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战士名字(游戏战士的名字大全霸气)

二战盟军著名“战士”斯莫基,获得了8枚“战场之星”勋章,挽救了200多名伤员的性命,最后还成了好莱坞明星,它竟然是一只流浪狗。

 

1944年2月,太平洋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在新几内亚的丛林中,一队美军士兵正在打扫战场。

 

突然,几声有气无力的“汪汪”叫声,吸引了侦察兵比尔维恩的注意,他循声找到一个散兵坑,看到一只满身鲜血的流浪狗躺在坑底,双眼充满期望地望着他。

 

比尔与战友们一起收留了这只流浪狗,取名“斯莫基”,在军医的帮助下,把它的伤治好了。

 

为了让斯莫基能够在残酷的战场上生存下去,比尔和战友们对它进行了各种训练,斯莫基不但学得很好,而且还帮了比尔他们的大忙。

 

这一年,在吕宋岛战役中,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美军的一段通讯线缆被敌人炸断了,派了几位通信兵,都没能完成重新连接的任务,因为这段几十米崎岖不平的山路被敌人封锁了,没人能通过。

 

如果不能及时获得支援,几百人的前锋部队就要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比尔让斯莫基身上挂上电线,利用崎岖不平的山石,隐蔽着匍匐前进,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通过了这段危险的区域,并且斯莫基利用平时训练的技能,把断了的线头咬合打结连接好。

 

线路接通了,支援部队很快上来,把敌人打退了。并且使得盟军及时获得了前线的情报,提早投入了飞机场的使用,这对吕宋岛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斯莫基在战场上做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一件。

 

在敌后战场上,当比尔与战友们在丛林中前行时,斯莫基会走在最前面探路,它用敏锐的嗅觉发现了敌人的伏兵和神风敢死队,急速跑回来向比尔的部队示警,避免了美军的惨重损失,挽救了比尔和战友们的性命。

 

一次,比尔在热带丛林作战中得了登革热,被送到后方战地医院。斯莫基跟随比尔来到医院,一直忠诚地守候在比尔的身边。

 

战争的残酷让很多伤兵不仅身体残疾,而且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在战地医院,一些万念俱灰的伤兵甚至会因为抑郁而自杀。

 

这时,活泼可爱的斯莫基为医院带来了生机。它会停留在伤病员的床边,让伤病员抚摸它,并且与他们互动,表演节目,给很多伤病员带来了快乐,挽救了几百个心理濒临崩溃的伤兵的生命。

 

斯莫基成了一条非官方的治疗犬,为此,它被美军军方周刊《杨克》称为,“太平洋战区的冠军吉祥物”。

 

斯莫基与比尔维恩一起参加了10多场战斗,获得了“下士”军衔,躲过了140多次空袭,还在冲绳战役的台风中活了下来,荣获美国军方颁发的“战场之星”勋章多达8次。是一位实至名归的功勋“二战老兵”。

 

二战结束后,它也没闲着。

 

因为他的事迹被全球媒体广泛宣传,于是比尔带着它周游世界,进行各种表演。还参加了40多次电视节目的录制,出镜率超过了很多当红影视明星,成为一“只”全球知名的“好莱坞明星”。

 

1957年2月,斯莫基走完了它传奇的一生。为了纪念这只杰出的狗狗,在退伍军人节,人们还专门为它竖立了一个青铜雕像,让后人可以缅怀这位人类最好的朋友。

 

斯莫基或许原本就是某个家庭的宠物,本来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

 

但是战争差点要了它的命,被比尔挽救后,它被赋予了二次生命。它克服了对战争的恐惧,用自己的毅力和信念回报了它的救命恩人,为人类的正义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它是好样的!

 

作者:九柏克

 

编辑:青青

 

参考资料:

1、《中国国防报》2021年6月10日《微历史》

2、《中国网络电视台》2010年12月9日《军事史记》

#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

第一位神经外科医学副博士、目前健在的开国将军

一位开国将领的名字叫涂通今,他被授予开国少将的原因较为特殊,因为他更擅长的是医学。涂通今生于福建长汀,1932年参加了工农红军,并在后方担任护工。看着战士们被伤痛折磨的惨状,涂通今决定学习医学知识,解救更多战士的生命。

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涂通今成为了部队中不可多得的医学人才,许多将领的手术都由他操刀。建国后,涂通今因为医术精湛、1964年被授少将,资历丰富成为了最特殊的开国将领之一,如今他已有108岁的高龄。

#辽宁舰上双胞胎战士名字正好是海洋#【#双胞胎兄弟都在辽宁舰当兵#】当海军、上舰艇是双胞胎兄弟于海、于洋从小的梦想。两人一同入伍,2018年被分配到辽宁舰,分别成为锅炉兵和补给兵。后来,他们萌发了考学、长期服役的念头,并通过努力如愿考上同一所院校。两年后,“海洋”兄弟俩回到辽宁舰,一个成为加油员,一个成为帆缆兵。(北海舰队)

[蜡烛][蜡烛]钟南山,一个在“非常时期”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是义无反顾的勇敢战士,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书写着妙手仁心的医者传奇。2020年年初,武汉告急,85岁高龄的他再次站在防疫的最前线,他就是抗疫院士钟南山。在17年前,已经68岁的他就曾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为了弄清楚病变,找到病原体,他在香港、广东、深圳全国各地到处跑,几乎几天几夜都没有合过眼。最终找到病原体时,他长叹了一口气,瞬间累倒。最后,他也出现了发烧症状,家人劝他停止工作,接受治疗,然而他,为了不影响士气,就把自己隔离在家中治疗,不让别人知道他生病的消息,没有地方挂掉瓶,他就在床边盯上钉子,三天后症状消失,他就马不停蹄的赶回到研究所。他提出来的治疗方案成功抢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在最危难的时候,他说,把重症的病人都送到我这来,他率领的团队连续奋战195天,取得了出院率高达96%的机制,最终取得了圆满的胜利。2020年,疫情再次来袭,这个85岁的老人三个多月没有完整的休息过一天,暴瘦了20斤,作出多项角色,一边呼吁大家不要去武汉,一边却登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那张在餐桌上短暂休息的照片,让人看了心酸不已。照片中的他紧皱眉头,正在闭目思考问题,现在疫情得到控制,你们还记得那个为了抗击疫情到处奔波的老人,国士无双为钟老,为钟老点赞!

小学就学过《谁是最可爱的人》,所以末尾的十几个志愿军战士的名字依稀还记着。#伟大的朝鲜战争#

海滨聊九型

抗美援朝之三大阻击战——伟大的三所里阻击战(孤军血战松骨峰)

[微风]1979年2月,某团尖刀排在78号高地前遭到敌人火力封锁,一名战士孤立无援不退反进,竟独自闯进越军阵地,击毙二十余人!

 

而这名英勇的战士叫做岩龙,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岩龙如岩石一般坚韧,如龙一般灵活矫健,在战场之中游刃有余。

 

[微风]故事回到1978年,越南不断地在边境地区搅局,企图侵占我国领土,对于越南这种行为,我国自然是不能坐视不管的,立马派遣部队进行反击,对越自卫反击战从这一刻开始打响。

 

1978年2月17日,岩龙所在的5连向着越南的南征地区不断地推进,南征地区位于越南老街的东侧,地势高低起伏。

 

为了防止敌人突出起来的袭击,5连命令尖刀排在前面开路,在17日上午,尖刀排与越南军队在南征地区的78号高地相遇,战斗就此爆发。

 

但由于越南军队是防守方,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越南军队利用各种地形优势以及重武器对尖刀排进行火力压制。

 

对于越南军队的全力防守以及猛烈的炮火打击,尖刀排的战士并没有任何的慌张,而是立马进行部署,将尖刀排展开进行反击。

 

尖刀排采用一贯使用的游击队战术,一边利用地形的曲折,一边对越军进行反击,很快就占领了78高地前的一个小山包。

 

随后,排长潘昆华率领4班和5班以这个小山包为据点,再次对越军进行反击,但依旧是难以抵挡越军的攻势。

 

越军占据着地形的最高点,处于最有优势的地理位置,因此我军也是损失惨重,排长潘昆华也被敌方的子弹击中,不幸牺牲,剩下的几名战士也是都各自身受重伤,抵挡不住。

 

然而就在此时,越军在78高地上的一个机枪火力点瞬间就没有了声音,随后又是一个机枪火力点哑火了,没过几分钟,就有接近10个重机枪火力点停止了射击。

 

最关键的是,78高地上传来步枪的声音,枪声十分混乱。

 

剩下的战士立马察觉到可能是我军的援军从侧方进行攻击了,立马就指挥战士趁着这个好机会向前推进,与援军会合,左右包抄歼灭敌军,最终5连成功地占领了78高地。

 

然而5连环顾四周,完全就没有看到任何一支援军,就在5连的战士十分疑惑的时候,周围的灌木丛突然传来声响。

 

一瞬间,整个5连就瞬间警觉起来,将枪口对准声音的来源,随后一个满头大汗的战士从里面钻了出来,这名战士正是我军5连的傣族战士岩龙。

 

这个时候,整个5连战士的心才彻底放了下来,班长温舒利立马上前揪住岩龙的耳朵并大声地质问他。

 

“前线的战士在冲锋陷阵,你跑哪里去了?”班长温舒利对着岩龙问道,岩龙立马就解释道:“我也在打仗啊,我刚才还杀了好多越军呢,你看我这满头大汗就是这么累出来的!”随后岩龙就向班长温舒利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微风]原来,在刚才的战斗中,岩龙奉命被受伤的士兵下山治疗,但想返回前线的时候在偌大的树林中迷了路,就在树林里瞎跑,然后跑着跑着就绕到了越军的后方。

 

这个时候他发现自己的眼前有一个机枪手正在架枪对我军的战士进行扫射,完全就没有发现岩龙的存在。

 

岩龙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立马卧地匍匐在地面,慢慢地靠近这个机枪手,随后砰砰两枪就把这个机枪手和旁边的副手给解决了。

 

而这个岩龙的这两枪枪声被周围的机枪射击声给掩盖了,越军完全没有发现这个绕到他们背后的“刺客”。

 

随后,岩龙操起机枪对周围的机枪火力点进行扫射,直接就扫掉了好几个机枪手,这个时候越军才发现侧面被偷袭了,立马调转枪口对准岩龙进行射击。

 

然而这个时候岩龙早就溜走了。

 

越军见对方就没了声音,就继续对我军进行火力覆盖。

 

令越军没想到的是,岩龙已经又悄悄地绕道了另一侧,再次对越军的后排进行打击,扰乱越军的注意力。

 

就这样,岩龙借助地形优势在78高地上灵活地游走,对越军进行了强有力的干扰和沉痛的打击,而我军的前排战士也是趁此机会攻上78高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而岩龙也是看到我军胜利了才从灌木丛中出来。

 

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岩龙就在越军的后排斩杀了五六十个越军。

 

2月25日,岩龙所在的部队进行向前推进,在行军的过程中遭到了越军的埋伏,岩龙不幸被越军的炮弹击中,英勇就义。

 

1979年,岩龙被授予“孤胆英雄”的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1、情满竹楼——访傣族战斗英雄岩龙烈士的家 《瞭望周刊》

2、岩龙(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 - 百度百科

 #历史##故事##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位十八岁的小战士受伤生命垂危,发出微弱的声音,对身边照顾他的女护士说:可以拥抱我一下吗?我还没有尝过爱情的滋味!

女护士流泪了!紧紧把他拥在怀里,还亲吻小战士满是血痕的脸颊,一直到他没有声息的那一刻!小战士走的时候,眼角挂着泪水,嘴角含着微笑。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小护士名叫张茹,当年在越南抢救过很多的战斗英雄,却没能抢救回来那位十八岁战士,成为她多年的遗憾。后人也无从知晓那位小战士的名字,跟很多无名英雄一样,静静地躺在那片被鲜血染红的异国土地。

后世艺术家为了铭记这一刻,用油画还原了当时的画面,以此纪念那些战斗中的无名英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曾替我们负重前行!

“我终于爬回中国了。”对越自卫作战中,一个受了重伤的战士,与部队失去联系后,他背着一支枪和三百发子弹,在地上爬行了9天8夜,最终排除万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位战士的名字叫肖家喜,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众多战士中的一员。

这场战争发生在1979年,这个时候的他刚刚入伍1年,在此前,他还只是一个炊事兵。

彼时所有人都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士兵,竟然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肖家喜与同行的战士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之后开始撤退回国。

没想到的是,在撤退的途中,他们又遭遇了一伙敌人,此时肖家喜身边除了他只有5个人,面对着数倍于己的敌人,肖家喜毅然决然挺身而出。

“你们继续前进,我开枪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看着前方树林中荷枪实弹的敌人,肖家喜打破了这看似安静得有些诡异的气氛。

没等身边的战士说话,肖家喜就开始了行动,只听密林深处两声枪响,战友知道自己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配合肖家喜的行动。

另一边,行进中的越军发现了肖家喜的行踪,不由分说就向着枪响的方向进行射击,一时间,这安静的树林中枪声大作。

肖家喜心里清楚,自己能多拖延一会儿,战友就多一分安全,他调动着自己所有的精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尽量误导着敌人以为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肖家喜觉得战友应该是在自己的掩护下已经逃出生天,现在自己要做的就是怎么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下保全性命,借机逃生。

没想到就在此时,一颗子弹正中肖家喜的臀部。

“不好!”心里暗叫一声,剧烈的疼痛随之传来,紧接着一个跟头,肖家喜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不敢怠慢,立刻起身。

山穷水尽也不过就是这种程度了,肖家喜此时的状态根本就没有全身而退的能力了。

眼看敌人步步逼近,肖家喜急中生智,把自己伤口流出的血液洒向旁边的小路,随后绷紧伤口向另一个方向移动。

好巧不巧,身边竟有一个小山洞,肖家喜没有犹豫,踉踉跄跄翻进了山洞。

简单查看了自己的弹药后,肖家喜拿出了随身携带的手雷。“就算我死也不能让他们抓住我!”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拉开了手雷的保险环,端起枪来瞄准洞口,准备和发现他的敌人拼死一战。

山洞外面,敌人的声音越来越近,其中有脚步声,枪械碰撞声,还有肖家喜听不懂的语言,形成了一个让人紧张的“死亡交响乐”。

但此时,肖家喜也顾不得这么多,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英勇。

声音越来越近,肖家喜忍着中枪的剧痛,手不由自主地抖了起来,汗水从额头划过。

“来啊!来啊!”肖家喜在心里默念,只要敌人出现,他就立刻丢出手雷,开枪击杀敌人。

就在这时,声音突然变小了,看样子肖家喜的计划成功了,敌人被他撒向小路的血液吸引走了。他长舒一口气,放下了手中的枪和手雷。

“现在是肯定不能出去,只能等晚上了。”肖家喜心说。

就这样,直到天色黯淡,夜幕降临,肖家喜才从山洞里走出来,拖着中枪的身躯在密林中行走,他的目的也很简单——回家!

不知不觉三天过去,肖家喜自己也不知道移动了多少距离,为了可以回国,他白天躲在山洞,晚上以北斗星的方向前进。

现在的他已经不比以前,中枪的伤口越来越严重,已经开始溃烂流脓,这种疼痛要比他中枪瞬间的疼痛还要强上几分。

从酿跄到匍匐,再从匍匐到不惜手段地爬行眼前的几厘米距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肖家喜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几次他都昏迷在山林之中,就这种情况下,他还要躲避敌人的搜寻,普通人很难想象当时的肖家喜有多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

饿了吃野菜树叶,渴了就忍着,碰运气找到小溪小河才能助他止渴继续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肖家喜虽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最终活下去,但却从来都没有放弃回国的希望!

就这样,肖家喜在爬了9天8夜之后,终于遇见了边防战士,回到了祖国。

一身伤口,瘦得皮包骨的肖家喜再见到边防战士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终于爬回中国了!”眼泪还没流下,肖家喜就晕过去了。

“都认不出来这是一个人了!”营救肖家喜的战士说道。

“按理说伤成这样根本不能活下来,他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救治肖家喜的医生说。

在大家的帮助下,肖家喜的伤情逐渐得到了控制,慢慢地恢复。

在他痊愈之后,他被部队授予“一等功臣”荣誉,中央军委也授予他“钢铁战士”的称号。

即便是这样,肖家喜也没有焦躁,后来又给上级写信请求战斗,他说:“我要坚决要求上前线!”

肖家喜在整个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只击杀了一个敌人,但是他的精神却感动着每一个人,他说自己当时就是一心想着祖国,想着身为战士的荣耀,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回到伟大的祖国!

简直难以置信,这群军人中间的11岁儿童,并非淘气的熊孩子,而是中国远征军第14师第42团第14营的士兵,还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兵”。

小战士是远征军收养的孤儿,聪明机智,动作敏捷,掌握了多种武器弹药的使用方法,还学会了各种战斗战术动作,小小年纪就上了战场,消灭了多个日军。

在这场战斗中,他一人向日军阵地投掷了两箱手榴弹,这事被美军联络官得知后,专门来看他。见他背着近5公斤重的汤姆逊M1A1冲锋枪,美军满腹狐疑,结果小战士娴熟地给他们演示了枪支的操作,令美军大开眼界,赞不绝口。

由于资料有限,小战士的名字以及后来的情况不得而知。但他以及周围的这群中国人,都是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再看看如今的孩子,那个踩滑板做核酸时扬言“今天必须要砍死你”的男孩,未得到玩具而死死咬住母亲不放的男孩,还有在地铁上骚扰他人的态孩子,两厢一对比,云泥之别,唯有一声叹息。

#老照片##正能量#

1838年,中国历史惊现年纪最小的“汉奸”翻译官——铃木三郎。年仅9岁的他深受日军信任,却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人之一。

抗日剧《小兵张嘎》有位让人既喜欢又讨厌的角色佟乐,他聪明机智,在小时候被日本人哄骗着当了汉奸,以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爱国行为,所幸在主角张嘎的帮助下他逐渐醒悟过来,暗中做间谍协助游击队对抗日军,获得胜利。

其实,在真实的抗日战争里,“佟乐”确有其人,他的名字叫陈敏学。

1838年,日本人在广州成立了日语学校。他们强迫中国的孩子去日本学校念书学日语,通过歪曲历史,洗脑等手段,培养汉奸为日本所用。

陈敏学就是其中一个孩子,当年的他仅仅只有9岁。有一天,一个日本人拿着珍贵的糖果,引诱他念一句“ てんのうへいか,ばんざい.(天皇陛下万岁)”

陈敏学看着散发着甜蜜香味的糖果,咽了咽口水,年幼的他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他知道,只要他说出这句话,就能品尝到好吃的食物。于是,他毫无差错地重复了这句话。

日本人一听,欣喜若狂。原来,他们培养翻译汉奸的进度,陷入了瓶颈。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快速地入门学习日语。

而陈敏学,恰好是个学习日语的天才儿童。有了陈敏学,日本人不用再费尽心思地培养翻译,可以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

一个9岁的孩子,因为一颗糖果、一句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话,摇身一变,成了小汉奸、卖国贼。

1842年,13岁的陈敏学担任日军翻译,正式为日军效劳。日本人甚至为他取了一个新名字——铃木三郎,希望增强他对日本的归属感。

一开始,陈雪敏很高兴,在日本人的领地里,他吃得饱、穿得暖,因为日语学得好,长官对他很和气。他觉得,当日本人也不错,他活得有个人样了!

但不久后,在担任日军翻译的过程中,他看到日军对待中国人惨无人道的暴行,屠杀、强奸、纵火、抢劫,甚至是活体实验。大量的中国人,活得生不如死,死得痛不欲生!

种种暴虐行径,陈敏学看得不寒而栗。每天夜里,他只要闭上眼睛,脑海中就会浮现枪声与惨叫,看到无辜孩童睁大的眼睛,仿佛在问他:“大哥哥,你不是中国人吗?为什么要和日本人一起杀我?”

陈敏学良心难安、痛苦不已,他不仅是认贼作父,成了卖国贼,他还成为了屠杀同胞的刽子手!他每向日军翻译一次中国话,就是在害死一个中国家庭!

但他与虎谋皮,骑虎难下,继续为日军做事,他良心难安;但如果拒绝为日军做事,他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就在陈敏学痛苦难当的时候,一个转机,悄悄地来临。

1943年,游击队辗转多途,联系上这位小小的翻译官,他们想要策反这位尚有良知的少年英才。

面对党组织的召唤,陈敏学热血沸腾。他不怕死,他只怕没有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死去,只怕他的人生定格在千古罪人上。

成为卧底后的陈敏学,不动声色,他表面上还是对日本人毕恭毕敬。但暗地里会为游击队提供便利,每当有抗日英雄被抓,他会找机会让人逃出去,甚至向他们传递日军的行动消息。

日军多次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于是,日军开始起了疑心,而身为中国人的陈敏学,则成了重点嫌疑人。

日军拷打不需要证据,把人一抓,关进牢狱,紧接着就是对陈敏学进行严刑拷打。陈敏学虽然年纪小,但很能扛!他宁死不屈,在严酷的拷打下假装自己万分委屈、还咒骂着有叛徒害他。

陈敏学作戏十足,还真把日军给唬住了,加上他们手上有没确凿的证据,日军心想:“虽然铃木三郎是中国人,但他是日本的正式官员,不能像对其他中国人那样随意虐杀。”于是,陈敏学又被放了出来。

黑夜再长,终会等来黎明;寒冬再冷,也会迎来春天!认贼作父的7年,忍辱负重的7年,被祖国谩骂的7年,陈敏学终于熬过去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党组织为这位“汉奸”英雄正名,称他为中国最伟大的间谍!此时,中国老百姓才知道,这个他们唾骂了7年的汉奸,竟然是位卧底英雄!

正是因为无数位像陈敏学这样深入虎穴的英雄战士,最终才造就了祖国的强盛兴旺!感谢革命先辈们为抗日事业的鞠躬尽瘁,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如今的安居乐业、幸福美好!#头条创作挑战赛#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木木酝酿的新作。

首先,如果《斗龙传奇》写的好的话,我可能考虑一下写第二部,写几位斗龙战士长大后的生活,由于是些日常生活,所以,战斗篇章,不会太多。

再来,就是刚刚想到的《斗龙少年》。写小熠等人在圣龙学院的故事,每个人都出身高贵。如果这一部写得也不错,我也会考虑写第二部。

最近几天看了《斗龙战士6》,看得很不痛快,就想写一部《斗龙战士7》,名字也想好了,就叫《终极之战》。三代斗龙战士联手,一起对抗邪恶,捍卫正义。

说了挺多,给那些斗龙迷发些福利。来一波剧透!

《斗龙传奇》结局:小熠微微一笑,看着坐在自己肩上的晨熠,又看看那些记者期待的眼神,说:“我想告诉那些,努力修炼,实力却不如意的修炼者,一定要记住:‘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斗者’。”

[微风]1979年2月,某团尖刀排在78号高地前遭到敌人火力封锁,一名战士孤立无援不退反进,竟独自闯进越军阵地,击毙二十余人。

谁也想不到的是,这名孤立无援却又勇猛无比的战士,当时仅有19岁,他的名字叫做岩龙。

岩龙的家乡在云南景洪,作为农人家庭的孩子,岩龙从小就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而且体力极好,从四五岁就跟着家人干农活儿。

[胡瓜]1978年12月,十八岁的岩龙正式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4军40师120团5连2排的一名解放军战士。

刚进排里的时候,岩龙不会讲汉语,常常听不懂班长的口令。

但是机灵的岩龙很会看眼色,有的时候一个动作甚至班长一张口,岩龙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很快,岩龙就在排里找到了一位既精通汉语又精通傣族语的老师——杨昌隆。

由于岩龙在军体上的表现总是十分突出,因此他和杨昌隆形成了良好的互助关系:他帮助杨昌隆提高军体素质,杨昌隆则帮助他学习汉语。

在单位里,岩龙训练格外用心,汉语水平也提升的很快。

有的时候规定的项目已经训练完了,岩龙还会主动给自己加练,射击、战术,岩龙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提升着自己的军事素质。

而支撑着这一切的,是岩龙心中一个深深的信念——打退越南野心家!

[可爱]1975年开始,越南黎笋集团开始疯狂反华,在中越边境不断挑起武装冲突,侵占中国岛屿,伤害中国边境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身为边境人民的岩龙,从年少时候开始就饱受其扰,更早早树立了打退越南入侵者的信念。

[呲牙]1979年2月,岩龙正式走上了中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

[偷笑]2月21日,岩龙正在护送伤员的路上,一阵枪声传进了他的耳中。

糟糕,战友们还在73号公路上!

73号公路处于高地下方的洼地,相对来说处于不利地位,只能被动接受敌人的扫射。

越军集中了四个火力点,居高临下,对我军疯狂输出,不少战士应声倒下。

就在战士们一边反击一边寻找掩体,等待后援部队前来的时候,却发现敌人有一挺火力密集的机关枪突然停止了开火。

之后,陆陆陆陆续续有数名敌人的机枪手都离奇倒下了。

占据逐渐扭转,少了密集火力的输出,我军小分队很快找到了合适的掩体,并且给予了有力的还击。

当时大家以为是援军到了,心中甚是高兴,可是过了一会儿又觉得作为援军,这个火力实在是有些分散了。

正当大家奇怪怎么回事的时候,我军有战士发现越军的轻重火器突然朝着左侧山谷猛烈扫射,其他部分越军也将火力对准了那里。

很快,班长接到了上级指示:从山岗上撤下来,向另一个方向行军。

[摊手]正当班长带着战士们后撤的时候,大家发现了刚才一直找不到的岩龙——他此时正满脸通红地照顾着伤员。

班长忍不住问他刚才交火的时候怎么不出现?

岩龙乐呵呵的,“我打到了好多,你们没看见?”

班长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刚才他们以为的援军部队,原来是岩龙自己?他自己竟然杀掉那么多敌人?

可是想到岩龙在射击课上的优异成绩,班长又了然了。

“你小子可以啊。大概多少个?”班长问他。

岩龙想了半晌,这才跟班长说“大概有二十多个,可能是22个。”

其实岩龙这个数字说少了,结合岩龙晚上的仔细思考和后来战友回忆,当时岩龙击毙的人数应该达到了56个。

至于打扫阵地的时候,更是拉出了60多具被击毙的越军尸体。

而且岩龙枪里的150发子弹,等到那场战斗结束的时候也只剩下了25发,所以可以推断击毙的人最少也是56名。

在连里要奖励岩龙的时候,连长笑着问岩龙立了这么大的功劳,想要什么奖励。

这话倒是把战场上稳如泰山的岩龙问得脸红了,他不好意思地道:“我还没老婆呢。我看连里俘虏的越军女兵很好,想娶回家当老婆……”

连里的人顿时哈哈大笑起来,“越南女兵可不行。”连长笑着说,“等到战争打完我给你介绍女朋友。”

可惜的是,连长当时的这句承诺,永远也没有机会实现了。

[比心]1979年2月25日下午6点,岩龙在越军的伏击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浮云]同年9月17日,岩龙被中央军委授予了“孤胆英雄”的称号,并与300多名烈士一起被安葬在了云南省河口县的水头烈士陵园。

英雄永逝,而精神长存,岩龙英勇无畏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参考资料:

[1]《中国人才》:庄廷军,曹伟男.杨慧娟:巾帼英雄 钢铁人生.

作者:延津

编辑:莫里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这样一位战士,从未上过战场消灭过敌人,却被评为“特等功臣”。朝鲜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一座山、一条河和一所学校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叫罗盛教。1951年,他自愿申请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担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的文书。随后,他便跟战友们一起奔赴朝鲜战场。

一次,他随着部队,在下着冰雹的晚上前进,恶劣的天气,再加上黑得啥也看不见的夜晚,给行军增加了不少难度。可一位朝鲜大娘,却全然不顾这些砸得人生疼的冰雹,手提着保险灯,为志愿军战士们照亮前进的道路,还时不时地提醒他们:“小心泥坑。”

朝鲜人民的热情朴素,让罗盛教更加仇恨美帝国主义,他觉得只有上阵杀敌,才能对得起朝鲜人民对他们的深厚友谊。

但他几次上前线的申请,都被驳回了。指导员说:“你想上阵杀敌的决心是好的,但革命也有分工,你做文书工作,是对前线的一种支持,对杀敌也是有作用的!”

于是,罗盛教更加认真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抢着去前线给战友们送饭,帮忙抢救伤员,或者去驻地附近的村民那里,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正是因为这样,他跟驻地周围的朝鲜老百姓,相处得越来越融洽,大家都夸他很不错。

但这个不错的青年,有一天出去之后,却再也没有回来。

1952年1月的一天早晨,罗盛教出完早操后,跟往常一样,和战友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手榴弹。大冬天的河面上,结着一层厚厚的冰,几个少年在附近的冰面上滑冰,笑声传得老远,罗盛教听了,也是微微一笑。

正当罗盛教专心练习的时候,却听到几个少年慌乱的哭喊声。

“坏了!”罗盛教转身朝那边奔去。虽然听不懂朝鲜语,但看到几个少年的手势,再加上少了一个人,罗盛教立马明白,这是有人掉进河里去了。

“你去找东西来!”他一边朝战友喊道,一边狂奔。跑的时候,顺手摘掉帽子,脱掉棉衣棉裤,零下20℃的冷风,吹得他忍不住发抖,但他也顾不了那么多,跑到冰窟窿前,直接跳下去找人。战友则急忙去寻找适合的工具,准备帮他一起把人救上来。

罗盛教在冰冷的河水里找了好一会儿,才找到这名落水的少年,并将他推了上来。可是,正当少年攀住冰面,想借力往上爬的时候,冰又“咔嚓咔嚓”地裂开了,少年又掉了下去。

反复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罗盛教浑身的力气都快耗尽了,嘴唇也冻得发紫,浑身忍不住地哆嗦,但他还是没有放弃,用自己的头和肩膀把少年顶出水面。

“快,你们抓住杆子!”此时,战友找到一个杆子,匆匆递了过来。

“你伸手抓住!”罗盛教咬着牙关,把少年往上一送。

少年紧紧抓住杆子,被拉了上去。

“罗盛教!罗盛教!”等战友拿着杆子,想把罗盛教拉上来时,却再也没看到他从水里浮上来。

得知消息匆匆赶来的村民们,都痛哭出声。

找到罗盛教的遗体之后,在村民们的再三要求下,他们以当地最隆重的葬礼仪式,安葬了这位年仅21岁的英雄。

为了纪念和感谢罗盛教,才有了开头命名的那一幕,而朝鲜的金日成主席也为他的纪念碑,亲笔题词。

同样,他被中国人民志愿军追记特等,同时,追授他为“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

抗美援朝战争中,像罗盛教这样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战士还有很多,虽然并不是每个战士的名字,都被大众所熟知,但他们义无反顾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的尊重和铭记!

1939年11月,在黄土岭战斗的伤兵营中,白求恩医生救了一位伤势严重的16岁小战士。意想不到的是,多年后,就是因为这位小战士的引荐,体检不合格的雷锋才得以入伍参军。

这位战士的名字叫余新元,1923年生人,13岁便参军入伍了。参加过多次战役,如狼牙山反扫荡、百团大战等。

1939年,16岁的余新元在黄土岭战斗中冲锋陷阵,受伤严重。他的左腿甚至被日军机枪打成了“马蜂窝”。

余新元被抬进伤兵营的时候,医生和护士都觉得他的腿保不住了。

“腿上的肉被炸得翻开了,骨头也炸裂了。”、“唉,这么严重只能截肢了。可怜啊!才16岁!”

在医护人员正准备为他截肢时,白求恩注意到了这个16岁的小战士,不忍心让他失去左腿,于是亲自操刀保住了他的腿。

余新元的伤势渐渐好转,但白求恩却在抢救其他伤员时不慎感染,患上败血病。在为余新元做完手术的第5天,白求恩牺牲了。

余新元痊愈之后,参加了平型关百团大战、狼牙山反扫荡等大小战斗500余次,7次身负重伤。

在辽沈战役中,余新元的右脚被机枪打得血肉模糊,却依然冲锋不止。就是这一仗,他失去半个脚掌,至今仍靠假肢行走。

在战场上无论身受多重的伤,他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冲锋在前,毫不退缩。他一生都感念白求恩的恩情,时刻谨记白求恩大夫对他说的话,“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向前冲,绝不后退。”

新中国成立后,余新元转到了辽宁省辽阳市兵役局就任。

1959年,在就任期间,他见到了一位因为体检不合格而无法当兵的少年。在了解了这位年轻人的故事后,余新元决定破格招他入伍,这名少年就是雷锋。

当时的雷锋,虽然因为体检不达标没征上兵,但他并没有气馁。雷锋每天都到兵役局去帮忙,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雷锋的身影。

余新元得知雷锋的事情后,打心眼里欣赏这个刻苦上进的年轻人。

余新元把雷锋找来问他说:“你当兵,你家同意吗?”

雷锋哭着说:“余叔,我没有家。”得知雷锋的苦难经历后,余新元破格引荐他入伍当兵。

在雷锋坐车去部队的那天,余新元亲自来车站送他,雷锋眼含热泪对余新元说:“余叔,我没有别的,我叫您一声爸爸!”余新元也是拿雷锋“当儿子般疼爱”。

1962年8月,当雷锋牺牲的消息传来时。余新元悲痛不已地对妻子说:“不好了,咱们的儿子走了。”悲痛后他重新振作,并对妻子说:“雷锋就是咱的儿。他没干完的事咱要接着干,他没走完的路咱要接着走!”

不仅是雷锋,就连郭明义也是在余新元的推荐下参军的。余新元叮嘱郭明义,一定要当个雷锋一样的好战士。

而郭明义也不负众望,他时刻谨记余老先生的叮嘱,勤奋刻苦,奉献岗位,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是2010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

从白求恩到余新元,再到雷锋和郭明义,看似毫不相干的几个人,却因为精神传承而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的进程就是在这种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的。

关注我,为您讲述更多真实发生过的动人故事。

三名穿着四川救援服装的小战士,紧挨着靠着墙睡觉。这一定是参加过某场灭火任务后暂时退下来休整时的样子。

他们身上、脸上、手上沾满了焦土,身前放着早已喝空的瓶子,而身上的战斗服整齐,甚至连袖口都没有解开。

即使在睡觉也做好了即刻冲锋的样子。

 

他们的脸上并没有疲劳和埋怨,只是相互依靠着,沉沉的入睡。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是他们出任务时经常遇到的场景,

他们或许感到了习惯,而我却感到了愧疚。

 

照片的拍摄者给他取了个名字《最美的睡姿》。

确实很美。

 

这也入选了今年第五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的主题展的作品。

这次的主题叫做“城市·活力”

 

而城市里最有“活力”的一定是这些可爱的消防救援官兵。他们总是在人们面对烈火的最绝望的时候,伸出双手拯救这个城市。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这四十年来突飞猛进的成为了中国最具有活力的城市。

早年那些来深圳打工和创业的人,其实跟照片里的战士也差不多。

都是拼搏在这里,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创造最大的幸福。

 

 

如今,城市变得越来越美。

人们可以在宏大的木星美术馆自由的欣赏着艺术家们创造的作品,探索影像与城市的人文关系,追寻艺术的美和世界的真。

 

但也别忘了,艺术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美,艺术只能表达百分之一。

 

救援队员的手和艺术家的手都一样。他们都在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深圳国际摄影大展上还有会多少惊喜?

欢迎到深圳木星美术馆去看看,

生活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

 

#第五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

1938年,在一次白刃战中,我军一新兵被日军包围,就在敌人的刀靠近他的胳膊时,突然,新兵抡起手中的大刀,冲向了日军,这一战,他竟然砍杀了27个鬼子……

这位让日寇受到重创的新兵名叫吕俊生,出生于1907年的他,是河北邢台人。

因家境贫寒,吕俊生在13岁的时候就被迫来到武安县学徒钉鞋,后又被人雇佣收买羊皮、当长工。

这期间,吕俊生吃了很多苦,可谓是历经磨难。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亲眼目睹了日军残暴的吕俊生,决定参军报国,并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部队。

虽然是一个新兵,可是有着武术功底的吕俊生身手灵敏、能吃苦、又英勇果断,成长速度非常快。

1938年7月,在山东夏津战斗中,吕俊生和战友们和敌人火拼,弹药用尽后,他们又拔出大刀和日军开展了最为残酷的白刃战。

身高1米92的吕俊生,不一会就杀红眼了,日军看他身手了得,想尽快将他除掉。

十几个日军,将吕俊生团团围住,可吕俊生压根不怕,就在一个日军举起刺刀砍向他时,突然,吕俊生抡起大刀冲向敌人。

之后,吕俊生手中的大刀就没停过,一连刺死27个鬼子兵,吓破了日军的胆。

这一战,吕俊生身上也有三处负伤,好在并不严重,他战绩卓著,被评为一等战斗功臣,名扬整个东进纵队。

在之后和日军的作战中,吕俊生总是身先士卒。

1938年12月的一次战斗中,吕俊生更是一人杀死、杀伤日伪军60多人,立功的同时,他也被战友们誉为全军“常胜猛士”。

因为敢杀、能杀,很长一段时间内,日军只要听到吕俊生的名字就不寒而栗,日本军官甚至下令说:谁要是能杀了吕俊生,一定会重重有赏。

面对日本人的威胁,吕俊生丝毫不在乎,他压根就没有把那些倭寇放在眼里。

1940年,参加百团大战的吕俊生,在攻打高邑县战斗中,主动带领连队担任正面攻击。

期间,为了给后续部队开路,我军决定炸掉敌人的碉堡,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任务。

吕俊生却第一个站出来说:“我去……”

一路上,吕俊生不断地躲避着敌人射过来的子弹,来回变换方向,迅速地靠近了敌人的碉堡。

但就在吕俊生打算扔手榴弹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个棘手的情况,手榴弹竟然不见了。

生死关头,吕俊生做了一个决定,他冲着后面的战友们喊道:“机枪掩护……”

话音刚落,吕俊生几步就来到了敌人机枪手的对面。

在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一把握住了敌人的枪口,借助着惊人的臂力,硬生生将敌人从碉堡中拔了出来。

后面的战友看到后,立即发起冲锋,顺利地打了胜仗,可吕俊生的手掌却被滚烫的伤口烫到脱皮,但是他一点不在乎……

在之后的战斗中,胆大心细、本事过人的吕俊生总是主动承担最艰巨的任务。

他常对战士说:“作为一个战士,就要随时准备牺牲生命!”

有一次他外出侦查敌情,被日伪军围在了村子中,为了保护群众的生命安全,他只身冲出村子转移敌人目标,并顺利摆脱了敌人。

虽然日军对吕俊生恨之入骨,但最终都成了吕俊生的手下败将。

抗战胜利后,吕俊生曾先后在机关部门任职,虽然功劳颇大,可是他从不居功自傲。

后来,吕俊生因病返回了老家,期间,他积极参加农村建设,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作风。

这就我们敬佩先辈的原因,战乱之时,他舍生忘死、身先士卒。

在和平年代,依然积极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这样优良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致敬……

#人物#

1941年,一名新战士身穿一套刚从日军那里缴获的军装,突然嚎啕大哭。刘伯承元帅得知后,直接升他当副班长。

 

这名战士的名字叫张档华。

 

1938年6月,张档华所在的抗联第一路军直属的保卫团100多号人,准备到清原县与其他的抗联队伍会合。

 

可当部队走到一个叫新宾县黄土岗子的地方时,突然遭遇日军伏击。战斗中,张档华身负重伤被附近好心的老百姓收留。

 

经过了一年多时间的休养,一腔热血的他准备重返战场杀鬼子时,一个噩耗传来:杨靖宇司令牺牲了。

 

杨靖宇司令正是他所在部队的领导,杨靖宇司令的牺牲,对于他所领导的抗联部队也遭遇打击。

 

听到这个噩耗后,张档华崩溃得抱头痛哭。

 

悲痛之余,他仿佛听到杨靖宇司令用坚毅的目光看着他说:哭有用吗?哭就能吓跑鬼子吗?

 

于是他振作精神,四处打听抗日武装的消息。后来他听人说,关里有一支八路军队伍,专门打鬼子。他一听顿时来了劲。他决定去关里投奔八路军。

 

当乡亲知道他要去关里找八路军时,都纷纷前来劝他:“别瞎折腾了,到关里路远着呢,兵荒马乱的,到哪里去找八路军,还是娶个媳妇好好过日子吧。”

 

张档华寻思着:他何尝不想过媳妇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可是一日不把鬼子打回老家,还哪里能过得上安稳日子?自己的父亲原本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农民,不招谁惹谁,还是被鬼子杀害了。

 

想到这里他咬牙切齿地说:“无论多难,我也要参加八路军。”

 

当天,他就辞别了乡亲,背上两个干面馍,踏上了去关里的路。

 

理想如猪八戒一样丰满,可现实却如林黛玉一样瘦弱。

 

虽然他吃得很省,两个干面馍几天也就吃完了。他只好一边要饭一边赶路。

 

那时候的日本对东北管控严苛,出门还必须有日本人给的通行证才行。

 

但是鬼子看她穿着破烂,身上脏烂,问也不问就通行了,他历时3个月走到沈阳。

 

当他到沈阳新民县附近时,他不知道进关的道路怎么走,只好向附近的老百姓打听,顺便打听对方附近有没有八路军的消息。谁知被汉奸听到了,向鬼子告密,将他给抓了起来。日本人抓住他后,对他进行严刑逼供,用皮鞭沾着凉水抽他,打得他浑身伤痕累累。

 

张档华主意正,无论日本人怎么逼问,他都装傻充楞,没说自己进关的目的。

 

那个时候,日军不像是刚入侵时大肆屠戮,而是采取怀柔政策。

 

所以在监狱里被关了3个月后,鬼子也觉得再关也没什么意义,就将他放了。

 

出狱后,张档华觉得自己这样走下去太慢了,什么时候才能杀鬼子,为杨靖宇司令报仇,为死去的父亲报仇。

 

于是他决定在附近打短工,挣够路费,乘火车进关。他四处打听,来到黑山县的一处煤矿打短工。

 

那时候,挖10多车煤才能赚一块大洋。买一张火车票却要6块大洋。

 

为了凑够路费,他比工友都拼命。一个好心的工友看他赚钱心切,于是告诉他下地下20米的深煤井干活挣得钱多。但是煤井经常塌方,那也是用命换钱。

 

他心想:只要能下井干活,能早点加入八路军,早日打鬼子,何不拼一把呢?

 

张档华毫不犹豫地去找工头,要求下井。路费赚够后,张档华立即离开煤矿,坐上去往北平的火车。在火车上,他打听到太行山上有八路军,他一路上血气贲张,企盼着早日能到太行山。

 

可当火车到达北平后,他才知道,从北平到太行山根本就不通火车,最好的方式就是步行。

 

说起来真是辛酸,张档平离家将近一年,靠打短工挣来的钱也花得所剩无几,他从家里穿出来的一身衣服就没换过,破烂不堪,浑身上下是大洞套小洞。

 

为了赶路,他又重新当起了乞丐,靠吃百家饭一路前行,披星戴月,累了就在土埂子上趴一会儿,起来继续赶路。

 

1941年6月,当张档华走到河北邯郸时,突然晕倒在路边。幸好几名路过的百姓看到后,轮换将他背回了家中,还找了医生给他看病。

 

在老乡的细心照料下,张档华不仅醒了过来,也慢慢恢复了体力。

 

他又准备踏上找八路军的路程。救治他的百姓听说他要找八路军,要去打鬼子,为他凑了路费,给他带了干粮,千叮咛万嘱附地将他送上了路,临别之时还不忘叮嘱他:“找到队伍后狠狠打鬼子。”

 

张档华眼含热泪地向乡亲深深地鞠了一躬说:“等有一天把鬼子赶走了,我一定回来报答你们。”

 

经过了近两年的艰难行走,1941年10月,张档华终于到达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找到了八路军129师。

 

当时,队伍中的同志得知他历时两年找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都佩服得五体投地,立即给他换了一套刚从鬼子那里缴获来的军装。

 

他穿着军装,突然嚎啕大哭起来:我终于当上八路军了,终于可以打鬼子了。

 

后来,张档华的事迹传到了刘伯承师长那里,刘伯承深受触动,专门接见了张档华,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你是一名让党放心的革命战士。”并立即让他当上了副班长。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张档华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抗日战士的力量。

#历史人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