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姓孩子起名字大全(田姓起名大全男孩)

颠沛流离的弟弟吴维

                    

这是一个出生在恩施穷山僻壤的土家单亲儿女艰难生活的故事。九十年代末期宣恩县高罗埃山村一田姓人家,招了入赘女婿吴光兵,生有姐弟两个,名字叫田海霞(曾用名吴霞)和吴维(曾用名吴昌维、田海苇),2001年闹离婚,田家大概为年轻母亲田菊红以后改嫁着想,放弃扶养权,姐弟那时还只有5岁和3岁,好在父亲家有兄弟四个姐妹三个,先分别投靠到晓关乡西坪村的二姑三姑家、再由爷爷奶奶一起带到高罗光荣桥村的大伯家寄养2年,短时住后母娘家不适后,再由奶奶带回大伯家,而这几年内父亲再婚又陆续生了弟妹,这样几年来所有亲戚里虽有热心人但自家生活艰难、自顾不瑕,或嫌弃或怕麻烦,最后姐弟俩陷入被驱赶、弃养的窘境,这时只有年近80岁的爷爷奶奶奋不顾身、不听劝阻,执意继续扶养他们,奶奶在麻阳寨村租了一间小破房,种地、打临工、捡柴、捡稻穗来糊口,姐弟俩就读麻阳寨小学,老少一家相依为命。

几年后老人80岁多了,实在养不动了,便托人叫埃山村外婆把姐姐带去扶养,姐弟俩就此分离,爷爷和奶奶先后去了大伯和叔叔家养老,弟弟小学缀学跟父亲去云浮市打工。2010年7月19日全家人去高罗光荣桥村与病入膏肓的爷爷拍家族照,5天后爷爷过世,后又随父亲到广东省云浮市打工,大概与父亲闹矛盾而离家出走,失踪时间2012年左右年龄约15岁。奶奶2014年9月17日临终前对他们姐弟念念不忘。

吴维出生以来基本居无定所,过着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他没户口,没身份证,性格温顺,吃苦耐劳,脸上长有酒窝,一只手虎口刺有“梅”字,现年24岁,可能身高有1.72米。姐姐思弟心切,2015年曾回沙道沟寻弟,几年来想到与弟颠沛流离、相依为命的生活,就伤心流泪,盼弟弟平安。吴维本人若见到此启事,请尽快与浙江省桐乡市锦都名苑一幢的姐姐田海霞联系,希望网友也帮忙提供线索,求宣恩县和云浮市的热心人士扩散。@头条寻人 @寻人故事

历史上的信阳(三)及当时的蛮族居民

如不是南北朝时期的“义阳(信阳)战役”,可能收集不到如此集中的地域信息。

也有意外之喜,就是也看到了当时所谓“蛮族”群落的分布和状态。为族群迁移分布留下研究历史。

接上期。

506年4月,北魏征虏将军宇文福攻击南梁帝国新设的司州(南义阳,湖北孝昌县),俘虏一千余人而去。

10月6日,南梁帝国围攻义阳(河南省信阳市)的军队,利用夜色掩护,逃走(听到洛口—洛涧入淮处,安徽怀远县西南。洛口军溃,不能独留)。北魏帝国郢州(州政府义阳)州长(刺史)娄悦追击,击破南梁围城军。

508年9月20日,北魏帝国郢州(州政府置信阳市)军政官(司马)彭珍等叛变,暗中引导南梁帝国军,攻击义阳(河南信阳市)。三关驻军司令(戍主)侯登等献出城池,向南梁投降。郢州州长娄悦登城自守。元英增援。

508年10月,南梁帝国经过武力激战和攻心战等,收复了自悬瓠(河南省汝南县)以南,直到安陆(湖北安陆),全落入南梁帝国之手,只有义阳(信阳)一个孤城,仍在坚守。

诡异的是,这个时间点,义阳少数民族酋长田益宗率其他各少数民族部落,归附北魏帝国,北魏政府任命田益宗当东豫州(州政府设河南息县)州长。得到消息,南梁帝萧衍任命田益宗当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宰相级),封五千户人家的郡级公爵,引诱田益宗背叛北魏,田益宗拒绝。

509年开春,元英抵达义阳(信阳市)着手收回三关【平靖关、武阳(胜)关、黄岘关(广岘关)—罗山县西南】,得手。南梁帝国大将韦叡增援,迫于韦叡声名,北魏军止步。萧衍也下诏停战。

义阳战役遂告一段落。

想这个少数民族酋长叛变南梁帝国这事,还有一例。505年,雍州蛮沔东郡(湖北省襄樊市东)郡长田青喜也发动了背叛南梁,投降北魏。

两地“田姓”部族估计是有宗门关系的,也有内在联系和响应,应该!

看我国少数民族研究专家蒙默先生研究,田、李、冉姓都是盘瓠苗裔(苗瑶族)。自汉以来,田氏为武陵蛮中大姓。

这个时期的雍州蛮田青喜拥有七郡三十县,户一万九千,势力强大,罕与伦比。此地为南梁帝萧衍的起家地,曾为雍州郡长,算是当地父母官。估计是为政期间也没有处理好族群关系,或者还曾“压迫”过他们?不然,这些子民不会寻机做对?

义阳少数民族酋长田益宗反叛的时节和地点都很敏感,当萧衍也开出与北魏同样甚至还高的条件引诱田时,他都不为所动,说明什么?内中必有原因。这个田益宗,北魏(《魏书》)甚至还专门给他“立传”。

所以,看现在的信阳,生活习惯和语言都偏南方,为何没有划分为南省区。可能跟历史上居民愿意归属北方有关!

近看信阳地区居民身份证来历,李、田姓都有可能是“汉化”的少数民族盘瓠族群。这个地区,历来都是南方蛮族居住之地。和湖北、湘西武陵、川、黔少数民族同根同俗。这也是为何如今好多语言习俗相近的原因。

历史上南蛮民族迁移,不但为习惯上的西南方向,还有西——东方向,东南方向。

如晋唐间,见于庐江、庐陵、南康、潮、汀一带的“山都木客”是盘瓠族的一支,是畲族的先民。

义阳(信阳)历史,南北朝时期先到这里。后续朝代如有相关记载,再补充完善。

说到相关的地名称,南北朝时期叫“信州”的是现在的“奉节”所在地。名称的改动还是有相关意思。

当时的荆州(州政府设现河南省邓州市);

东荆州(现河南省泌阳县);

建安郡(河南固始县);

豫州(州政府设河南汝南县);

东豫州(州政府设河南息县);

扬州(州政府设现安徽省寿县)。#信阳# #深圳#

山东临沂蒙阴。

蒙阴县“公一半”,是蒙阴的人都知道的,姓氏“公”在蒙阴绝对占总人口的一半。

公氏始祖始居于山东省蒙阴县野店镇上东门村,家族壮大逐渐扩迁,明王朝续出五世进士,父子翰林,村前是河,河的东岸就是公家林,现在已是小麦地,被毁石碑到处可见。

公姓在其它省市几乎很少见,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姓,更有人觉得这是“占便宜”的姓氏。

老公姓公,在家喊他老公,在外同事们也喊他“老公”,常常逗的大家哄堂大笑,感觉像小媳妇喊老公,时间长了,习惯了也就适应了。

更好笑的是他有个同事姓“母”,从来不喊他老公,而是直接叫名字,说要不自己吃亏了。

百家姓有母姓,《百家姓》 第三佰八十六位“母”。为此我还特地查了一下姓氏母。

母是一个稀有姓氏,母姓大多为汉族。读作mǔ(ㄨˊ)。“母氏源于田姓。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胡母,姓,本陈胡公之后,齐宣王母弟,别封母乡。远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在文献《姓氏词典》中介绍:“母”姓的历史悠久,“母姓是从复姓“胡母”而来,源于田姓,所谓“系出田氏”。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

厚道的临沂人

临沂这方土地,养育了这方人的热情。

这几天带儿子去学游泳,因为自我感觉游泳技术不差,所以我自己带他学习。

刚进入池子没练多大功夫,就有一个十多岁的小朋友凑上来打招呼,问我这个小弟弟练多久了?我说刚来。他马上要介绍一个高手给我认识,说完就游走了。过了几分钟来了一个和他年纪相当的小胖子,这就是“高手”,小胖上来了解了情况,建议先教孩子仰泳,说这是保命的。

说完简单给我儿子教了几下,儿子马上掌握了要领。接下来又教蛙泳,儿子胳膊没有力气,浮力不足以撑起身子换气,他们围在旁边进行技术分析和指导。一遍遍的矫正,一遍遍的训练,比边上的专业教练还认真。

那个小胖的奶奶在边上喊小胖赶紧回去,小胖跑上去说正在教一个小弟弟练游泳,让再等半小时,我不好意思地冲小胖奶奶招手,她报以满脸笑容。

小胖边教边鼓励我儿子不要着急,慢慢练基本功,还问我什么时候过来,约好第二天继续。

经过这天下午的练习,儿子觉得非常满意,不仅学会仰泳,还交了两个热心朋友。我说其中一个我们称他“小胖墩儿”,儿子说不能这样称呼别人,是不礼貌的。我说胖墩儿又不是骂人的,也是个亲切的称呼。可惜没记住这孩子的名字,只记住姓李了。

第二天,我带孩子又去了,这次遇到田姓的孩子,他说他的朋友腿疼今天没来。第三天,小胖墩儿又来了,带来一个他的“师父”,其实是他同学,教过他游泳。

两个孩子绕着我儿子耐心地教他蛙泳,潜水,换气等动作。

今天中午在红旗路上一个粥店里吃饭,看到餐馆老板耐心地引导一个残疾人员就餐,一边伺候这个残疾人一边自言自语说:“今中午别人我都不招呼,也得先把你招呼好”。

顿感这份厚道甚暖人心,想到临沂人的厚道其实是有根脉传承的,过去、现在、将来都会保持这份本色,并发扬光大。

1987年,青岛海滩,一田姓游客花费18000元,买了一块长满白色毛发的怪石,回家后,居然发现怪石毛发长长了2公分。

田先生异常兴奋,庆幸钱没有白花。虽然他善收藏,也见过许多珍奇异物,但对这样的怪石却前所未闻、前所未见,他认为这块石头绝对有价值,只是不知道它好在哪里?

为了搞清楚怪石的秘密,田先生带着怪石到各处的古玩市场,找鉴宝高手指点迷津。

可几年过去,所有见到怪石的品宝行家,都说不清这是什么东西,而且自从那次怪石长长了2公分后,再也没有长过。

1997年,田先生经人提醒,拿着怪石找到一位地质专家请教心中疑惑。

地质专家拿到怪石经过鉴定后,确认这东西是由两部分组成:普通石块和附着在石块上的某种生物。因怪石是从海边捡到的,可断定附着物为海洋生物。

随后,田先生拿着怪石来到海洋研究所,经过鉴定,终于得出了结论:

石头上的生物叫头盘石,是一种固着生活的高等无脊椎动物,像毛发一样的东西,其实是虫体分泌的细管,它靠海洋微生物为食,逐渐生长。

对于怪石“毛发”停止生长的问题,专家解释,由于田先生买到石头时,生物体还活着,像毛发的细管中还存有水分,因此,它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但当水分耗尽,它就不再生长了。

专家称,这种生物的发现,是我国海洋生物种类的新记录。

专家和海洋研究所非常希望田先生能把奇异生物捐献出来,田先生深明大义,愿意捐出怪石,供研究所作进一步研究。

如今,怪石仍在海洋研究所内,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白发魔女”。

1592年,日本幕府大将军丰臣秀吉派兵20万,企图攻打朝鲜吞并中国,结果铩羽而归。野心没有得逞,但从朝鲜俘虏了一批工人,让一项技艺缩短了1000年。

 

那时正值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大举入侵朝鲜,妄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这是朝鲜历史上有名的“壬辰倭乱”。明朝万历皇帝派兵援朝,日军大败。

 

丰臣秀吉的狼子野心当然没有得逞。但当时侵入朝鲜的武将,大多喜欢茶道,所以丰臣秀吉命令把在朝鲜的陶工统统带到日本,在九州一带建造窑场,制作各种陶瓷茶器,后来逐渐遍布日本列岛。

 

当时朝鲜半岛的陶瓷烧制技术,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人有了这些陶工,相当于直接学习了中国的烧瓷技术,日本瓷器品质就有了长足的发展。

 

日本江户时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陶艺家,名字有点长,叫酒井田喜三右卫门,开始只会绘制青花瓷,发现可以向朝鲜去的陶工就近咨询制瓷工艺,高兴得不得了,他按照陶工的意见,反复试验,体会和借鉴中国的五彩瓷技法,通过三十年的努力,成功烧制出“赤绘瓷”。

 

从出土的青花瓷看,早出现在我国唐代,而时已到明代的日本人,手艺还停留在唐代的水平,有了这批工人,让日本的制瓷工艺术直接跨越千年。

 

1644年,喜三右卫门把自己烧制的瓷器,盛放了柿子,向藩王献礼。藩王大喜,就赐给喜三一个名字,叫“柿”,从此喜三右卫门就改名为“柿右卫门”。

 

酒井田家可不像中国文化传统那样,生了几个儿子,像造房子得一人一间,一碗水端平。这个家族定了个规矩,只允许长子学技术,把次子以下都送给别人当养子,不得冠以酒井田姓,只是为了防止技术泄密。

 

有了藩王赐的这个名字,相当于有了网红大咖加持,柿右卫门就成了日本赤绘瓷的代名词,柿右卫门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日本国宝。

 

与其它文化传到日本一样,柿右卫门把瓷器用红、绿、黄、蓝等色彩描绘人物、山水、花鸟纹样,加入日本文化的元素。

 

比如同样是“司马光砸缸”这个题材,柿右卫门把它改为八角形瓷盘,直径烧制到22.6公分,素白打底,用鲜明和锐劲的线条表现艺术效果,赤绘瓷的工艺,竹叶的画法,包括砸破缸后水漫出来的状态,都已经“日本化”了。

 

明代崇祯末年,中国正在改朝换代,无暇顾及陶瓷品市场的兴衰,日本就成了世界陶瓷贸易大国。这种日本风格的陶瓷销售到欧洲,把中国从唐代以来在世界上一家独大的局面打破了,直到康熙中期,中国的陶瓷外销才重新恢复霸主的地位。

 

但那时,日本外销陶瓷步入非常辉煌的时代,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有意思的是,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了三件司马光砸缸救友图八角形瓷盘,一件产自日本(图一),另外两件分别产自英国切尔西(Chelsea)瓷厂(图二)、德国迈森(Meissen)瓷场(图三)。这三件瓷盘上所描绘的纹样都以中国传统故事司马光砸缸为题材。

 

无论是日本、英国还是德国,也不管这些国家生产出的陶瓷赚了多少钱,题材也都是“司马光砸缸”,但就是只学到了技法,与中国文化内核相去甚远。

 

首先,中国传统的瓷盘造型浑圆,如果是八角那就属于“异形”,包括竹子上叶子的画法,和中国画法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司马光”拿着的不是一块石头,似乎是个榔头,不知道情急之下,司马光是怎么找到一个榔头来砸缸的;至于英国和德国的瓷盘上的人物,直接就是西方人的面孔,形象非常生硬,所以他们是依司马光砸缸这个葫芦画日本、欧洲的瓢,用中国传统的纹样,也终于没有画出中国儿童的东方神韵。

 

中国的瓷器工艺是非常讲究中庸之道的,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内部、外部的平衡和协调。日本人一开始就把一些表象的元素当成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这就把内核给丢弃掉了。

 

其实大到世界、国家,小到一个团体、一个家庭甚至每一个人生,内外融通,形而上和形而下贯而通之,才是理想的境界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之道,更不是侵略者所能理解和领会得到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他们的脑子里,更不会明白何为“中庸之道”,只有贪婪和掠夺的本性。

 

那么,怎样才算是得到了中国儿童神韵呢,欢迎在评论区点评!#头条历史##头条故事会##文物#

1991年10月,一具干尸在思南文庙展览了四天以后,即将启程运往铜仁,此时突然一个女人哭着跑进了文庙,指着文物人员大声道:你们挖了我们老祖宗的坟墓,我要到法院告你们!

女人的情绪很激动,并坚决阻止把干尸运走。考古人员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弄得不知所措。

这具干尸从何而来?这个女人又是谁?他口中的祖宗又是谁?这还要从几个月前讲起。

 

1991年3月的一天,思南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覃立波收到一封匿名信,上面奇怪地写道:

乌江下游二十公里处的悬崖上有个山洞,洞中藏着一口棺材,里面有具尸体,要带把斧子,把尸体砍开,看看肚子里面有没有宝物。

 

信中的描述让覃立波不禁疑问丛生,匿名者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信中所说是否确有其事?还是仅仅一场恶作剧?

出于职业的敏感性,覃立波决定先行进行调查。

清明节这一天,根据信中的指引,他找到了那座悬崖,悬崖距地面40米处有一个巨大的山洞,形如倒置的葫芦。

他此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场景,山崖之下,一群人带着供品望洞而拜,他们说洞中葬着他们的祖先。

祖先属于何朝何代?姓谁名谁?他们当中却无人知晓。

虽然一切都没有确切的答案,不过证明了那封匿名信所说并非子虚乌有。

覃立波很快向省文物局做了汇报,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决定组织一次考察活动。

 1991年8月18日,一支考古队再次来到悬崖下。考古队在崖侧找到一条小路,经过近一个多小时的艰难攀爬,来到大洞洞口。

他们在大洞里走了四十多米,果然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红色棺材。

由于环境所限,考古队员决定把棺材运到思南县文物管理所再行开棺。

棺盖一点一点被打开,里面的竟然是一具干尸!

干尸保存得相当完好,它大张着嘴,头部还很讲究的梳了一个小辫子,下巴上面可以清晰的看到胡须,初步判断死者是一名成年男性。

干尸长约172厘米,死者生前应该超过1.8米。通过对牙齿的检测,年龄在50岁左右。

 

棺材里面没有发现陪葬品,只是从里到外穿了七件衣服,最外层是一件官袍。

通过官袍上的仙鹤图案以及衣服的总体样式判断,死者应该是一位明朝二品文官官员。

 

考古人员在最里面的两层衣服上发现了很多褐色的污渍,经过化验,属于血迹。

身上有七处伤口,尤其腹部伤口最明显,大约有四五厘米深,周围的皮肤还被撕裂开来,很明显曾经被一件锐器深深地刺入。

一位堂堂大明二品官员被人杀死,而且死后被草草丢在山洞里,到底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他又是谁?

那么在明朝时期,思南有没有一位二品文官呢?

思南日报的田永红给了一个答案:田宗鼎。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而黔中一带属于蛮夷之地,不服王化。

当时的千户长田宗显通晓黔、蜀风土人情,被隋文帝任命为黔州刺史。数年后,黔中大治,田宗显因功被封宣慰节度使,子孙可以世袭。

从此无论朝代如何更替,黔中一带的管理者始终是田氏后裔,即谓土司,他们拥有高度的自治权,犹如现在的香港和澳门。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田宗显第二十七世孙田宗鼎承袭思南宣慰使一职。他为人残暴,杀人无数,史载“日刑数十人于香炉滩”。

 

明永乐九年(1411),田宗鼎与思州宣慰使田琛争夺务川朱砂坑矿,仇杀不息,朝廷多次调解无效,人民深受其害。

朱棣借机意图废除乌江流域大小土司,所以下定决心,派10万士兵分别前往思南、思州将两田法办。

 

其实派军攻打只是幌子,朱棣又暗中派出18名锦衣卫秘密潜入思南和思州将鼎、琛二人擒获,然后押赴京城斩首。

 

从此结束了黔南土司的制度,由朝廷直接指派官员有任期的管理,这就是历史上的“改土归流”,这也是贵州建省的开始。

 

可是有一个问题出来了,干尸完好,这与田宗鼎被斩首的记载明显不符。

 

干尸是谁的问题暂时搁置,为了让民众增长见识,随后思南文管所在思南文庙对古尸当作文物进行了展览。结果展览还没结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哭诉的女人她叫田维珍,属于思南田氏家族一员,在思南民族中学教书。

她家就住在洞口边上,小时候外婆给她讲过,说洞里的那个红棺材是他们的祖宗,因为犯了法,朝廷派人将他杀了。

祖先的名字就叫田宗鼎。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曾经看到过田氏宗谱,宗谱中所记载的事情与史书有很大的出入。

 

当年18名锦衣卫押解田宗鼎走到乌江的时候,被赶来的大批田姓族人包围。

锦衣卫感觉自身难保,为了最后的任务,不得不在匆忙当中乱刀捅死田宗鼎,18名锦衣卫也自投乌江溺死。似乎干尸身上的伤证明了这种情况。

 事后,田姓族人为了逃避朝廷的追究,将田宗鼎尸身秘密安葬在悬崖上的洞内。

后来,考古人员查看了宗谱,确如田维珍所说。但是家谱也只是一家之言,并不能就此认定干尸就是田宗鼎,所以干尸作为文物必须相关部门管理,考古人员最终说服了田维珍。

 

现在这具干尸陈列在贵州省博物馆内。

 

而那个写匿名信的人经查是一名探险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