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宝宝起名

#故事推荐#妈妈从小就难、长大还难,大事难、小事也难,难了大半辈子。

妈妈1923年出生于辽宁省海城东部山区一山村,那个年代,在农民家出生的女孩子没有大名,小名叫小云,结婚后随男人姓,叫XX氏。我姥姥家贫穷,妈妈是姥家长女,家里困难,吃饭粮食不够,常常野菜充饥,听妈妈讲,有时全家六口人,三小勺米饭,搅拌一盆水,全家应付一顿,家里吃不饱,妈妈作为长女,为减轻家里在负担,主动出去给地主家当长工,那年只有13岁,家里少一张嘴,姥家负担轻些,可妈妈给地主家干活,给人打杂,什么活都做,洗衣、做饭、干杂活、农忙时还下地拔苗,铲地、捡棉花,13岁女孩,现在还是孩童,无忧无虑上学,可妈妈的童年却干大人活,离开家没有了父母在身边关爱。寄人篱下,做大人的事,妈妈说那是累呀!苦难伴随妈妈的童年。

妈妈结婚后,没有大名,姓我父亲的姓车,因姥家姓于,妈妈叫车于氏,我父亲家现在营口县东部山区,那时没有营口县,我家住址为盖平县第六区,父亲是农民,家也不富裕,父亲没文化,就靠仅有一点地,刚刚能维持低水准生活,生活难,仍然没有改变。

农村成立农业合作社,农民要上社劳动,后来变生产队劳动,记工分了,在叫张王李氏不好分,农社负责妇女工作的人说不能叫XX氏了,男女平等,女人也应该有自己名字,妇女干部给妈妈起名,叫于凤兰。

妈妈有了大名,新社会妇女地位提高,但由于新中国刚建立,那时农村经济不发达,穷苦面貌并没有彻底改变,妈妈这位善良农民家庭还是有些难处,一缺是粮食,口粮不足,特别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外逼债,国内自然灾害,吃的更难了,每人每天二两粮,大人几口就没。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妈妈看着挨饿的孩子和家人,难啊!自己少吃,让给孩子老人,但是毕竟口粮少的可怜,怎么也不够吃,后来政府想了些办法,把谷壳子、玉米脱粒后的棒子粉碎做成淀粉饼子,最后连树叶也榨磨成粉,用水泡,在做成淀粉饼子,人们吃了顶饿了,肚子是饱了,但是这些东西不是粮食,质地硬,吃后在胃肠不消化,便不出来。只能用小棍子往外抠,好点熬过了冬天,青草发芽,有了野菜和嫩树叶,妈妈说这些野菜和嫩树叶可吃,饿不死人了!妈妈紧蹙的眉头舒展开了,迎来希望的春天。那些日子,我们家特别难,记得有位大娘叫沈素英说:“于凤兰家滚的菜园,狗都不吃。”那个时候以菜代粮,所谓菜团是用野菜或干菜、树叶等,用手捏成团后在面上滚一层薄薄的面,用锅蒸来吃。妈妈滚的菜团没有肉不说,连点油珠都没有,所以狗都嫌弃,人却为了生存不得不吃啊。…点击卡片继续阅读

#湛江头条# 在湛江市经开区海滨大道中,在原来的霞海市场处,正在建设一个房地产项目,名称叫中澳时代广场(龙廷名邸•龙熙名邸),记得最早时是叫龙廷名邸,后来估计是因为靠近中澳友谊花园想沾光而改名的吧!当年澳海城会不会也是因为中澳公园而取名的?[灵光一闪]

中国神兽在日本靖国神社门口守门,眼前这对神兽传说是观音菩萨的坐骑,名曰:金毛犼。原安放在辽宁海城三学寺,甲午战争时期被日军掠有,被放置在靖国神社门前。顾然是百年国耻,但能否通过三学寺到日本施法,让大士坐骑镇住神社⛩里的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