人就不曾离开。

推荐你去阅读这本《活着》,一定要多读几遍,我们要看的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故事中的人物在面对生活的磨难时,用尽全力去挣扎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当你真正读懂一本书时,说明你已经经历过生活的洗礼,真正蜕变成长了。

《活着》余华经典作品

#人到老年了,什么才是最大的幸福呢# 活着。自给自足还不拖累亲人

奶奶吉祥,一生平安,活得有尊严

默默妈咪民间故事

老人的尊严,奶奶说,过完年就要走了,不麻烦了,平安无事

#如何面对亲人离世#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命中注定的事情,生老病死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未来。尽量放宽心吧,在活着的时候多一些陪伴,也算是不枉人生在世。

总不能一辈子在亲人去世的阴影下活着,人还是要向前看的,大可以想开点。

比如想:为什么他抛开我走了,他既然这么舍得下我,那我何尝舍不下他。这样一来会帮助你脱离阴影。

刘秀琴(腊梅)ll《好好的活着》(散文诗)

不知不觉我们已步入了老年人的门坎,或许还没有心理准备,白发就悄悄地生到鬓间。

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因为都已当了爷爷奶奶。在孩子们眼里,我们已是十足的老人。尽管自己不承认,心在拒绝。整日的忙忙碌碌,还没有好好的活过,怎么就老了?岁月无情啊,他不会等你,等你把一切事情忙完。

好好的活着,好好的享受每一天。好好的爱自己,爱家人,爱你身边的另一半。

偶尔在街头,看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妇人,就会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母亲如果还健在,也应该是这个样子。看到一个老爷子骑在三轮车上,后面坐着他的老伴,就会想那车上坐着的要是自己的母亲该多好。母亲活着的时候,父亲就是这样,带着她上街买菜。而今母亲早已不在,只留下父亲一个人,好生孤单。

母亲活着的时候总爱生气,或许那不是他的错。父亲的火爆脾气总是让人难以喘息。母亲一生唯唯诺诺,没有真正的快乐过,等到孩子们长大,生活有了好转,她也已重病缠身,难以治愈。母亲没有好好的活过,这是留给儿女们最大的遗憾。有时我总在想,如果父亲的脾气能好一点,母亲的性格开朗一点,也许就不会患癌症。也不会过早的离开我们。

父亲老来孤单,即使儿女们轮流伺候,也替代不了他身边的另一半。好好的活着,不单是为了自己,维系一个完整的家,幸福才能常驻,生活也少了许多遗憾。

好好的活着,让孩子有父母,夫妻有老伴,家庭有温暖。幸福才能常伴。

作者简介:刘秀琴,内蒙太仆寺旗人。锡盟诗词协会会员。 喜欢读诗写诗。多年来一直坚持写作。有作品在锡林郭勒日报锡林河刊登。曾获自治区发起的吟诵乌兰牧骑“咏昊杯”诗词赛三等奖。

中国阴山作家网编辑部全体成员

总顾问: 田彬 潘瑜 马炳蔚

总策划: 任瑞新

总编辑: 刘建光

主 编: 庄筱濛

副主编: 尘之光 空谷幽兰 牧哥

编 辑: 静子 胖哥 叶子白墨 隐逸 沉默 守候 水月先生 李成芳

#你听过最潇洒的一句话或诗句是什么# 活给自己看,过自己的生活。

太奶奶已经入土为安,家里这七天真的是忙碌的一塌糊涂,而通过这场葬礼我也见证了真正的人性。

有人说,老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死了薄葬即可,不用铺张浪费的,我同意这句话,但又不是特别的明白,因为薄葬厚葬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界限,很难把控。

太奶奶的这场葬礼一共花了76000余元,全部是我和父亲出的,本来远在西安的二爷爷和四爷爷一人给我父亲转了1000块钱,让我们好好的办太奶奶的葬礼,请个戏班子唱七天大戏,但是最后父亲也没有收,他给两位叔爷爷的回话是他有能力让太奶奶走的风光。当然戏班子也没有请,本来太奶奶是107岁过世的,就像很多网友说的,这属于喜丧,可以请个戏班子为老人送行,毕竟我太奶奶痴迷了大半辈子的秦腔,但最后太奶奶的娘家人说还是算了,一方面正过年呢,本来村里就请了戏班子唱戏呢,如果我们再摆一摊子,难免有出风头的嫌疑,另一方面,毕竟是过世了老人,根子上还是一件悲伤的事儿,所以唱戏的事儿最后就算是黄了。

这会儿,家里正在答谢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我们家都非常感谢这些人,太奶奶生前,他们都几乎前来探望过,去世以后又帮了这么多天的忙,很多人都没顾得上去走亲戚,作为老人的子孙后代,我们都非常感谢和深表歉意,这些深情厚恩我和父亲都记在心里了,虽然昨天开追悼会的时候已经宴请过了,但今天送完太奶奶回来以后,家里又杀了11只羊,买了160斤牛肉再次答谢各位亲朋好友。

太奶奶是埋在祖坟了,祖坟比较远,在深山里,而且无法通车,所以整个棺木都是来帮忙的人抬到坟地的,所幸太奶奶的棺木是在她老人家过九十大寿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的,放了十七年了,木头也已经干了,所以比较轻,大概只有四五百斤重,一路上十六个人互相换着愣是抬到了坟地。我见过我们村儿有老人去世以后都是新制作的棺材,木头都是新的,整个棺木加遗体都超过一千斤重,很多抬棺人抬着走不了多远就要换人,特别的重。

现在,对于帮忙的亲朋好友来说,我家的事儿已经算是结束了,但是对于我们自己人来说,重头戏才开始,六位叔叔已经眼巴巴的等着客人走了以后,再次和太奶奶的娘家人协商怎么分配太奶奶的遗产问题了,只不过我感觉他们的成功率不是特别高,到时候肯定又是一番唇枪舌剑的斗争,我十分期待。

老实说,长这么大,我也是第一次以孝子的身份亲身经历丧事,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娘家人在丧事上的如此地位,真的是长见识了。

太奶奶他们家是真正的名门大户,在旧社会的时候,家大业大,财力十分雄厚,而太奶奶当时又是唯一的大小姐,所以颇得她父亲的喜欢,在她出嫁的时候陪嫁了很多的财产,这些财产经过这么多年的消耗已经不多了,但就剩下的这些也足以让很多人眼红和垂涎,只不过太奶奶到底是大家闺秀,很有主见,这么多年来几位爷爷无论多么巧舌如簧也没有哄骗到手,真的是老而弥坚啊。

现在,就等下午怎么看他们怎么闹了。

等这件事忙完,我决定抽个时间把我们家这将近一百年以来的爱恨情仇好好的整理一下,然后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许等到我的子孙后代长大,将会是一件不错的礼物,到时候也可以分享给关注这件事儿的朋友们。

我奶奶要是在活着就好了,真想她,我现在有能力了,真想好好照顾你,泪目。

精彩热播剧影视版权官方账号

回转寿司:去世后的母亲现身,只是再为儿女们做最后一顿饭,感人

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