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沈姓女宝宝起名(2019沈姓女孩名字大全)

偏坡营镇:隶属于承德市隆化县,位于隆化县东北部、政府驻地:偏坡营村。1949年属张三营区,1958年设偏坡营公社、1984年设偏坡营乡、1995年设偏坡营满族乡、2021年12月设立偏坡营镇。因镇政府驻偏坡营村,最早沈姓跑马圈占地得到的封地,在此定居、该村东高西低,自然形成坡状、所以,得名偏坡营村。偏坡营镇辖偏坡营村、哈吣营村、靠山营村、卧虎沟村、白银沟村、昆仑沟村、红砬沟村、九神庙村、茅沟门村、榆树林村、黄酒铺村、上山咀村、颇赖村、榆树村。

沈浩波的细节

黄平子

从2019年

到2020年

沈浩波的

年度诗歌100首推荐语

越写越长

越写越嗨

仿佛由花莲之夜

一下子

跨入了桂花树下

伊沙

在《勿听诗人自道如同勿信诗人创作谈》中告诫

近读沈论及沈氏推荐语

我发现

写得比我动感情

2021年11月1日12点41分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逝世# 享年87岁】记者12日从重庆京剧院获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沈福存因病医治无效,于11月11日23时35分在重庆逝世,享年87岁。沈福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首批国家一级演员,被誉为“梨园翘楚”。他主演的剧目《玉堂春》《凤还巢》《王宝钏》及《春秋配·捡柴》成为标志其艺术成就的“看家剧目”,被业内统称“沈氏三出半”。(记者 钟旖)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逝世 享年87岁-中新网

袁了凡的家教家风(7)

沈德斌

袁了凡的同父异母二哥袁襄在《庭帏杂录》中追忆他的后母道:“比邻沈氏世雠予家。吾母初来,吾弟兄尚幼,吾家有桃一株,生出墙外,沈辄锯之。予兄弟见之,奔告吾母,母曰:“是宜然!吾家之桃,岂可僭彼家之地!”沈亦有枣,生过予墙。枣初生,母呼吾弟兄,戒曰:“邻家之枣,慎勿扑取一枚!”并诫诸仆为守护。及枣熟,请沈女使至家而摘之,以盒送还。”

翻译一下,大意是:我们家和邻居沈家世代有仇,关系不好。我的继母刚到我们家时,我们兄弟俩还小。我家有一棵桃树,枝桠长到围墙外面沈家的空中去了,沈家立即把它锯掉了。我们兄弟见到沈家的作为,立马跑去告诉我的母亲。母亲说:‘他们没有错,是应该锯。我们家的桃树本来就不应该占据他们家的地方。’后来,沈家有一棵枣树的枝桠也伸展到我们家的空中来了。枣子还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诫我们兄弟说:‘邻居家的枣子,你们一颗也不能打!’同时,母亲还对我们家的仆人说,一定要把枣子看护好!待到枣子成熟后,通知沈家的女儿到我们家来摘,然后用盒子装起来送还给她家。”

“吾家有羊,走入彼园,彼即扑死。明日彼有羊窜过墙来,群仆大喜,亦欲扑之,以偿昨憾。母曰:“不可!”命送还之。”

“我家有一条羊,跑到沈家菜园里去了,对方立即就把我们家的羊打死了。第二天,沈家的一条羊又越过围墙跑到我们家来了,我们家的几个仆人非常高兴,也想打死这条羊,以报昨天之仇。母亲听说后,制止道:‘不能打!’并且叫我们把羊送还给沈家。”

“有富室娶亲,乘巨舫自南来,经吾门,风雨大作,舟触吾家船坊,倒焉。邻里共捽其舟人,欲偿所费。吾母闻之,问曰:‘媳妇在舟否?’曰:‘在舟中!’因遣人谢诸邻曰:‘人家娶妇,期于吉庆,在路若赔钱,舅姑以为不吉矣。况吾坊年久,积朽将颓,彼舟大风急,非力所及,幸宽之。’众从命。”

还有一次,有一个大富人家娶媳妇,乘坐一艘大船从南方来。经过我们家门口时,风雨大作,这艘迎亲船撞到了我们家的船舫,并且把船舫撞倒了。邻居发现后,立即拦下迎亲船,要让他们赔偿。我的母亲听说此事后,问到:‘新媳妇在船上吗?’有人告诉她:‘在船上。’于是派人去感谢各位邻居,母亲说:‘人家娶媳妇,是一件大喜事,如果新媳妇在路上赔了钱,那么男方父母就会觉得不吉利。再说,我们家的船舫年久失修,本来就要倒塌了。他们的迎亲船体积又大,还是狂风暴雨的天气,也不是他们故意撞的,算了吧,不要他们赔偿了。’大家都认为母亲宽宏大量,说的对,也就不再追究。

袁襄继续写道:“吾母爱吾兄弟,逾于己出。未寒思衣,未饥思食,亲友有馈果馔,必留以相饲。既娶妇,依然掬育,无异龆龀也。吾妇感其殷勤,泣语予曰:‘即亲生之母,何以逾此!’妻家或有馈,虽甚微尟,不敢私尝,必以奉母。一日,偶得鳜,妇亲烹,命小僮胡松持奉。松私食之。少顷,妇见姑,问曰:‘鳜堪食否?’姑愕然良久,曰:‘亦堪食!’妇疑,退而鞫松,则知其窃食状。复走谒姑曰:‘鳜不送至而曰堪食,何也?’吾母笑曰:‘汝问鳜则必献,吾不食则松必窃。吾不欲以口腹之故,见人过也。’其厚德如此。”

大意是,我的母亲关爱我们兄弟,比她亲生儿子都好。还没有寒冷就为我们准备御寒的衣服,还没饿就考虑为我们做饭。亲戚朋友到我们家来带的食物果品,母亲一定要给我们留一份。即使我们长大结婚了,母亲依然像小时候一样关爱我们,就像我们还是七八岁的小孩。我的媳妇感佩于母亲的所作所为,哭着对我说:‘即使我们是她亲生的,也不过如此啊。’因此,每当我的媳妇回娘家,哪怕带回来的礼物很少,都不敢私自独占,一定要先敬奉给我的母亲。有一天,我的媳妇偶然得到一条鳜鱼,媳妇亲自精心烹调后,让家仆胡松端着送给母亲吃。哪知道,胡松在半路上把鱼都偷吃了。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媳妇见到婆婆,问她说:‘妈妈,鳜鱼好吃吗?’母亲莫名其妙,愣了好久,说:‘味道还不错。’媳妇见状,有点怀疑。回去后质问胡松,才知道鳜鱼被他偷吃的真相。后来,我的媳妇又特地跑去问母亲:‘鳜鱼根本就没有送给您,而你却对我说好吃,这是为什么呢?’母亲大度地笑着说:‘你问鳜鱼,肯定是你送给我的,而我没有吃到,那一定是胡松偷吃了。我不想因为贪吃美味佳肴的原因,而见仆人之过啊。’”我的母亲的宽容大度,慈悲厚道,可见一斑。

2021 08 26于合肥海棠医院

【跨越百余年,这批罕见遗墨首次面世】

想要感受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书法家沈曾植的生活日常和学术思想吗?那就去十竹斋(北京)拍场瞧一瞧吧!本次秋拍将涵盖十大专场、五大门类,共计1100余件精品。其中,集结了75件沈曾植手稿的“海日重光——澹隐山房藏沈曾植遗墨”专场尤为瞩目。

该专场收录的沈曾植遗稿内容翔实,可读性强,大致可分为未刊之稿本、亲笔批校的誊清稿本、嘉兴沈氏的氏族文献,及其书法临习作品和题跋稿四类。这些珍贵的手稿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涵盖了其诗词文稿、尺牍手札、金石题跋、研究笔记、习字手稿等,大部分为首次面世,十分难得。

其中,《辞皖藩稿》共三通,通篇彰显出沈曾植60岁后的典型书风,多以短锋兼毫入纸,大字多湿笔浓墨,点划丰肥,蝇头小字充盈其间,形成了粗细、大小、疏密等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小说《洛神》稿本亦是其晚年之作,通篇小字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具有极高的鉴藏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小字行草佳构。

除此之外,此次秋拍还有不少拍品值得关注。比如曾亮相2001年佳士得香港拍卖的弘一行书《华严经》偈颂四屏,经过多次出版著录的丁云鹏《洗象图》,表现漓江山水特色的李可染《江山览胜图》,奈良美智创作于1995年的《所以你最好坚持住》以及一尊来自国内重要私人珍藏的明宣德御制铜鎏金文殊菩萨像等。

据悉,十竹斋(北京)2021秋拍将于12月7日至8日开启预展,12月9日正式付拍,展拍地点均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三层。

江苏“宜兴新首富”是怎么发家的?23岁当上董事长,35岁IPO敲钟,市值277.89亿

 

 

 

据最新版《2021年胡润百富榜》显示,沈锡强家族(沈琦、沈馥、沈锡强、骆颖、窦靖芳)凭借195亿元人民币的财富,排在江苏宜兴地区富豪榜第一位,登顶江苏“宜兴新首富”宝座。

 

沈锡强家族的大量财富,主要来源于上市的雅克科技。截至北京时间2022年2月9日收盘,雅克科技总市值高达277.89亿元人民币。雅克科技由第一代乡镇企业家沈锡强创办,原名叫江苏雅克化工有限公司。

 

1998年,沈锡强23岁的大儿子沈琦接手雅克科技公司董事长,小儿子沈馥任雅克科技董事,兼上海雅克、欧洲先科董事及负责人。近年来,雅克科技一路攀高,不仅成为宜兴实力超群的龙头企业,也成为宜兴传统企业成功转型的典范之一。

 

截至2021 年中报,董事长沈琦持股23.18%、沈馥持股 21.19%、沈锡强持股 1.97%,窦靖芳和骆颖均持有 0.49%,沈氏家族为公司实控人,共持股 47.32%,股权结构集中。

 

 

那么,沈琦是何许人也?

 

沈琦,1975年10月出生,江苏无锡宜兴人,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现任江苏雅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董事、法定代表人、代董事会秘书,兼任欧洲先科董事和美国先科总裁。

 

公开资料显示,沈琦出生于江苏无锡宜兴;

 

22岁时宜兴雅克化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3岁开始担任宜兴雅克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董事长;

 

31岁时被全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评为优秀民营企业家;

 

32岁时江苏雅克化工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江苏雅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宜兴市优秀厂长经理;

 

33岁时被评为无锡市十佳青年企业家。

 

35岁时带领江苏雅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股票代码002409);

 

38岁时江苏雅克投资建设液化天然气保温绝热板材一体化项目并设立分公司,经营LNG(液化天然气)保温绝热板材业务;

 

41岁时全资收购浙江华飞电子基材有限公司 100%股权,首次切入半导体封装用硅微粉领域;雅克科技独家发起设立江苏先科半导体新材料有限公司,分别收购韩国UPCHEMICAL及成都科美特特种气体有限公司;

 

42岁时江苏雅克与韩国Foures Co,.ltd签订合协议,设立合资江苏雅克福瑞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收购成都科美特 90%股权,其精耕半导体特气行业,快速弥补公司产业短板;

 

44岁时收购科特美 10%股权,运营实体为韩国 Cotem,掌握 TFT-PR 光刻胶技术,战略布局光刻胶领域;

 

45岁时再次收购 45%股权控股科特美;

 

46岁时现金收购38.05%股权,目前共持有科特美 93.05%股权;收购 LG化学下属彩色光刻胶资产,新增 LCD 彩胶和 OLED 光刻胶业务。

 

 

沈锡强(雅克科技创办人)

 

公开资料显示,沈锡强,1948年3月出生,江苏无锡宜兴人,高级经济师,曾在宜兴市香料厂当了18年的厂长;1992年起出任无锡申新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49岁创办江苏雅克化工有限公司担任副董事长;此后还兼任赣州云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监事并占有其25%股份、江苏雅克液化天然气工程有限公司股东,占8.33%股份。现任江苏雅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副董事长;2020年10月,沈锡强以135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0年胡润百富榜》第401位。

[微风]1916年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逝世,发妻于氏痛哭着在灵堂上嘟囔着:你一辈子弄了那么多的姨太太,还收养了那么多的孩子,你现在倒好一走了之,这么大的家我怎么办啊?长子、次子纷纷表示:如果娘不想要我们,即可赐死毫无怨言!

于氏原本只是想借着哭丧的机会诉一诉自己这些年遭受的活寡之苦,并没有针对子女的意思,万没有想到会面临如此的情况。

一时间她竟然语塞,也不哭了,只呆呆地坐在那里发懵,还是亲儿子袁克定出来做了圆场,才不至于在丧礼上闹出笑话。

为什么说于氏守了多年的活寡呢?原来作为袁世凯正室妻子的她,一直都不受喜爱,两人结婚时正值袁世凯仕途不得志,抑郁在家,刚结婚时日子过得相对平淡,第二年长子袁克定也出生了。

而且二人的脾气秉性毕竟相去甚远,于氏自幼接受相夫教子、三从四德等传统教育,属于是非常保守的封建传统女性,而袁世凯则秉性放荡,好游侠,还有着一腔政治报复,是不甘于寂寞的人。

两人在一起日子久了慢慢就变得没话说了,关系也开始微妙起来。

有一次袁世凯见于氏穿着大红绣花的裤带,一时兴起便取笑于氏像个“马班子”,“马班子”就是“妓女”的意思,这种玩笑哪里是于氏所能接受的。

她反驳道:“我可是有姥姥家。”其本意是说,自己乃是袁世凯的正房妻子,不是姨太太。

但此言一出,袁世凯却怒了,原来袁自己乃是偏房所生,因为生母是姨太太的身份他可没少受气,所以长大之后的他最见不得别人跟他提正房和偏房,盛怒的袁世凯摔门而出。

此事成了压垮二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据说后来二人再没有同房过。

不久后,袁世凯离开家乡寻求仕途发展,于氏则一直守在家中奉养袁母,见不到面的两人也避免了矛盾。一直到多年后袁世凯到山东任巡抚之时,于氏才同袁母一道被接过去住进了巡抚衙门。

不过巡抚衙门这时候可要比当年老家热闹得多,原来这些年袁世凯在未通知家里人的情况下已经纳了好几房姨太太,其中有三个竟然还是朝鲜人。

原来,离家之后袁世凯先是认识了沈氏,为了帮助袁世凯追求功名,沈氏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为他活动关系。

[中国赞]袁世凯对沈氏也非常宠爱,后来袁世凯履职朝鲜,那几年间他对外一直把沈氏当作正房太太来介绍。

袁世凯与沈氏一直无子,为了满足沈氏当母亲的愿望,待袁世凯与偏房的第一个儿子出生时,袁世凯直接将他过继给了沈氏,他也是袁世凯的二儿子。

在沈氏之外,袁世凯还娶了三名朝鲜女子分别是吴氏、金氏、闵氏,她们在当地都是望族,与这几人的结合或许有几分政治因素,但她们却一共为袁世凯生育了十八名子女。

袁世凯的第五房姨太杨氏,是个精明强干的女人,掌管着整个袁府的家务工作。在袁世凯眼里,她也要比于氏强出许多。

此外,袁世凯还先后娶了叶氏、张氏、郭氏、刘氏,这里面有妓女也有丫鬟,有袁世凯自己娶进门的,也有底下人送上门的。

于氏空有“正房”的名头,但是对袁府的事务却插不上话,除了每日家里例行的礼节之外便再也无事可做了。

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于氏曾一度沉心向佛,可惜始终不能化解自己的心结,在袁府日子待得越久对袁世凯的怨恨便也越深。

于氏怨恨袁世凯,袁世凯同样对于氏也有许多不满,原来随着自己政治报复的施展,需要应多的场合也越来越复杂,有时候就需要于氏能够一起帮他撑起场面。当年一直生活在乡下的于氏,哪里懂得那些复杂的外交礼节?

于是闹出了不少笑话,后来袁世凯干脆不再让于氏露面,真到万不得已,则必须要有其她姨太太或女儿陪同的情况下才肯叫于氏出来会客。

袁世凯称帝后,册封于氏为皇后,在众人要想她行大礼的时候她却连连说:“不敢当,不敢当”。袁世凯听闻此事又多了一份对于氏的厌恶。

袁世凯虽然极度厌恶于氏,几次都动了休妻的念头,但于氏在品德上始终没有大的问题,所以袁世凯也不能把她怎么样。

这也正是封建社会下婚姻的可悲之处,最终在袁世凯死后的第三年,于氏也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参考文献:

[1]胡晓《洪宪帝制时期的袁世凯家族》安徽史学. 2022,(02)

[2] 杨静《近二十年来袁世凯相关问题研究综述》艺术科技. 2019,32(12)

[3] 王文昌《袁世凯的悲剧》检察风云. 2021,(22)

我眼本明,因师故瞎

——德斌解读《沈氏家训》(46)

汉阴的《沈氏家训》一共二十条,其中的很多条目与其他姓氏的家训大同小异,但也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七条,就很特别。请看原文——

“七、择师不可不慎也。

师者子弟之仪型,今何师乎?年未及冠,目仅识丁,读书明理之说邀矣!未闻躬行,实践之学全然不讲,得皋比而坐之谆谆,以沽名钓誉为事,并句读之不知,复鱼鲁之传讹。即日用言动之间,悉不知其仪则之具。则择师不慎,贻害匪小。语云:"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斯言虽浅,可以喻大。”

注释

1、子弟:泛指后生晚辈;

2、仪型:楷模,典范。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简牍仪型在,儿童笺刻劳。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

3、年未及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古代男子未成年前束发而不戴帽子,到二十岁成年时,才由长辈为其梳发,戴上新帽子。这种仪式,古时称为“冠礼”,现代叫作“成人礼”。

4、识丁:比喻识字。出自《旧唐书·张延赏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5、邀:获取好的名声。如“邀功请赏”,有讽刺意味。

6、闻:知道。

7、躬行:亲自去做。体现了重视实践深入实践的精神。出自《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8、皋比:本义指虎皮。古人坐在虎皮上讲学,后来就称讲席。唐·戴叔伦《寄禅师寺华上人次韵》:“禅心如落叶,不逐晓风颠。猊座翻萧瑟,皋比喜接连。”

9、谆谆:本义指叮咛嘱咐,教诲不倦的样子。《诗经·大雅》:“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文中指反复多言,夸夸其谈的样子。有讽刺意味。

10、并:副词。意思是“同时”。

11、句读:古人指文章的休止和停顿的地方。我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中语意完了的地方为“句”,语意还没有完而可以稍作停顿的地方为“读”。由读者用小圆圈(句号)和点(逗号)来标记一下。也作“句度”。

12、复:副词。不断,一再。

13、鱼鲁:把“鱼”写成“鲁”,泛指错别字。出自晋·葛洪《抱朴子·遐览》:“谚云:‘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后指二个文字有点相像,而导致抄写或者刊刻错误。现在多指因为马虎大意而发生的书写错误。

14、日用言动:平日的言行举止。

15、仪则:规则,原则。

16、“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出自明·宋濂《元史·拜住》:“(元英宗)尝谓拜住曰:今亦有唐魏征之敢谏者乎?”元英宗问右相拜住:“现在还有没有像魏征这样的谏臣呢?”拜住告诉他,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像像唐太宗那样的君主。君主就如同盘、盂,是决定性因素;大臣就如同水,水随着盘、盂而成型。有什么样的盘和盂,就会有什么形状的水。拜住意在说明当政者首先要做到虚心纳谏,才会有敢于劝谏的大臣。在此“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的意思是,老师是学生成才的榜样,老师的学识品行和人格等等方面,直接塑造和影响着学生。

译文

老师本来应该是后生晚辈(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而今天有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年龄还不到二十岁,认识的字也不多,却以为自己学问渊博,读了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装模作样,虚张声势,以博得好名声!我们没有看到这些老师们说到做到,几乎看不到他们言行一致,却坐在讲台上夸夸其谈,以沽名钓誉为能事;同时,在读书的时候,他们连怎么正确断句都不知道,一再出现连“鱼”和“鲁”都分不清而写错的状况。这些老师在日常生活,言谈举止之中,连起码的规则都不知道,更谈不上他们能够做到了。因此,如果老师选择错了,那造成的后患真的不小。俗话说得好:“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这句话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她真的很有道理啊!

2021 06 09于合肥亳州路

理直气壮说“四德”

德斌解读《沈氏家训》(61)

所谓“四德”,是古代先哲根据天地宇宙的规律,对女性修养提出的特别要求,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昨天我给大家介绍了“妇德”和“妇言”,今天继续介绍“妇容”和“妇功”。

三、妇容

儒家对妇女的容貌修饰有特殊的标准, 孔子主张重德轻色,要丈夫对妻子“贤贤易色”,就是看中妻妇的品德要重于美色;而对妇女容仪的要求是重质朴去修饰,而“冶容”近乎“诲淫”(刻意修饰打扮等于引诱男人性情之欲)。

汉代的郑玄对妇容的解释是“婉娩”,就是温顺柔和的神态表情。班昭认为妇容不是指颜色美丽,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也就是做到勤于洒扫,服饰整洁、按时沐浴、讲究卫生就符合妇容标准了。

清朝学者蓝鼎元对妇容的要求侧重不同场合的实用性,“妇容,贵端庄敬一,婉娩因时”,又细分为“事亲”、“敬夫”之容要柔顺恭敬,有妊(怀孕)之容要端庄,居丧之容要悲哀有节,避乱之容要镇定自若,不失容度,必要时需义无反顾死烈殉节等等具体规定。

四、妇功

妇学四德中的“妇功”就是指妇女从事的劳动与工作。性别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内事,所以“妇功”几千年的标准没有大变化——维持生活衣食之需的采桑养蚕、纺绩织作,务中馈、备酒浆;还要奉养公婆、丈夫,生养孩子,招待宾客;另有重要的工作准备祭祀的用品和协助祭祀等。

班昭认为,“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但是从家庭需要出发,巧媳妇历来受到赞誉,“懒”和“笨”的妇女是受谴责和嘲弄的对象。蓝鼎元还分出先后顺序和目的,说“妇功,先蚕织,次中馈;为奉养,为祭祀——各执其劳而终之以学问……”

事实上,妇女承担的妇功不但是家庭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也是历代国家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古有“一夫不耕天下为之饥,一妇不织天下为之寒”的成语,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指出妇女昼作夜集。

对“三从四德”,首先应该看到,这些对妇女的要求规范是特定时代、出于某种需要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也有一些变化。在周代父权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内外尊卑界限明确规定之后,才有了要求妇女从父、从夫、从子,即家庭的女性角色服从男性的“三从”道德规范。而“四德”是女性实践“三从”道德目标必须具备的礼仪操守、品德修养和操作技术。“三从”道德的教戒劝谕、“四德”修养的提倡训练,和“七出”条规的威吓惩罚交互作用,逐渐规训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妇女之美德。

随着时代的推移,父权对妇女的控制逐渐让位于夫权,夫家利益高于父家的利益,对妇女更强调缄默和牺牲,条规也更加具体繁细,妇女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更多。但也应该看到,“三从四德”在儒家整体文化框架下,强调“从父”时,也需要听从母亲;强调从夫,妻子也“与夫齐等”。特别是“孝文化”的提倡,儿子对母亲特别对寡母的尊孝,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儒家的孝道,在家里的事是女人的事的观念下,很多男人对家事不管不问的,嘴上说爱妈其实啥都没为妈做过;加之“从夫居”的想法,结了婚就自动默认妻子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劳动力,于是就想着自己负责继续享受妈妈的劳动成果,媳妇负责为妈妈的辛劳作出补偿。至于“四德”,重视妇女品德仪表言辞修养,今天如能代之以时代新内容(如“德”重在文明礼貌修养,“言”、“功”重在才能和创造性的培养,“容”适当注重修饰而不刻意化装美容等),也颇有借鉴意义。

总之,我们对于古代“四德”(“德言容功”),既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与潮流合拍。具体的做法可以做一些调整,但其精神必须继承和弘扬。

2021 07 07于合肥亳州路

大姑

沈德斌

大姑二姑和小姑几岁都被送给别人做童养媳,而她们那个年代的女孩子是没有名字的,嫁给王家就叫王沈氏,嫁给汤家就叫汤沈氏,嫁给何家就叫何沈氏。因此,我的三个姑姑都没有上过学,也就没有学名。只不过,解放后,生产队要记工分,随便再取一个名字。上个世纪年代,也没有户口本,所以不知道她们叫什么名字。

前几天专门写了一篇《小姑》,今天再写大姑。

“红毛造反”(太平天国)结束以后(大约在1865年前后),因为围绕着“天京”(今天的南京),清朝政府军和洪秀全打了10几年的仗,南京周边双方军队和老百姓死亡几千万人。清政府攻破天京后,从河南和湖北大量移民到南京周围。我的祖先们“一担箩筐下江南”,也随着移民潮,从河南省的信阳光山和湖北省的罗山交界处,开始落户在现在的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镇。后来,不知何故,我的爷爷又迁移到了安徽省广德市的杭村(新杭镇桃园大队长青岕)。

大姑是爷爷奶奶的长女,我的父亲是老二。大姑在长青岕出生后,没有几岁被送到老湾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镇(过去居住的地方),给王家做童养媳。后来的姑父叫王积秀(比大姑还小二岁),就是水伢老表王德武的父亲。大姑从小就被裹了小脚,“三寸金莲”让大姑走路一摇一晃地,似乎随时都会摔倒。印象中大姑只有一米六左右,没有二姑和小姑个子大。大姑的头上总是裹着一块方巾,就像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们一样,不知道为什么。

小时候,我跟父亲去过几次溧阳大姑家。大姑对我们很热情,都会想方设法为父亲准备一点白酒,和一些下酒菜。大姑比父亲大五岁,父亲对大姐很尊敬,左一声大姐,右一声大姐,叫个不停。只记得大姑家腌制的咸鹅那是真正的咸,咸得让人难以下咽。至于为什么要放那么多盐,是大姑没有谱子,还是因为如果盐放少了不利于保存,还是因为如果不那么咸,很快就被人吃光了?至今永远成了一个迷。

我似乎没有大姑到我们家来做客的任何记忆,大姑家江苏省溧阳市和我们家安徽省广德市,我们两家距离大约有60里地。那时候,全靠步行,很不方便。

听说,大约是1966年的某一天,大姑来我们家看望病重的爷爷。走到四季岭附近遇到了一个住在我们四季岕的人,问他到我们家还有多远?那人说他出门好多天了。大姑听错了,误以为她的父亲(我的爷爷)死了好多天了。大姑不禁嚎啕大哭,竟然走不动路,后来变成了一个笑谈。

大姑生了好多个孩子,只养活三个,一个表姐叫梅凤,还有二个老表。

大姑活了76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去世。接到大姑的死讯后,我和二哥代表父亲前去送葬。记得当时溧阳市已经开始实行火葬,我们的老表希望为大姑土葬。为了遮人耳目,我们披麻戴孝,哭哭啼啼,用手扶拖拉机拉着大姑的棺材往火葬场方向转了一圈,回来后还是迅速地把大姑土葬了。

我没有大姑的照片,大姑的形象我也很模糊了。

谨以此文献给大姑,大姑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21 03 09于合肥绩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