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宝宝起名要带什么偏旁(猪宝宝适合什么偏旁的字)

哇吼,周五的最后一个行程目的地就是在南方第三列山脉,他的第一座山,也是最西的山,叫天虞山,山下到处是水,人很难举登上去。

 

所以,咱们就不凑热闹了哈,反正也过不去。从天虞之山又向东行了五百里路程,到达祷过之山,这座山上多产金属矿和玉石矿,山下有很多犀兕,也有很多大象。

 

祷,祈祷,告事求福也,指向神汇报事件,向神祈求福祐。字形采用“示”作边旁,“寿”作声旁。有一点要注意,“祈”和“祷”这两个字虽然意思很接近,也经常连用,但本质上并不是同一个意思。

 

“祈”是求神者因陷于困境而向祖先神求救,有明确的诉求,希望祖先神帮助自己做到某件事情从而解脱困境。“祷”则是指长时间持续性祖先神,本质上是一种程序化的行为,类似向祖先神做定期工作报告,当然其中也会隐含一些希望神灵去帮助解决的困难。

 

过,度也。从辵呙声,最早的字型是:走出漩涡,脱离缠绕,是经过、超过的意思,后来也引申为过失、过错。《孟子·告子下》有云:“人恒过,然后能改”这里的“过”就是过错的意思。

 

祷过两字连用,能够表达的含义非常多:比如祈祷通过,祈祷解脱等。不过我觉得最有可能的还是祈祷悔过的意思。因为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叫做“汤祷桑林”。

 

《吕氏春秋》有说,从前,商汤战胜夏而治理天下。天大旱,连续五年都没有收成。于是商汤亲自在桑林祷告,说:“我一人有罪过,不要殃及天下百姓;如果天下百姓都有罪的话,罪责在于我一个人身上。请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不聪慧而让天帝、鬼和神伤害人民的生命。”

 

汤剪掉头发,用木夹夹住手指,以自己的身体作为祭品,向天帝祈福。人民听说了这件事之后都很感动,雨水也开始大量降下。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汤的名望大增,被人们认为是通晓鬼神变化,人事转移的圣人。

 

在天灾面前,商汤没有像普通统治者那样甩锅,找两个办事不利的下属砍了,而是自省自责,主动承担起失察和保护的责任,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就是晚周诸子所津津乐道的桑林之舞。也由此引申出了后世的一种政治行为,叫做“罪己诏”。

 

祷过之山,从名称上看应当就是来源于这样一个事件性的典故,大约是上古时期某位君王在大灾之时的行为的所在地。

 

然后,在祷过山的山脚下生活着很多的犀、兕(sì)和大象。

 

犀,犀牛。《说文》解释为南徼(边界的意思)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猪)。这种动物外形很像水牛,长着猪一样的脑袋,腿很短小,但是形状很像是大象的腿,而且只有三只蹄子,它的腹部大而浑圆,浑身呈黑色。

 

兕,和犀牛很像的一种动物。《说文》解释为如野牛而青。《国语·晋语》中有唐叔射兕于徒林的故事。而郭璞的解释是兕亦似水牛,青色,一角,重三千斤。

 

古代对于兕这种动物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雌性犀牛,之所以和犀的外貌有出入,是因为这种动物雌雄两态,类似公狮和母狮、公鹿和母鹿、雄孔雀和雌孔雀的情况。

 

还有一种说法则是说它是一种上古瑞兽,《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有记载:兕,状如牛,苍黑,板角。逢天下将盛,而现世出。

 

意思就是说兕这种动物长得很像水牛,但皮毛是青黑色的,头顶额心正中长有一根冲天板角。只有天下即将兴盛之时,才会出现在世间。瑞兽“兕”中最著名的是太上老君的坐骑——板角青牛。

 

祷过之山有一种鸟,外形看起来像䴔,脑袋是白色的,有三只脚,长着人的面孔,它的名字叫瞿如,叫声就如其名字的声音。

 

关于䴔这种鸟,在北山经的蔓联之山中有提到过,描述是“群居而朋飞,其毛如雌雉,名曰䴔,自鸣自呼,食之已风。”䴔字从交从鸟,“交”本义指“(位置)相交、相错”,引申指“较量”、“比武”。“交”与“鸟”联合起来表示“鸟类中的优胜者”。

 

然后,在泿水河中还生活着一种名曰虎蛟的鱼,它的身体和普通的鱼一样,但是却拖着一条蛇一样的尾巴,它的叫声和鸳鸯很像。据说,吃了虎蛟的肉不会得肿病,还可以治疗痔疮。

 

泿,通垠,边界的意思,古水名指代。泿水,曾经又被称为白石水、康谷水,现名为洛清江。在古代,这条江是岭南地区南北交往的重要水运交通之一。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大西南的时候,从桂林南下柳州的大部分旅程,就是沿此通道顺流而下。

 

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三十七记载:泿水,出武陵县北界沅水谷。同时还记载:水出舞阳县,县故镡城也。晋义熙中,改从今名,俗谓之移溪,溪水南历潭中,注于泿水。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这里,郦道元对泿水的记载是错误的。由于分水岭和海拔的关系,水流不可能越过南山顶到达珠江水系并注于海。经过历代修正,自明朝时期,该错误已经被修复。

 

周五的这段云游之旅到此结束啦。明天,我们将要走进的就是生活着神鸟凤凰的丹穴山了,期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