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奥八字破解版(玄奥八字破解版6.0)

《周易》没有科学依据,且并不高深?余秋雨:想法太肤浅!

在心理学家荣格看来,中国的《周易》远远超越了西方人的思想。对此,他这样解释道:

“《周易》展现的只是统计方式,而西方强调的是因果规则。乍一看,因果规则很有逻辑,而统计方式只是一种不讲因果逻辑的数字排列。

但恰恰是在西方倡导的因果逻辑中,加入了太多的主观意图,真实才被异化了,所以不如那种朴实的统计方式更符合真实。”

孔子曾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在孔子看来,《周易》通过卦象,将天、地、人运行的规律,以精练的方式说明白了。

比如,“乾卦”讲了君子当自强不息;“谦卦”告诉我们要做一名谦虚有礼的君子;“屯卦”则指引我们要不屈不挠地去追求。

它用“亢龙有悔”4个字,提醒大家不要强居其首,因为会物极必反;用“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提醒我们在春风得意时,要懂得自知和取舍;建议我们要“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因为保持勤奋,才能化险为夷。

《周易》所讲的道理,明明就关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至今日,却仍然有很多人对《周易》存在误解。

中华文明最出彩的地方,并不是其意识形态,而是这个文明的理念,价值观都是建立在“物理规律”之上的,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文明”这些就是拜《周易》所赐!《周易》背后有着真正的科学。 ​

余秋雨先生新作《周易简释》不是告诉我们未来是吉是凶,而是告诉我们不同处境如何应对未来。余老师以疏简自由的笔调,引领我们读懂这本应对万变的答案之书。

在他们看来,《周易》既不是科学,因为科学是不会被推翻的;《周易》也不是哲学,因为哲学的核心是方法论,要有理性和逻辑作为基础。

除了算命先生和气功大师,将其当作谋生的手段,其余不懂它的人,只不过把它当作一个符咒罢了。

所以,《周易》真的只是在乌龟壳上,预测凶吉的魔术吗?在余秋雨看来,这样的观点,或许过于肤浅了。因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也许根本就没读过《周易》,或是读了也没读懂。

我们很难对不理解的东西,抱有好感。《周易》形成于西周初年,分为《易经》和《易传》。年代的久远、文字的生僻、道理的深刻,让我们对它天然有一种抵触情绪。

由于这样的抵触,很多人在还未开始读《周易》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所以才会知之不多。

然而,《周易》作为一部修身处世的宝典,却讲透了万事万物的现象和道理。因为它可以“知幽明之故,知鬼神之情状,见万物之情,天地之心”。

而且,通过余秋雨几十年的寻访,他发现,“《周易》既是中国文化长寿的元素之一,也是安顿心灵的山冈”。

不可否认的是,《周易》也一部颇具神秘色彩、晦涩难懂的典籍。《周易》不仅早于诸子百家,甚至比汉字还要早,传说中的伏羲画卦就在文字产生之前,它也是人类轴心时代唯一由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经典。因为艰涩的文句、玄奥的象数、纷繁的注释,在现代读者看来,《周易》几乎就是一部“天书”。事实上,就连宋代大儒朱熹都说:“《易》难看,不比他书。”

那么余秋雨先生的《周易简释》如何让当代人读懂呢?

首先体量适宜。《周易》由六十四卦卦画、经文,以及十种传文组成,《周易简释》只选择其中二十五卦和部分系辞进行解读,每一卦中又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经文和传文予以翻译、讲解。其次主题通俗。《周易》内容博杂,后代注家流派纷立,余秋雨先生主要依据义理学派的框架,侧重从认知思维、人格修养方面进行阐述,没有专业基础也可以读懂。再者文字平易,没有繁杂的注释和难懂的术语,行文连贯流畅,延续了广受读者喜爱的余式散文。

所以,为了帮助更多的人理解《周易》,余秋雨以笔为杖,一步步探路,以《周易简释》作为“桥梁”,帮我们透过《周易》,来把握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

《周易简释》参考了《周易本义》、《周易注》等书籍,选取了《周易》中的重点章节进行诠释,特别是对于《系辞》的部分,余秋雨更是放了很大的精力。这本书不是告诉我们未来是吉是凶,而是告诉我们不同处境如何应对未来。

点击下方,让余老师以疏简自由的笔调,引领我们读懂这本应对万变的答案之书。

我见一些讲华盖、太极、以及修道拜师什么的,恕我直言,看似高深,实则故弄玄虚。 真道从来都是简单的,容易让人听懂的,在人出生的那一刻真道就被放入了人心中,这也是我们懂得很多道理的原因。弄一些让人似懂非懂的,听起来高深玄奥又不好理解的,众人听见就是有所疑惑也不敢轻易发言。 你既知大道至简,却还以繁琐的话语授人,莫不是要彰显自己?你把真道归于自己,莫不知真道属于每个人?你就是熟读经书,通晓周易,行不端坐不正又有何用?你拿经书授人,又拿周易卜卦,那经书周易莫不是教人修正省己的?你却拿来彰显自己。 真道最忌讳形式,教派太过于形式,高人又怎会待在教派里?真正的高人就在众人之中,你看不到他,只有他要彰显真道时众人便看到了他。为何要说真人不露相呢?因为露相本就是人生修身一大忌讳,高人要修的是自己,而非众生,也修不了众生,唯有自己方能渡自己,人人皆如此。 真道不必去经书里领会,更不必去教派聚集地寻找。跑这里跑那里寻求真道,翻这书翻那书颂读真道,看似虔诚,要么无知要么作秀。为何你要抱着瓜果找瓜果呢?你若真要寻求真道岂不是唾手可得?它不就在你内心里吗?古今往来,那称得上为圣人的又是颂读了何书?信奉了何派?才成了圣人呢?那名书、真经不也是由人所作?那未有书籍教派之时,难道就无人寻道向善?他们又是向何处所寻呢?岂不是人心?若是真道出自书籍教派,那书籍教派不也是出自人心吗?你若内心从容,生活洁净,那真道不就是你自己吗?你可愿知听道本是为了行道,若是听了道而不行,又听它何用? 我还告诉你,你若是苦苦寻求神,终不得见神;你若是执着于成仙成佛,终成不了仙佛。你越在乎的越得不到,因为这源于欲;你不在乎的自然就属你,因为这源于道。

毛主席这个比方太到位了!

据粟裕大将回忆:在井冈山时期,毛主席同红军将士讲建设革命根据地作用时说到:

“人不能老走着,老站着,也得有坐下来的时候,坐下来就靠屁股,根据地就是人民的屁股。”

在寒牛出栏看来,这个比方太绝妙了。

善于打比方的人,都是洞察事物本质的高手,而毛主席是洞察事物本质的顶尖高手。他总是有办法,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比方,去描述抽象、难懂、晦涩、玄奥的事物,让大家立马听得懂,看得明白。

在前面文章中,寒牛出栏解读过,这种表达方式及技巧符合《周易》的“简易”原理,是延伸思想和输出观点的重要基本原则。

那么,如何洞察事物本质呢?如何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呢?

在《实践论》中,毛主席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方法,这个理论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原理。

如需了解,可以去读读《实践论》,也可以参考阅读寒牛出栏原创专栏《实践论提高你洞察力》,专栏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原理做了详细解读,并有举例说明,一看就知懂。

(寒牛出栏)

【道学属于儒家,理学却是文科,什么鬼吗?别急,一文讲得清清白白。尽管这几个人看着确实有点些烦哈。哎…】#读书# #历史#

对道学这个名词大家都不陌生,望文生义的话很容易把它理解为与道家有关的学问。当然道学最初就是指老子创立的有关道的学说,阐述道家的哲学、宗教学等范畴的理论。《陈书》、《隋书》等古代史籍中都出现过“道学”这个词语。

我们这里说的“道学”是宋代周敦顾、张载、程顾、程顾、邵雍等人创建的一门学说。这个学说主要继承的是儒家的思想,当然它也选择吸收了道家、玄学以及佛教的一些成分。

一般认为周敦顾是道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是宋真宗赵恒到宋神宗赵顼时代的人,说到他我们马上就会想到著名的《爱莲说》,但是保留下来的代表周敦颐学术思想的著作却是两百字的《太极图说》和不到三千字的《通书》。周敦颐家乡有一条“濂溪”,晚年他居住在庐山的书堂也叫“濂溪书堂”,因此后世称他为濂溪先生,称他的学说为“濂学”。

张载生活在与周敦颐差不多同一时期。著名的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民胞物与”的思想就是他提出来的。张载是关中士人宗师,因此他的学说被称为“关学”,他本人世称横渠先生。

程颢,人称明道先生;程颐,人称伊川先生,他们是兄弟两个。程氏兄弟年轻时从学于周敦颐的门下,不过他们对于道学开创的作用并不在周敦颐之下。程氏兄弟长期在洛阳讲学,因此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洛学”。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和“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口号就是二程提出来的。

邵雍比周敦颐和张载略长几岁,据说他是道祖儒师陈抟的第四代传人、所以他的学问很玄妙。邵雍的学术系统非常讲究“数“的概念,他从《周易》出发,把阴阳奇偶之数和天圆地方之数看做是世间万物的本源,于是他的学说也被称作“数学”。邵雍逝世后谥号为“康节”,后世称他为“邵康节”。

道学的开创者们留下的著作并不多,谈论的多是世界的本源,也就哲学里说的本体论的问题。他们运用的诸如“气”、“理”、“心统性情”等概念都比较玄奥,并且在许多时候这些概念本身的含义也不一致,即使把他们的理论译成现代的文字,我们一般人仍然难以了解透彻,后世的道学家和道学解说家因此有了诠释和发挥的空间,于是就有了更多的道学论著了。

因为儒家是中国的正统思想,所以道学家就成了正统的承继和代表。道学家们认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是靠一系列圣人来维系和传承的,所以他们拟就了一个圣人的列表,列表中大致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程氏兄弟,这个圣人系统就是传说中的“道统”。

到了南宋,道统的列表中又增添了一位圣人,他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过的朱熹。

朱熹在隆兴年间被任命为武学博士后,没有任职。在乾道年间他有许多次到朝廷为官的机会,但是他都推辞了。

在这段时间里,朱熹完成了他的学说,建立了他的道学体系。朱熹出生在福建,又长时间在福建讲学,弟子也多是福建人,因此他的学说有时被称作“闽学”,也称作“朱学”。道学到了朱熹或者稍后的时代改称为“理学”,而朱熹的学说基本是北宋二程学说的传承,因此人们更多把它称为“程朱理学”或“朱子理学”。在下文中说到道学我们会根据语境选择使用“道学”和或者“理学”这两个词,其基本意思是一样的。

朱熹的学间非常强大,到他那里道学的基本概念“理”和“气”的关系阐述就比较清晰了。朱熹说: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熹观点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理”是万物的本质和规律,“气”是构成事物的材料。“理”比“气”更为本质,逻辑上“理”要先于“气”。最终天地万物的“理”是太极,而每一具体事物的最根本的“理”也是太极。

后世把朱熹看作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把他当成孔夫子一类的人物来崇拜,也称他为圣人。他注释的“四书五经”成了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当然朱熹在世时没有享受到这样的荣誉,他的政治和学术生涯还多有坎坷。在他的时期同时还有几家有名的学派与他争鸣。

#秋日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