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起名字 带铭字的(女孩起名带铭字的好不好)

盘点那些沙雕女孩铭场面

盘点那些沙雕女孩铭场面

1641年,23岁的柳如是,嫁给59岁的钱谦益。婚后,两人浓情蜜意。谁知,三年后,柳如是竟然劝丈夫以死殉国。投河时,丈夫商量道:“这水太冰冷,别跳了吧!”下一秒,柳如是转身跳入水中。

柳如是,原本姓杨名爱。从小因为家贫,被卖到官宦人家。

她先是在名妓徐佛家,当婢女。主人徐佛见她聪慧可人,便教她识字读书。一番调教之下,她不仅博览群书,还擅长诗文。

此时,她改名为柳隐,字如是。

当时,崇祯帝的内阁首辅周道登,十分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小丫头,便把她买回府里,当贴身侍女。

平日里,周道登把柳如是抱在腿上,教她诗词歌赋。

到了13岁时,柳如是成为了周道登的侍妾,让她享专房之宠。

只是,好景不长。周道登病逝了,14岁的柳如是失去了依靠,被其他侍妾赶了出去。万般无奈之下,她只好沦为歌妓。 

柳如是在两位主人的善待下,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再是当初涉世不深的小女孩了。她经常与文人名士吟诗唱和,一时芳名远播,前来应约的宾客络绎不绝。

 

期间,柳如是遇到了才子宋征舆,但是宋母反对两人交往,将两人生生拆散了。又与陈子龙相遇,奈何陈子龙已有家室,而且妻子善妒,容不下柳如是。

柳如是与陈子龙只能靠一封封书信,互诉衷肠。随着陈子龙在抗击清军时,以身殉国了。这给柳如是很大的打击,也大大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

从此以后,柳如是对心仪的对象发生了转变,除了有才情以外,还要有家国情怀。

恰好这时,钱谦益出现了。钱谦益是诗坛的盟主之一,声望颇高。阅读他的诗作时,柳如是大为惊叹。

很快,两人坠入了爱河,尽管年龄相差了36岁,但是柳如是并不在乎,执意要嫁给钱谦益。

新婚当夜,钱谦益将柳如是拥进怀里,在耳边低声说:“你好美啊!我好爱你的黑亮头发和白皙皮肤。”

柳如是闻言,瞬间羞红了脸颊,双手捧着新郎的脸,含情脉脉地说:“那我爱你的花白头发和黝黑皮肤。”说完,柳如是传出银铃般地笑声。

两人这番的浓情蜜语,竟然不胫而走,被传为坊间的美谈。

婚后,两人如胶似漆。他们虽然是老夫少妻,但是无比的恩爱。

然而,幸福美满的生活只维持了三年。

1644年,清军入关,崇祯皇帝身殉社稷,明朝就此灭亡了。

清兵围攻时,时任礼部尚书的钱谦益打算投降。柳如是劝道:“如今国难当头,我们不如投江殉国吧!”

不料,钱谦益走到河边,用手试了试水温,商量道:“水太冰冷了,还是别跳了吧!”

柳如是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胆小懦弱的人,竟然是自己的丈夫,失望的她,孤身跳入水中。幸亏,有人及时救起。

柳如是虽然没有死成,但是对丈夫的投降之举,已经失望透顶。

不过,在柳如是的影响下,钱谦益虽然投降了清朝,但是私下变卖家产,暗中资助江南的义士。

然而,东窗事发了。1647年,钱谦益被人告发,说他参与复明抗清运动,而被抓入狱。

刚好赶上柳如是有病在身,但她仍然强撑着身体,四处奔走求人。

钱谦益获释后,非常感动,两人的感情更加亲密了。到了第二年,30岁的柳如是为丈夫生下一个女儿,钱谦益老来得女,大喜过望。

在柳如是的劝说下,钱谦益以身体欠佳为由,辞官南下,远离朝政中心。

从此,一家三口隐居于山里,过着平淡而温馨的生活。

1664年,82岁的钱谦益病逝。

丈夫去世了,柳如是再次失去依靠,而宗亲家族为了争夺家产,聚众逼柳如是,让她将钱家的家产交出来。

随即,柳如是解下腰间的孝带,悬梁自尽。时年46岁。

她留下遗书:“希望棺材不要入土,用铁索悬于空中。因为脚下的土地不是大明的,不能入土为安!”

【观心铭史】

柳如是自缢的原因一直是史学家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她是受人逼迫的。

她嫁进钱家后,钱家财政大权逐渐掌握在她的手中,她和丈夫私下变卖家产,其他人并不知情。

钱谦益去世后,族人为了掠夺家产,而引发斗争。其他侍妾长期失宠,对柳如是早就恨之入骨,正好趁乱羞辱柳如是。

尽管柳如是已经散尽家财,但是族人不肯罢休,就逼她走上绝路。

还有一部分史学家认为,柳如是与丈夫钱谦益的感情深厚,她是殉节而死的。

但是,史料里可以看出,柳如是对丈夫的作法并不认可,认为丈夫作为明朝的大臣,又是一方名士,没有以死保节,她始终耿耿于怀。

史料里记载:钱谦益晚年失意的时候,一时气话说“不如死了算了!” 柳如是却不屑地答道:“当初不死,现在有何意义?”

由此可见,认为柳如是的自缢是为了丈夫殉节,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柳如是的一生,始终渴望真挚而热烈的感情,她敢于追求人生幸福,虽然沦为风尘女子,但是她依然将大义置于心中。

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对柳如是评价为有民族气节,为她写下80多万字的传记《柳如是别传》。

一代才艺双绝的名伎,有着民族大义。她的人生态度,令人敬佩!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感谢点赞和关注@观心铭史,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冷知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