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字在后边取名男孩子起名(征字辈取什么名字好)

#国学#建安十二年,袁尚、熙奔上谷郡,乌桓数入塞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畴请为向导,公从之,率兵出卢龙塞,水潦,道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刚、鲜卑庭,东陷柳城。未至二百里,虏方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辎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溃。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袁尚、袁熙兵败逃往北方乌桓所在的上谷郡。这时,乌桓屡次南侵作乱,于是曹操决定出兵讨伐。当年夏季五月,大军开进到达无终地界。秋季七月,又发了大水。虽然靠近海口,但是道路却不畅通。田畴请求当向导带路,曹操答应了。当通过卢龙塞时,大军碰上发大水,大水淹没了进军塞外的道路。于是大军开山填谷达五百余里,过了白檀,途经平刚,穿过鲜卑部落的住所,一直向东攻陷柳城。大军距柳城差不到二百里,敌人才发觉。于是,袁尚、袁熙与乌桓单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率领几万骑兵,前来堵击。八月间曹军进到白狼山时,终于和敌军遭遇,而且敌方兵力还十分强大。曹军辎重车在后边,随同的作战士兵不多,左右人员都很恐慌。曹操登上高处,发现敌方队形混乱,于是决定攻击。派张辽当先锋,结果敌军大败,曹军斩杀蹋顿及重要将领以下多人,收降胡、汉部众二十多万人。

#西瓜大学#

网页链接

中视频伙伴计划!利用官方奖励!很快过17000!@西瓜视频 @抖音 #中视频伙伴计划 #短视频运营

#王牌部队肖战# 顾一野惨兮兮,当背锅侠!

他和高梁无意间看到江南征洗脸,被江南征发现后,高梁这个坏蛋就把他推了出去。

江南征还踹了顾一野一脚,顾一野这个傻孩子竟然不知道躲一下。

而高梁这个坏蛋竟然还要装好人打顾一野,还好人家江南征不是傻白甜,很快就知道顾一野不是坏孩子!

一看就知道江南征对顾一野有好感!

后面应该是演习,三人一起赢了老兵,缴获了一台车。

本来是江南征坐顾一野后面的,高梁这个坏蛋又使坏不说,还抱紧了顾一野的腰!不要脸[捂脸]

这部剧,应该是实景拍摄,目前两集预告看着真好看!

蔡和森(一首)

少年行

一一北上过洞庭有感

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

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

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

从师万里外,访友人文渊。

匡复有吾在,与人撑拒艰。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虽无鲁阳戈,庶几挽狂澜。

凭舟衡国变,意志鼓黎元。

潭州蔚人望,洞庭证源泉。

大陆句:指当时国内各种派系的政治力量正展开激烈斗争。乾坤:天地。一少年:作者自指。

乡国:指湖南。骚扰:指军阀的扰乱地方、迫害人民。在1918年前后,湖南为北洋军阀汤芗茗、傅赋良佐、张敬尧所统治,成为南北军阀长期拉锯的战场。兵祸天灾,连年不断,人民所受的灾害极其深重。

世乱句:上承风雨句,犹《诗经.风雨》篇中所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严国内的政局虽然混乱。但我自是清醒地从事革命工作。

从师:作者去北京访问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杨先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是毛泽东同志和蔡和森同志等最敬爱的教师。人文渊:指北京是人文渊薮,即人文汇聚的地方。这句后面。根据刘昂同志的记忆可能还有两句,但她已记不起来了。

与人句:言与同志共同担负革命的限巨任务。

浩然句:言浩然正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浩然,指正义感。两间,天地间。

鲁阳戈:《淮南子》里说,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到太阳落山时,他用戈一挥,太阳倒退了三舍。(一舍为30里)。后人用鲁阳挥戈来指使敌人倒退。这句是说自己没有掌握军权。挽狂澜:本于韩愈文“挽狂澜于既倒”,是指要把国内军阀所造成的战乱平定下来。

衡国变:衡量国内的变乱。鼓黎元,鼓动人民的革命热情。黎元,人民,百姓。

潭州:指长沙。蔚人望,蔚,蔚然,状丰盛繁茂。这句当时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新民学会,人才济济,为青年所仰望。洞庭句:从洞庭湖的浩淼广大证明它的源泉的深远众多,这句当指新民学会等湖南进步团体取得众多青年的仰望,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蔡和森(1895一1931),湖南双峰县人。1918年,他和毛泽东同志等创立新民学会。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期间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极力宣传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1921年回国,在中共中央工作。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曾任党中央机关报一一《向导》周刊的主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

1931年,任两广书记赴香港指导两广党的工作,为英帝国主义所逮捕,引渡到广州。反革命刽子手把他的四肢摊开,钉在壁上活活打死,胸脯被刺刀戳烂,和森同志始终坚贞不屈,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英勇殉难。

(摘编自萧三《革命烈士诗抄》)

今天上午,读小说《水浒传》时,竟然发现一个绰号最牛的好汉。他也是第一个上梁山的好汉,但是排名却很靠后。

这个好汉就是杜迁,不是时迁,排名83位。不过他的绰号可真是吓人的啊,真的是太厉害了吧。

他的绰号就是摸着天,想想这是什么概念啊?其实最早的时候,他的绰号是摸着云,后来到了《水浒传》这本书里,就给改了。

他是和王伦、宋万、朱贵同上梁山泊的,后面的林冲、晁盖等人都是冲着他才去的。想当初他可是二把手,征方腊时战死。

虽然绰号很响亮,很唬人,只可惜他的本事平平,武艺一般。这个应该是和好汉内部相比,比起我们来讲,应该是强的多。

下面的插图来自《水浒传》,估计很难看出来是哪个情节吧。这是个图画捉迷藏,图中隐藏了13个物品,还是挺巧妙的。

找找看,测测你的眼力,你能用多长时间,把这13个物品全部找出来呢?#益智图画捉迷藏# #趣谈水浒传#

边塞要地,寒风中的工人们衣着单薄,低着头站成一排,瑟瑟发抖地等着检验结果。“磅”的一声,一块砖裂开了,“这是谁烧制的?拖下去,斩了”!“将军饶命啊”,随着惨叫声,正在修建的长城脚下,又多了一具枯骨。

 

一将终成万骨枯。在百万血肉之躯没日没夜地努力下,历时五年,秦始皇终于把长城建成了。这座长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众所周知,现代建筑保质期也不过百年,而这座纯人力时代的建筑——万里长城为什么可以屹立不倒呢?原来,秦始皇在建造时加入了这样一种东西。

 

这个神奇的东西就是糯米!将糯米煮熟之后,用糯米水混合细砂和碎石,就制成了粘结砖墙的黏合剂。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水泥,比古时候盖普通房子常用的水和泥土混合物要牢固得多。

 

这种加了糯米的黏合剂方言叫“胡涂”,听起来蛮有趣,像胡乱地涂,刚好形容了黏黏稠稠糊在一起的样子,不过古人可不是真的“糊涂”,这一小小的创造,凝结了古人的智慧,解决了建筑的大问题,令现代人也不禁叹服。

 

然而,仅凭小小的糯米,就可以让长城屹立千年了吗?当然不仅如此,除了建筑材料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保证施工质量!这么大的施工规模,这么多的工人,但凡有一点偷工减料,也扛不住这岁月的捶打。

 

秦始皇是怎么做到确保每块砖都规范,每次粘结都牢固,施工质量无敌的呢?这就要归功于一套非常完美的测量和监督机制,同时也非常残酷!动不动就会有人为此掉脑袋,当质量与生命挂钩,谁还敢不用尽全力呢?

 

当时监督建长城的总指挥官是蒙恬大将军,他以军队的标准,严格监督执行。要求长城的砖石大小一致,重量一致,两个砖放在地上,一块压上另一块,如果上面这块砖把下面的砖压出裂缝或者断裂,那么制造下边这块砖的工人就会立即被处决。

 

每一个工人都小心翼翼,像工艺品一样对待,他们烧制的每一块砖,都决定着他们的命运。在这么严酷的制度下,没有人敢掉以轻心,拿命开玩笑。也正是这样严苛的管理,让万里长城上千万块砖,都禁住了几千年风霜的考验!

 

秦始皇这样兴举国之力,劳民伤财的修建长城,让当时的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孟姜女哭长城》就是讲的夫君被征去修长城,把命丢了再也没回来,悲伤欲绝的孟姜女把长城哭倒了的故事。当然,这只是民间杜撰,但足以见得百姓憎恨修建长城,憎恨秦始皇的心声。

 

谁也没想到,雄霸一时的秦王朝,因为强权,只经历两世便被取代了。秦始皇同样也是被黑了几千年,成为残酷暴戾帝王的代表。

 

虽然是这样,但如果没有秦始皇雷厉风行地修建长城,用这种方式保护边境不被匈奴侵扰,也许根本没有后边几千年,华夏民族的太平。没有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也许就没有如今中国历史文化的一脉传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的滚滚车轮里,有太多功过难以评说。唯有百万中国人用血汗和智慧建造出来的长城,历经几千年,傲立至今,成了炎黄子孙的骄傲。那是人类刻在地球上,实实在在的印记,那是一条绵延万里的巨龙!

 

那么,对于秦始皇修建长城,你怎么看呢?

 

作者:保景匀

 

编辑:天使

 

参考来源:知乎——爱旅行的摄影老师《长城为何几千年屹立不倒》

这篇不是剧评,是八卦。

自从我昨天掐指一算,就感觉自己开了天窗,想明白好多事儿。胡杨也好,江南征也好,注定是不会和顾一野修成正果的。这两个人似乎也是个对照组,一位的名字叫胡杨,胡杨树龄可达二百年,耐旱耐涝,生命顽强,最重要的,胡杨生长在极旱的荒漠区,正是江南征写在手帕上那段话的写照,江南的婉约总是向往漠北的狂放,在荒漠里长成参天大树是江南征崇敬的品质,顾一野一直在成为参天大树的路途中跋涉,正是这样的拼搏精神和成为参天大树的资质吸引了江南征。而顾一野之所以会被江南征吸引则是因为爱情中最常见的互补,故事的后续我们都不知情,但江南征开始干事业的目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因为提了干可以谈恋爱,所以,顾一野初识的江南征表面看起来是温婉的,清纯的,很招男生待见的那种女生。

但两个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除了海边戏水啊,那场戏后面本来拍了两人相拥定情的画面,不知为何剪掉了,剪掉后挺伤剧情的,因为江南征的一封信影响了顾一野的状态而大失水准的那一集,没了相拥定情做铺垫,我真不理解为啥两人还没怎么着,就能把一个人伤成个二傻子。说回前话,为什么说他们之间的相处并不美好呢,我理解的美好爱情,是两个人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就像我们上高中时,有的情侣在一起整天吃吃喝喝,搂搂抱抱,最后双双落榜,但也有很正能量的情侣,两人在一起,每天买一瓶两升大可乐,泡在图书馆,互相督促着学习,最后报考同一院校,双双录取。举完这个例子,我们再来看顾一野和江南征,两人在一起后,每一次约会都擦不完的屁股,每一次约会都让观众操碎了心,除了违反纪律就是违反纪律,这集挖个坑,下集排个雷,写个分手信,影响两个人的状态,只要谈恋爱就没法子干事业,这就摆明了是负能量撞上了负能量,负负没得正,两人都完蛋。

总而言之,太野的人,婉约派降不住。

那么胡杨和顾一野两个人又为什么成不了呢,这两个人骨子里实际蛮像的,从分手的细节可以看出胡杨也是个很骄傲的人,两个人如果太像了,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最关键的原因还有,自小两人就约定好了,男孩帮女孩打架,女孩给男孩切水果,但切什么不好,你们切梨,切梨是分离,怎么会有好结果?我要是吃梨,撑死都要自己干掉的。

为什么宋真宗以后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

秦始皇来到了泰山封禅委员会的办事窗口说,我要泰山封禅,窗口递出来一个表,工作人员抬头看了他一眼,把功绩一栏填一下。

秦始皇唰唰唰写下一行字:我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北抗匈奴,建长城。。。

工作人员站立起来:您请。

又拿出一张表,“下一个。”

汉武帝走了过来,提笔填上:征南越,出西域,败匈奴,开疆扩土。

工作人员双手结果表:“厉害!”

“下一个”。

光武帝上前写下:剪灭群雄,建立东汉,重新统一全国。

唐高宗和唐玄宗也分别写了:开疆扩土,四海臣服,万国来朝。

工作人员连连称赞:“大国家,大文化,大风范!”

这个时候宋真宗上来了,对工作人员说我也要上去封禅,工作人员递上表格:那你也把政绩一栏填一下。

宋真宗思考片刻写下:我御驾亲征打败辽国,并拜了把子,我们每年给辽国点钱,他就不来打我了。

工作人员看着政绩一栏,很犹豫:您这政绩好像不太光彩啊?宋真宗一把抓住工作人员的手:怎么不光彩?我换来了大宋百年的和平啊。

工作人员低头看了下宋真宗顺势递在他手里的夜明珠,一背手:那你上去吧。

宋真宗边走边想:丞相我都买通了,还有我搞不定的事嘛。

当然,这样演绎出来是有点夸张,但是宋真宗之后确实是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

因为古代一直讲究“君权神授”,但是自宋开始理性思维成为儒家思想的主流,秦汉的这种封建思想就慢慢就没有了市场,所以后面的皇帝也不愿再去劳民伤财的通过这么一个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

宋真宗也算是个背锅侠了,毕竟就算有人再动一下这个念头,一想这事被宋真宗搞得含金量也不高了,还背负众多骂名,实在是得不偿失,不去了。

31天练字计划

学习文化经典,开启智慧人生

从经典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庄子》之逍遥游(六)

每日金句: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世上的人都赞誉他,他也不会因此而越发努力;就算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因为这个宋荣子能清楚地划定自身和物外的区别,能够辨别出荣誉和耻辱的界限。宠辱不惊,超然物外。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那些才智可以当个一官半职的,品行可以亲合一乡人心意的,德性合乎国君要求而又能取信于百姓的,他们的自我感觉,也与这些小雀们并无区别。

宋荣子( 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名的学者 )禁不住嗤笑他们。像宋荣子这样的人,全世界都赞扬他,他也不为此受到激励;全世界都非议他,他也不为此感到沮丧。他能确定自我与外物的区别,分辨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他对于世俗的功名,不曾汲汲去追求,尽管如此,他仍没达到庄子说的更高的境界,为后面什么是真正的逍遥做铺垫。

#头条挑战创作赛# #传统文化# #读书#

老家邳州部分乡镇为何称呼父亲为“大”?从对父亲的称呼,看邳州地区历史、文明的演进变化,挺有意思的。

前天回复了外甥女,为何老家称“下地”为“下湖”?留言中一个朋友又提了一个问题,说为何邳州部分乡镇称呼父亲为“大、爷、爹、爸”?

后面两个对于“父亲”的称呼,应该比较通用了。称呼父亲为“爷”,其实自古有之。比如乐府双壁《木兰诗》就有云,“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原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里的“爷”,显然就是木兰的“父亲”。

邳州部分乡镇(包括八义集地区)对父亲的称呼是不同的,本房头对父亲的称呼也是不同的,一般是家里老大带头喊,兄弟姐妹就跟着喊了。

比如,我们家和我三叔家,称呼父母就是“大(da第一声)、娘”,而我二叔、四叔、五叔、六叔和小叔家的孩子,称呼父母,却是“爸、娘”,有点奇怪吧?

而我父辈称呼我爷爷奶奶、二爷爷二奶奶,统称“大、娘”,再朝上追溯,也是统称“大、娘”;而我们以后的孩子们,称呼父亲,也都称“爸”了。

以前我们称呼“大”,听到二叔家孩子称呼二叔为“爸”,觉得好别扭;现在听别人喊“大”的话,虽然感觉亲切,却有点“土气”的感觉了。

至于为何称呼父亲为“大”?有人说大概源于“天大、地大,父亲最大”和“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强调了父系社会,对父权的尊重。

比如我们小叔的孩子们,称呼“我父亲、二叔、三叔、四叔、五叔、六叔”,称之为“大(da 第四声)、二大(da 第四声)、三大(da 第四声)、四大(da 第四声)、五大(da 第四声)、六大(da 第四声)”。

这个解释有点牵强。我们高中语文老师周保文的解释是,“大”是“爹”的古音,也就是说在古汉语中“爹”的读音其实是“da”。

我最近百度查询,得到一个解释,也挺有意思~~~~

“大”这个称呼很久远,可追溯到秦朝以前。起源于接近秦地的犬戎、匈奴;“大”这个称呼,是阿勒泰语系里的词,现在内蒙古一带仍会喊父亲为“大”。

秦统一六国后,由于商贸互通、文化融合、交流频繁,与秦地挨着的三晋(陕西、山西、河北)也就都有了“称呼父亲为大”的习惯,后因战乱、灾荒等原因,人口不断迁徙,尤其明朝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陕西、山西等地迁往山东、安徽、河南、江苏中原一带的人口流动,也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称呼的改变。

这和我们的祖上迁徙,是符合的,我们是从山西迁到山东泰安、再到江苏下邳、邳城,再到八义集,按照祖上的称呼,我们姐弟这一代,还是称为“大”,这也是“最后一代”了。

当然,称呼父亲为“大(da,第一声)”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元朝末期蒙古人为加强对汉族的统治,会分派兵士入户监管,每五户供养一个元兵“鞑靼(音da da)”,这个元兵就是“一家之主”,称之为da da。后来,虽然元兵被赶走了,但那时人们仍保留对作为一家之主,称为“父亲”的习惯。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老家称呼父亲为“大da”的,大概有三分之一,尤其是祖籍北方、迁来的居多,现在,这种称呼几乎没有了,渐渐成为历史的陈迹了。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语句摘录(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想树木长得高大,就一定要使树根扎得牢固。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想到身居高位会有危险,就会想到要谦虚平和,加强自我修养。

——出自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 ),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后世辑存有《魏郑公集》。

魏徵的直谏是史上最负盛名的,一因其言直,二因其经常胜利,也足以看出他的定力修养很好。当然,这还因为他遇到了李世民这么一位自古罕有的大度纳谏的皇帝。有人说,“魏徵之所以胆量这么好,是因为他是良史(能秉笔直书、记事信而有征者)。他如杨继盛等历史上有名的谏臣一样,遵循士道,能守住臣权。而治史的思想高度,更使其言坦荡如天,为他人所无。”

唐太宗李世民少时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作战,表现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参考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