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姓宝宝如何起名字(江姓取什么名字好)

继续猜金庸小说人物。

此人是历史人物。

此人未登场。

此人有名有姓。

此人的姓在金书中出现过,但是名却从未出现。

此人的其他称呼在金书中不止一次被提及。

此人经常在影视作品里出现,某位江姓演员饰演过此人。

此人曾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登场,但一些情节和此人真实事迹不大相同。

此人被提及最多的金书中,与此人易混的人甲也曾被提及,但却未曾提过甲的任何一个称呼。

昨天的答案是杨过,恭喜多位朋友猜中。此题易混处是抱过出生一天的婴儿,四叔抱胡斐的时候已经是出生好几天的事了。至于母亲颇有姿色那条可以忽略不计,如果非要较真,可以从赵财主那里下手,将心比心,如果没有姿色,咱们会不会想着要人家当小老婆。

“栗队长,虽说八路军仁义英勇,施恩不图报,可我江氏一族此刻所为,也不过是锦上添花之举,哪怕与八路军军中法度略有干犯,那也该是瑕不掩瑜!这五十名大武村中江姓丁壮,还请栗队长收于麾下调用吧……”——《抗命(全三册)》

1951年11月,青海军区司令请了探亲假,轻车简从回乡探亲。司令回到乡里后,从当地的干部的口中得知,曾经欺辱自己的煤霸被抓了起来。司令叫来当地干部,下令:“犯有血案的恶霸一律枪决,明正典刑。”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每一位在外的游子,无不对家乡魂牵梦萦。在烽火岁月中,许多有志青年为了救国救民,义无反顾投身革命。他们少小离家,等到再次回乡时,已经成了中年人,解了悠悠乡愁。

民国2年,在松滋县1户贫苦的贺姓农家,1个可爱的男娃娃呱呱坠地。父亲贺学文给儿子取名为贺明言,期望儿子堂堂正正做人,可以闯出一片天地来。民国11年,贺明言的母亲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从此贺明言和父亲相依为命。

贺明言青年时期,就跟随父亲来到当地煤矿,成了挖煤工。当时的煤矿矿主残酷不仁,肆意压榨手下的工人,对工人非打即骂。贺家父子就常常遭到江姓煤霸的鞭打、羞辱,一年带头辛苦劳动,却只能赚几吊铜钱。

忍饥挨饿的贺明言开始思考:“工农群众们辛苦劳作,为何不能吃上一顿饱饭?恶霸劣绅们根本不从事劳动,为何各个吃得大腹便便?”他暂时没有找到答案,只能选择默默忍受,受尽了煤霸的鞭打和折磨。

民国15年,革命的思想传遍松滋一带,工农群众被发动起来。贺家父子听说了革命的主张,先后参加了农协,投身到农民运动中。民国17年,红军主力来到松滋一带,开始宣传革命思想。

贺明言就此告别父亲,义无反顾参加了红军,成为光荣的红军战士。不久后部队开拔,贺明言离开了家乡,开始了自己征战的一生。几十年征战岁月,贺明言在战场奋勇拼杀,多次身负重伤,还失去了自己的右臂,身上的伤疤均是光荣的军功章。

新中国成立后,贺将军再次担负重任,被任命为青海军区司令,镇守一方。贺司令为国为民操劳,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时常思念家乡,挂念着家乡的亲人。1951年冬,贺司令向上级请了探亲假,轻车简从返回松滋刘家场老家。

刘家场的干部听说“将军荣归故里”,专门请了锣鼓队,来迎接将军。刘家场的乡亲们得知了消息,也自发组织起来,前往村口欢迎将军。贺司令一行骑马抵达村口,只听到锣鼓喧天,只见到乡亲们一张张笑脸。

贺司令纵身下马,和乡亲们一一握手,对乡亲们嘘寒问暖。当地干部跑上前来,对贺司令讲:“将军您远道而来,我们已经给您安排好了招待所,您要不要去休息一下?”贺司令连连摆手,只说:“这位同志,我住不惯招待所,就在我家的老屋里住就行。”

此时已经到了中午时分,当地干部又说:“将军,我们备下了酒席,请您移步用餐。”贺司令再次回答:“现在国家还很困难,能节省一定要节省,这顿饭我就不去吃了,我们自己带了干粮。”

夜里,为了欢迎将军归来,刘家场的老百姓自发组成剧团,邀请贺司令观看节目。贺司令夫妇欣然前往,和老百姓一同坐在小马扎上,观看了节目《穷人恨》。台上精彩纷呈的表演,引发了老百姓的共鸣,不少人开始抹起眼泪。

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当地干部汇报了“镇反”运动的情况,引起了贺司令的注意。在刘家场的“镇反”运动,一大批恶霸劣绅(包括曾经欺辱贺司令的煤霸)被逮捕,受到严厉惩处。

贺司令听说了刘家场的情况,对当地干部讲:“刘家场没有那么多坏人,你们抓捕的人中有许多人罪行较小,是可以教育和改造的。当然对于手上犯有血案的恶霸,还是要严厉惩处,查清罪行后该枪毙的枪毙,明正典刑。”

后来,当地干部拿着羁押恶霸的名单,来找贺司令汇报。贺司令仔细查看,还看到了江姓煤霸的名字,问:“这个人手上有血案吗?”当地干部回答:“建国前,此人靠着煤矿巧取豪夺,光矿工就害死20多人,手上有血案。”贺司令这才点了点头,同意了当地同志的意见,请当地同志按照规定去执行。

几天后,贺司令探亲假时间到了,他和夫人惜别家乡的父老乡亲,返回部队继续为国操劳去了。

西九六夼村位于即墨区龙山街道,在街道驻地东北约2.1公里,鹤山路南侧,东邻东九六夼村,西邻振武路,南与大村、石龙庄村交界,北与龙泉街道西塔子夼接壤。村庄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荆花山北麓,村前有一小河绕村而过与西河相携汇入墨水河。 

今西九六夼村居住地在明朝(1368年)前曾有村庄,在元末战乱中被毁,村名无考。

据《即墨毛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毛、于两姓由城西王演庄卜居该地,在旧村遗墟里建村,故称“旧里夼”。村庄地处河谷,山川秀丽,村前古道是岛里和温泉去即墨城的必经之路。据传,曾有一县官路经此处,闻听该村距即墨县衙15里(县衙距程哥庄村9里,程哥庄村距该村6里),遂取两吉利数字“九”和“六”为村名,即“九六夼”村。此后,有王、孙、蓝、黄、周、刘、崔、姜等姓陆续迁居村中。

据《即墨地名志》记载:东九六夼村原称宋家村,毁于元末战乱。明末清初(1644年前后),江姓从东关迁来,因紧邻九六夼村东北处,亦称“九六夼”。

同治版《即墨县志》辖区图标有两个“九六夼”,未有西、东之分,而清光绪24年(1898年)“清代即墨政区图”标有西九六夼而无东九六夼。因未找到西、东九六夼的确切分割时间,在志中,一般以中华民国建立为界。

荆花山位于西九六夼村东南,海拔81米,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昔时山上长有荆林,每至春暖,漫山遍野荆花飘香,以此得名。明末即墨籍御史黄宗昌的墓就在荆花山上。据《即墨县志》载:“监察御史黄宗昌墓,城东十五里”,即为此地。黄宗昌之墓稍偏东南、西北向,今具体位置不详,黄宗昌墓于1958年挖掘,曾有九六夼人黄肇起等坟前化纸祭奠。现已为耕地,不见当年踪迹,夫复可惜。

据传,很久以前,山上有棵老山参,从未显其形。山下为黄宗昌守墓的人家有一刘姓老妪,偶食其叶,精神焕发,寿至102岁。人们曾多次上山寻找山参,均无踪迹。

崩崩山位于村东北一里处,海拔99米,西九六夼村域最高处。与周边山头相望,有跳出众山之状,故称崩崩山。山顶端曾有军事标志一处。  

西九六夼村北偏西有原一高岭,南坡向阳处有一座员外墓,故称员外顶。传说,在员外下葬之日,大雨倾盆;有一支向鳌山卫开拔的军队正经此地;有一人于集市购买生铁锅一口,也从此地经过。大雨来临,情急之下将锅扣在头上行走。留下了“雨打鼓、兵来到、带铁帽子的来吊孝”之谚语。至于这个员外到底是谁,无从考究!

芙蓉庵又称“老姑庵”, 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因建在当时的西九六夼村东南部,村中老年人都习惯地把它称为“东庙”,位于现村医疗站处。

据《即墨毛氏族谱》记载:毛氏五世祖义,生有三子一女,长子文焕、二子文爘、三子少亡,其女终身未嫁。兄妹三人将家业平分为三,女出家为尼,立庙町前,匾曰“芙蓉庵”,法号“寂胜”,故至今犹称“老姑庵”。民国时期(1930年前后),“芙蓉庵”在四邻八村,很有名气。几百年来,“芙蓉庵”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庙中塑像和建筑时有伤损,毛氏族人修整了多少次,已无法考究,自建庵以来,一直有尼姑主持。1940年,尼姑圆寂,村中开始办新学,将原尼姑寝室、大殿做了教室。因办学需要,又在庙院内两侧,建了两处厢房。

1946年,国民党部队为修筑工事,强行将“芙蓉庵”中的古柏和“关公庙”前的大杨树砍伐,修建了碉堡。1950年土地改革,将“芙蓉庵”划为集体财产,殿内各路神像被清理,大殿成了学校教室。1969年以前,“芙蓉庵”院内的房子,一直是西九小学使用。1969年,村集体在村南建起新学校,学生陆续搬到新学校。庙内的房屋,村集体作为商店、仓库。1985年8月,“芙蓉庵”正殿在九号台风中倒塌。1990年,村委会在大殿旧址上建办公室四间。1998年,村委将该房转让给村民,作为医疗站。芙蓉庵从此不见了踪影。

2012年2月,即墨市委、市政府决定“疏旧城,建新城”,整个西九六夼区域纳入新城规划。创智新区坐落于村庄北部,于2012年9月动工建设,创智新区设立已有10年。

契丹族,一个传国210年的北方强国。领土也很大。今天,河北省南部属于大辽国。这个以契丹民族为主体的国家人口超过100万。但是辽国灭亡后,剩下的契丹族去了哪里?为什么现在没有契丹族?

契丹民族建立了辽国。这个民族是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中国东北,采用半农半牧生活。唐代有关契丹的记载,契丹族早期分为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后,唐置松漠都督府管辖该地区。大贺氏联盟崩溃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战氏部落联盟。唐末,契丹民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 916年称帝,国号契丹。947年,改国号为辽国。

与其他民族不同,契丹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契丹人物和契丹人物仍将出现在一些文物中。此外,契丹人的文学造诣也很高。他们的作品包括诗歌、歌曲、歌曲、赋、文章、章奏、书籍简单等体裁,以及各种主题,如感情、隐喻、讽刺和叙述。作者包括皇后、皇室、大臣、部长和会计师的子弟。

更令人羡慕的是,契丹也有很多民族画家,擅长画草原风光和骑射人物。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著名画家胡瑰、胡虔父子、东丹王耶律倍多画入宋内府,被誉为“神品”。

契丹人勇敢、足智多谋。不幸的是,他们在1125年被后来崛起的金国摧毁。据记载,契丹人口众多,超过100万。但令人困惑的是,辽国灭亡后,这些契丹人像风一样飘走,我们现在找不到契丹民族的影子。那么,这些契丹民族去了哪里呢?

1.融入穆斯林居民

据资料记载,辽国灭亡前,1124年,辽国大臣耶律大石(辽太祖八世孙)带领200名铁骑逃跑,因为被天佐帝怀疑。途中,他们聚集了1万多名精兵向西进军。1132年,耶律大石被称为皇帝,历史上被称为“西辽”。它的土地从东北到叶密河(今新疆额敏河),东有今天的山南路,西到今天的咸海,南到今天的阿姆河,是当时西部地区最大的强国。当时辽国很多居民看到天佐帝残忍,仰慕耶律大石,纷纷从辽国西奔投靠耶律大石。

不幸的是,西辽国只传了两代,1218年被蒙古将军别带领灭亡。1222年,西辽国将领八刺黑·哈只卜率部分西辽臣民逃到伊朗的克尔曼省,建立了完全伊斯兰化的起儿漫王朝,俗称“后西辽”或西丹。起儿漫王朝于1303年被伊尔汗国灭亡,这是契丹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后来,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穆斯林居民。

2.当地居民融入女真族

辽国最后一位皇帝是天佐皇帝。面对金国的崛起,天佐皇帝只能成为一个致命的天子,从西串起,最终被杀。国内居民融入了金国的土著居民。当时,金国灭亡辽国后,担心契丹民族起义,绝对不允许称之为契丹民族。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契丹民族融入了金国的主要民族女真民族。

3.遍布全国各地

金蒙战争爆发后,一些“誓不吃金粟”的契丹人投靠蒙古,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蔓延到全国各地。然而,这些人不能再聚在一起了,根据国家的划分,许多人应该住在固定的地区,这样他们就可以被称为一个国家。然而,契丹人太分散了,最终不能继续被称为契丹人,并融入到各个国家。

中国有56个民族,但没有契丹人。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含有契丹人血液的民族。这个国家是达吾尔族。

达调尔的意思是“原来的地方”,也就是家乡。几百年来,达调尔人一直在这里游牧,但他们的家乡在哪里?达调尔人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文字,只能通过口头语言继承历史。

一位当地传说引起了民族史学家的兴趣: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堡,并在这里定居下来。这支军队的领导人萨吉尔迪汉是达调尔的祖先。

这个传说把达调尔和契丹联系在一起,但传说中的故事会是历史的真相吗?早在清朝,就有人提出达调尔起源于契丹,一些现代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契丹和达调尔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和历史,找到了大量证据表明达调尔是继承契丹传统最多的国家。

据说辽国灭亡后,天佐帝八弟阿育率部前往云贵川。他们在当地定居下来,用阿宝机的首字改姓阿,然后改姓鲁莽和江。后来,他们自称“我”。现有人口10万,主要分散在云南保山、大理、临沧等地,属于汉、彝、布朗、佤等10多个民族。

自2004年以来,相关专家利用DNA技术认定南阿、鲁莽和江姓“本人”为契丹后裔。然而,契丹人已经保持了1000多年的“外国婚姻制度”,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经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的迁徙、隔离和整合,大多数契丹人像扔进海里的冰一样融化。

[加油]洞察“险恶用心”,坚定实施“动态清零”政策

全国各地派出15支队伍3.8万人支援上海,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国家坚持执行“动态清零”政策的决心,狠狠地打脸了那些“险恶用心”者,让他们失望了。

[灵光一闪]请大家看看这些失望者怎么说的:

路透社说,中国“清零政策”是在玩孤独的打地鼠游戏;彭博社说,中国应早点放弃清零防控政策,做好与新冠共存的准备;纽约时报说,中国清零,将把国家置于灾难之中;美国某大企富豪老板说,奥密克戎事实上是全民免疫的疫苗;国内个别“砖头”专家也说,奥密克戎只是大号流感,隔几天就好了……

[what]为什么国家要打脸这些失望者

1.据南方都市报报道,32岁哈尔滨人小赫于2021年不幸中招,在南非先后感染了德尔塔和奥密克戎转阴后,气喘、胸闷、乏力、嗅觉失敏等后遗症明显;

2.据百家讲坛资讯消息,广东一个江姓小伙到香港去探亲,不幸中招奥秘克戎转阴后,头疼、失眠、乏力、失味觉(吃柠檬无酸味)、肌肉疼痛等后遗症明显。可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在网上将自己亲身经历感受告诉大家后,竟然经常遭遇不明私蜜账号对他攻击。请问攻击者是谁?有何目的?企图为何?

3.据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发现:785名研究对象脑部扫描显示,新冠病毒或加速大脑萎。

4.港大研究:新冠病毒可致男性患者睾丸萎缩、生育能力下降,康复后仍受影响。

5.法国里尔研究中心主任文森特.普雷沃及其团队介绍说,对约60名新冠重症患者研究发现,大脑功能紊乱引发睾丸功能障碍。

6.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因本体分析ACE2阳性细胞通路结果显示,新冠病毒会使具有靶点的细胞与生殖相关功能被抑制,从而生精失败。

7.据俄罗斯航天局局长罗戈津表示:美在乌克兰生物实验室内正在研发对“某些特定族裔”女性生殖功能进行破坏性影响的生物武器。

………

[加油]后遗症和疑似特定人种(种族)灭绝生物武器叫人不寒而栗,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清零,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清高宗乾隆南巡至扬州时,当地盐商商会头领江春自告奋勇地承担了接驾事宜,皇帝及随行官员的所有服御之物皆由他来供应。

某日,乾隆临幸瘦西湖附近的大虹园,到了一处景点前驻足不前,若有所憾地对随行官员说:“此处貌似北海的‘琼岛春阴’,唯一差别是少了座喇嘛塔。”片刻之间,皇帝的这句话就传到了江春耳中。

由于扬州与京师之间路途遥远,江春问遍身边人,竟没有去过京城的,更遑论喇嘛塔。好在他有的是钱,当下身揣一叠银票,向乾隆身边的人打听喇嘛塔到底是何等模样。花了一万两银子后,江春终于拿到了喇嘛塔的图样,赶紧派人采购材料、招募工匠,连夜赶工建造起来。

次日午膳用完后,在随行官员的建议下,乾隆仍旧去大虹园那里遛达。行至昨日所路过的景点时,迎面一座高塔耸然而立。乾隆非常惊讶,以为是座假塔,走到跟前细瞧却皆是砖石搭建。当得知高塔是江春督人连夜建造而成后,乾隆叹息不已地说道:“盐商的财力果然雄厚啊!”

乾隆南巡停驻扬州的这段日子里,江春除了竭心尽力供应外,还刻意结交随行的侍卫官员等人。这些人得了他的好处,将皇帝的生平所爱和盘托出。于是江春建园林、进古玩、养戏班、献美食,无一不暗合乾隆的心意。此后乾隆六次下江南,均由江春负责筹划接驾,随之而来的好处是,他在两淮盐商中的地位如日中天,盐商之间的纠纷仅凭他开口说句话,就可以一锤定音。

此次南巡接驾结束不久后,随之发生的一件事对江春来说简直是锦上添花,给他带来了更高的殊荣。当时乾隆身边有一御前侍卫江某,精通拳脚技击,号称“万人敌”,深得皇帝的信任。在扬州的时候,江春亦曾很是下了一番工夫拉拢江侍卫。因为都是江姓,在江春的提议之下,两人叙谱结为同宗,往来不避眷属,成了骨肉至亲。

回到京城没过多久,江侍卫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筋,入值大内时盗窃宫中珠宝,结果被同僚察觉检举,幸而他见机的快得以逃逸出宫。乾隆知道此事后龙颜震怒,勒令九门提督限期缉拿犯人归案。

江侍卫自觉留在京城必死无疑,思来想去唯有南下扬州投靠江春,借他的势力作为庇护或许还有活命机会。到了扬州,江春果然亲热异常,设下盛宴款待。事已至此,江侍卫索性也不隐瞒,把自己的事详细告知。做主人的听后虽然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已大起波澜,又惊又喜。

等到宾客散尽后,江春特意邀请江侍卫来到密室,以宗兄的口吻对他说:“你的事大为不妙,我这里每天迎来送往,人多眼杂,早晚会暴露了你的行踪。思来想去,只有一个万全之策可保你无虞,眼下连夜动身至长江口某处,那里有我的商号可作接应,然后设法帮你逃至海外。此后天高皇帝远,再没人会留意你。我再另送你黄金千两,去做个舒舒服服的富家翁,岂不比东躲西藏强?”

一席话说得江侍卫感激涕零,自然并无异议。当夜,江侍卫收拾好随身细软,由江府管家偷偷送至后门,门外是一条狭小通道,两侧皆是三丈多高的夹墙。江侍卫刚出了门,就听见身后管家的迅速关门声,他不由得心下一动,担心通道尽头会有埋伏,于是施展功夫一跃上墙。

就在此时,墙头上预先埋伏的数十名壮丁手持白蜡杆,对着江侍卫撞击过来。江侍卫猝不及防,应声摔落在地。通道尽头埋伏的壮丁见此蜂拥而出,三下五除二将他捆缚起来,嘴中又塞进鸡蛋大的圆木,以防他胡乱说话。

次日,江侍卫被押送至巡盐御史处,数日后即被下诏就地处决。这件事情上江春功劳最大,不仅得了个红顶子——布政使头衔,还被乾隆赏了孔雀翎。消息传出,同行们皆无比艳羡,因为两淮盐商中只有这一支孔雀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