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纪月法(天干地支纪月法如何计算?豆瓣网)

“历法”不同于“律法”,学《易经》还有古天文学,“历”和“律”要先分清楚。

岁 是“历法”,年 可不是 岁。

岁岁年年不相同,什么意思呢?

学历,经历,历史 说的是过程。并不是时间,律法才是时间。常规概念的时间,是指“年”,也就是纪年,公元2021年,纪年,是律法。

而十天干,十二地支对应的是“岁”。表示四季更替,农作物完成周期。天干地支都和太阳有关,和月亮并没有关系。

商代天干地支已经形成,但是商代只有太阳历。帝俊妻羲和,浴十日。这是十月太阳历。

地支和月亮没有关系,这里要理解。“岁”是历法,是过程,不能代表时间,不能纪年。

这是五元六气,十天干十二地支。

而能“纪年”的叫“律法”,五音十二律。

认真看下,五元六气,和五音十二律 是一个东西么?

五音十二律,黄钟是3的4次方 81

而京房60律,黄钟是3的11次方。这是要时间刻度算出来。12份,60份,也就是说音律,纳音五行,都是有时间刻度的。这个东西出来了,才能纪年。十月太阳历,十二月太阴历,算的都是“岁”。

而律法才能“纪年”。有时间刻度,才能说今年是哪一年?

用历法说“年”,这概念模糊,逻辑混乱。

《易经》也好,天文也好,不用学了。

商代没有“纪年”的能力。

只能算“岁正”。

“历法”只能测算年,月,日长短,时间关系。

二十四节气有长有短,每年不同,所以要不停的置润。确定“岁正”。而那个“纪年”的东西,开始于五音十二律。

岁十有二,木星绕行一周为十二岁,才开始了“纪年”系统。

太岁就把是“岁”和“年”假设为相同。

将五音十二律对应“月十有二”,才有纪月。

将五音十二律对应“岁十有二”,才有纪年。

商小乙多少年,商武丁多少年,能直接加么?

中间没有称王的,就不算时间了?有时间刻度,才能准确纪年。

“纪”年,和岁“正”,要清楚概念。

本道刚去昆仑进修几天,一身浩然天罡之气。以后不要拿这么基础的东西来打扰我清修。用木星纪年法倒推上古史,几千年了,没人这么干。别人用的是岁星纪年,不是太岁纪年。还要结合考古发现,这方面的人才中国特别多,能敲定的早敲定好了。

先区分“岁”和“年”,再讲古天文历法。

我一贯养心安神,只能说一句,懂的人牙都笑飞了。

我乃银河,星光璀璨,国祚永昌。

我国古天文历法中,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 ……等岁名。近代天文学家,历史学家各做出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始终没有一个公认的正确结论。乃至把华夏古历法定论为:西来之说。

这真的是天文学界的悲哀,自己不理解还是其次,什么我国古天文历法来自两河,什么来自巴比伦等等。现在说源自藏族的文化,藏语又跟印度梵语有渊源,梵语,跟雅利安文化有关,这是一步一个坑,想把我们的古文化埋了。

今天我们来正本清源。

《尔雅·释天》:太岁在甲曰阏逢 在乙曰旃蒙 在丙曰柔兆 在丁曰强圉 在戊曰着雍 在己曰屠维 在庚曰上章 在辛曰重光 在壬曰玄黓 在癸曰昭阳。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 、在丑曰赤奋若。

这里令人不解是,明明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的六十甲子,就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为什么用这些字面意思如此奇怪,难懂是词语再次解释太岁?

《尔雅》成书于战国,我们再看看同一时期成书的《竹书纪年》:尧帝 元年丙子,帝既位,居翼。帝舜,元年己未 ,帝既位,居翼。帝禹,元年壬子 帝既位,居翼。洪水既平,归功于舜,将天下禅之,择良日。等等这天文历法纪年纪月纪日系统跟现在没有什么区别。

这千古之秘,跟术数中的神煞太岁有关。我们知道,十二地支和十天干组合的六十甲子,如果用来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也是说六十甲子没有一个相同的。同样道理,十个阏逢 ……昭阳和十二个摄提格……赤奋若。同样有六十个组合。

太岁的只作用于十二地支,天干的不同就出现六十个组合。例如:甲子,太岁名阏逄困敦;甲寅,阏逢摄提格;等等。古先贤为了区分历法中的星岁纪年和阴阳术数的太岁之名,就采用取词语纳音类象之理,创立出太岁六十称谓。

这六十组太岁,分天地人,雷雨风等等,出现在的十二个月各有各的含义。吉凶旺衰也不同。

其实,我啰嗦这么多,一句话可以表达:太岁六十称谓。下来继续探讨六十甲子。

辛亥革命之前,元旦(新年)是在农历正月初一,民国成立引进了西历(公历),把公历1.1日定为了元旦(新年),不让农历正月初一过元旦(新年),老百姓不买账,照样在农历正月初一过。政府没办法折中了,元旦(新年)还是要在公历1.1号过,农历正月初一也可以过,但是不叫元旦(新年),叫春节(民间及习惯上也还叫农历新年),而前一天依然叫除夕,其实之前我们的春节实际上是立春日过的,这样百年来正月初一即是法定的春节又是习惯上的农历新年。但是有一个bug,法定的元旦与除夕之间的一年,有点不伦不类。因此建议除夕也改为12.31,与1.1日元旦(新年)对应;保留腊月最后一天为农历除夕,与正月初一春节(农历元旦/新年)对应。

还有人们对属相是从正月初一变还是从立春日变,争来争去,其实没什么好争论的。农历历来包括正月初一到腊月最后一天的阴历一年,和立春日到下一个立春日前一天的阳历一年。至于纪月阴历是从正月到腊月,纪日则是初一到十五到二十九或三十;阳历是两个节气一个月,纪月和纪日分别用六十干支大轮流。至于纪年也是用六十干支来轮流,但从来都是与阴历正月初一到腊月最后一天这一阴历年挂钩,从来不与立春日到下一个立春日这一阳历年挂钩。因此上,属相肯定是从正月初一变。所以今天是公元2021年2月2日星期二,农历庚子鼠年腊月二十一,农历庚子鼠年己丑月辛巳日。明天是公元2021年2月3日星期三,农历庚子鼠年腊月二十二,农历庚子鼠年庚寅月壬午日,立春之节。农历除夕日是公元2021年2月11日星期四,农历庚子鼠年腊月三十,农历庚子鼠年庚寅月庚寅日;农历元旦日是公元2021年2月12日星期五,农历辛丑牛年正月初一,农历辛丑牛年庚寅月辛卯日。

纪月干支确定:地支的确定:立春日开始的月为寅月,惊蛰日开始的月为卯月,以此类推,大雪日开始的月为子月,小寒日开始的月为丑月。天干的确定:可由年天干推算: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立春在腊月时,寅月的天干要由下一年的天干来推算)

时辰天干确定:可根据日天干推算:甲己还加甲, 乙庚丙作初, 丙辛居戊上, 丁壬起庚子, 戊癸壬子位。 如日天干为甲或己的,子时就是甲子,丑时就是乙丑,寅时为丙寅,到戌时是甲戌,亥时是乙亥。 那么接下来就是第二天的子时,日天干就变为乙了,这时候子时的天干刚好就是丙子,以此类推就可以很准确的推算出时辰的天干了。

公元19年发生了啥大事?出台三万六千年的历法纪年,说说“三皇”和干支纪年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年(公元19年)春,莽见盗贼多,乃令太史推三万六千岁历纪,六岁一改元,布天下。下书自言己当如黄帝仙升天,欲以诳耀百姓,销解盗贼。众皆笑之。”(春季,王莽见全国盗贼很多,于是命令太史推算出三万六千年的日历。下令每隔六年改换一次年号,布告天下。又下诏书:“我会跟黄帝一样成仙升天”想以此对百姓欺骗和夸耀,使盗贼瓦解。众人都觉得可笑。)

面对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王莽先生毫无招架之力,于是打起了玄学的主意——推算36000年的历法纪年,神化自己的个人形象。为啥要推算36000年呢?有啥讲究吗?对于举手投足都要符合周礼的王莽来说,肯定有讲究。

传说,上古有“三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而《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下面是糅杂各家的说法,姑且说之,姑且听之。

《河图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说明天皇氏是盘古以后第一位君王,最尊贵。《路史》:“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古,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后来人们认为有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之分,合为九皇。

王莽推算的36000年历法与中三皇有关。《汉书》中称他用地皇历,有人考证这是简称,全称或繁称是“初建国地皇”或“初建国地皇大戊”。

据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等书,中天皇氏,兄弟十三人,号曰天灵,其中一人发明数字,继而又发明了天干、地支,为人推为皇。发明数字为: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万。发明天干为: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发明地支为: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顿、赤奋若。中天皇氏姓望,名获,字文生;别号天灵、防五、天雾、天尊、元始天王。岁纪摄提,以木德王天下。天皇氏继盘古氏以治,其继盘古治所在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上。共在位一千八百年,在位年代为前9684——前7884年。道教则认为天皇氏是天宝君,在统治天下三十六万年以后,天皇氏白日升仙,飞上三玄空天宫中。

据《路史》引《遁甲开山图》,“天皇氏逸地皇氏作,出于雄耳龙门之岳。”中地皇氏共有兄弟十一人(一说十二人),传说姓岳,名鉴(一说名铿),字子元,号文悦。这十一个兄弟都长着女人的面容、高大的额头、马的脚掌、蛇的身体。他们以火德王天下,治所在今黄河中游的龙门山、熊耳山一带,共在位一千八百年。道教认为太上老君下凡流纲山,传授地皇氏《地皇内经》十四篇。地皇氏获得此经,以道治世三万六千年之后,白日登仙,上升至太极虚皇天中。

据《路史》引《洛书》,“地皇氏逸,于有人皇九男相像其身九章。”人皇氏的具体人物就太多了,有众多上古领袖都被赋予人皇称号。传说人皇氏是地皇氏之子,提挺氏之父。人皇之时,分治九州,是上古大九州,包括全球。

“三皇”之名不见于经,组成亦有不同说法,《尚书大传》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风俗通义》《白虎通义》《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说。 “三皇”按照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伏羲(天皇)、神农(地皇)、少典(人皇)。

王莽先生很谦虚,自认为自己的统治水平仅仅能达到地皇的水平,只能治世36000年。太史心里说:我感谢你王莽祖宗十八代,幸好你没有说像天皇,不然我要推演360000年的历法纪年!

第二年(公元20年),王莽就改元为“地皇”,做起了春秋大梦,可惜还没熬完第一个6年,他就亲自去见地皇他老人家了。

配图说明:干支历法是上古文明的产物,又称星辰历、甲子历等,是一部深奥的历法。它是用六十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干支纪元(岁纪摄提)以北斗七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古称北斗斗柄所指为“建”)。干支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的年月日均由天象决定,无须通过人为调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配图一: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十二年纪年木牍》《告地书》木牍,上面书写的干支纪年为“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

配图二:1997年出土于长沙的“延平元年木简”,内容有“延平元年(106年)二月甲辰朔十日庚申长沙太守君丞卿叩”。”

前543年,晋平公的母亲,亲自接见砌城墙的民夫,看到一个颤颤巍巍的老头,就很着急地问他的年龄,老头完全记不清了,回忆说:“只记得我出生的时候,是正月初一甲子日,到现在已经过了445个甲子日了。”

这个老年人的年龄,为何引起晋平公母亲如此关注呢?原来春秋时,各国都沿袭周朝的规矩,统一规定:城市居民年过60,农民年过65,就不得再承担服徭役的义务。

既然国君母亲发问了,就得赶紧核实这个问题。让在场的大臣算算,老头到底多大年龄了。

这位老年人所说的“甲子日”,就是历法中的纪日。60甲子,是我们老祖宗的伟大发明,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用60甲子来依次纪日。计算方式就是:今天是甲子日,明天则为乙丑,依次组合,60天就完成1个循环,再次来到甲子日。

但那个时候,数学属于很高端的学问,在场的大臣扳起手指头,算了半天,愣是没算出来。

没办法,赶紧派人跑到宫里去,请高人来算。找到了乐师瞎子师旷,这是晋国术数最厉害的人物了。

但见得他,一脸高深莫测,闭着眼睛一番推算,良久,方才缓缓睁开双眼,说道:“这位老人高寿啊,应该是73岁有余了。”

闻言,晋国正卿赵武亲自前往,向老头道歉说:“近年来,晋国内忧外患,我们这些卿大夫太忙了,以至于没发现您,还让您去服徭役砌墙,让您受累吃苦了。”

为了弥补过错,赵武提出拿出个官位来给他,以作为补偿。老头也是现在才知道自己的年龄,吓了一跳。但对做官的事,却连连摆手:“我这老头子,哪会做什么官,使不得,使不得。”

赵武一想,也有道理,便拨了些土地给他,还任命他为绛县的“县师”,这样,老头就可以安然的颐养天年了。对于征发老头服役的人员,则当场宣布全部撤职。

这一幕,全部落在了鲁国使者的眼里,他们回国后,立即汇报了这件事。

鲁国国君感叹道:“晋国依然还是最强的大国啊!有赵武这样的人主持大局,又有叔向、女齐这样的能人辅助。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的跟着他们吧!”

见微而知著,鲁国的分析不无道理。

目测老者过了规定年龄,马上核实,为了计算准确,动用了宫里的人才,这是较真。

得知出了错误,正卿亲自前往道歉,并妥善安排补偿,这是担当。

法律规定超过年龄就不得服徭役,就坚决执行,哪怕当事人自己不清楚年龄,也绝不和稀泥,这是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