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杀人了是什么征兆

朱元璋为何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胡惟庸是否真的要谋反

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实际上就是一场政治倾轧,胡惟庸是以“谋不轨”被诛杀九族,此案居然最后延续到十年后的洪武二十三年。并不是因为胡惟庸要造反,朱元璋忍受的不是胡惟庸专权而是存在了数千年的相权,相权自古就是伴随皇权而生的,君权与相权经过数千年的博弈终于在朱元璋这里戛然而止,以朱元璋废除丞相制而结束。

朱元璋第一任丞相是李善长,而后是汪广洋继任丞相,而后朱元璋看到胡惟庸办事周到,在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为相,胡惟庸从洪武六年升任中书右丞相,到洪武十三年被杀,时间是七年。胡惟庸被诛三族的罪名很牵强,一是纵子行凶,二是占城国使者来京进贡,胡惟庸等人没有禀告朱元璋,最后处理结果是,朱元璋将中书右丞相汪广洋赐死。胡惟庸及涉事六部官员都被连坐问罪,御史中丞涂节告发胡惟庸谋反,结果供词牵连到了御史大夫陈宁和涂节,朱元璋原本念涂节告发之功,想赦免他,但朝臣认为涂节是参与谋划的人,只是看到胡惟庸倒台了,才告发的,不能放过,因此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等人。

另外一个故事: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声称他家老宅的井里涌出了醴泉,这是祥瑞的征兆,请朱元璋到他家观赏,听胡惟庸那么说,朱元璋也来了兴趣,带着侍卫依仗从西华门出来,准备前往胡惟庸府。这时一个叫云奇的拉住缰绳,不让朱元璋的车架往前走,但着急的没有说出话来,朱元璋觉得事情不对劲,就率众返回宫中,朱元璋登上皇宫的城墙,眺望胡惟庸的府里,发现胡惟庸家里戒备森严,墙道里都藏着士兵,于是断定胡惟庸谋反,当天下令将胡惟庸下狱处死。朱元璋借着胡惟庸造反事件,开始了朱元璋长达十余年的政治清洗行动,直到洪武十八年,将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与胡惟庸合谋不轨,朱元璋以此为契机,兴大狱,有三万多人被诛杀。

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功臣集团一直是朱元璋的一块心病。明初分封的6公28侯,几乎都是淮西的骄兵悍将,他们个个手握重兵,官位显赫,在淮西老家又为非作歹,侵占民田,欺男霸女,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只是,朱元璋觉得现有的罪名太轻,不足以让淮西集团伤筋动骨,必须想办法让淮西集团累积更多罪名,然后找个契机,一击致其重伤。胡惟庸就是朱元璋的打手,胡惟庸肯定没有造反的意思,作为一个不掌握军队的文臣,在徐、汤、蓝等为主的军功集团对朱忠心耿耿、朱标为首的太子班底极其强大的情势下他怎么可能想谋反,胡惟庸这个人,他和陈宁在朱元璋眼中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兼有酷吏、打手和制衡工具的作用。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功臣集团一直是朱元璋的一块心病。

又占城国使者来京进贡这根本就不叫事,宦官云奇事件,更像是事后编的故事。但朱元璋一口咬定胡惟庸与陈宁、涂节密谋造反,却同一时间将三人全部杀死,就是杀人灭口、死无对证了,说白了。胡惟庸案的本质是朱元璋的皇权与中书省的相权的斗争。最初朱元璋就是要利用胡惟庸打击浙东文官势力,此时以李善长为首领的淮西勋贵集团又过于嚣张,越发使得朱元璋不满,欲使其灭亡,必使其疯狂。以胡惟庸为党徒的淮西党开始放松警惕,如果强制削除相权,必然招致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其实中国朝代在明代以前,皇权除了应付百官还要和很多其他派系的权利博弈,所以丞相这个位置就成了一个各方博弈的交汇点,历史上著名的权相往往是因为本身代表的势力就已经权势滔天了,而不是单纯的从丞相这个官位获得的权力,后来每一个朝代为了应付上一代的问题都会打补丁然后诞生新的问题,所以你就会看到诸侯、外戚、世家豪强、门阀、藩镇陆续上演,而到了明朝这个节点,其他势力都被补上了,却又诞生了明清专属的士绅阶级。

我觉得朱元璋应该是看到了这个趋势,所以丞相作为理论上的百官之首,手中的权利将远超历代的丞相,那就必须进行分解,而且从后来的历史来看,由于土木堡之变,原本朱元璋朱棣用于制衡文官集团的功勋集团也元气大伤,所以内阁的权力后面才如此巨大,如果从单一内阁成员的权力来说确实不如以前一个丞相的权力大,但是内阁总体的权力确实比过往丞相大,因为根本就没有别的势力能够再在他们和皇权的博弈里插手,所以才有了明朝皇帝拉太监出来当打手的现象。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音乐也能杀人?上千人听了这首曲子后丧命……

这个世界上,奇奇怪怪的事情不少。听过禁地、禁片、禁书,你听过禁曲吗?

没想到还有不让听的音乐。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艺术,人们常说它能熏陶心灵,可是谁想到音乐也能杀人呢?

好多年之前的某天,在网上冲浪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个网友在分享听到禁曲的经历。

听了还不到20秒,这首由钢琴旋律为主,不知名乐器和声的纯音乐就转向了没有节奏的起伏。

它的起伏波动毫无征兆,感觉神经被乐曲牵扯着,突然间好像就跌入了一个无形的绝望的窟窿之中。那种氛围,实在瘆人。

跟帖也有网友说,听了三遍,结果抑郁了半个月。据说,在这首歌存在的13年里,听过的人没一个能笑的出来。很多人患上精神分裂,抑郁症等,自杀的人竟数以百计。

这首《黑色星期五》,便是世界三大禁曲中的一首,和《忏魂曲》、《第13双眼睛》一起,都被称为是被神诅咒过的音乐。

内蒙古男子惨死水泥厂,凶手潜逃28年后落网,竟是因一笔嫖资杀人?

1991年,内蒙古某水泥厂内惊现一具男尸,凶手逍遥法外28年后才落网,在问起杀人原因时,竟然只是因为一笔嫖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时间回到1991年9月,水泥厂的大师傅王喜果一直没来上班,工友们觉得有点不正常,他平时都不会迟到,更别说旷工了。

正当人们对此感到奇怪时,一位工友在厂内发现了王喜果的尸体。当时厂内没有监控,也没有什么目击证人,给警方调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寻找更多线索,警方只能从王喜果的社会关系开始调查,结果发现这个人并不像大众眼中那样老实,他不仅对女同事动手动脚,还参与了违法卖淫嫖娼活动。

警方调出了王喜果因嫖娼被抓时的记录,发现了一个名叫刘莹的女子,在王喜果死亡后,她和丈夫张骞就消失了,前面没有任何征兆。

警方苦寻28年后,终于找到了已经患上脑血栓的张骞,他也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张骞年轻时家里生活条件不是太好,而妻子刘莹的生活作风也很差,认识王喜果后两人就发生了关系,刘莹也开始从事卖淫活动。

张骞对此都是知情的,为了生活他选择了无视,可后来二人被抓了,王喜果交了罚款后出来了,刘莹却交不起1000块钱,气不过的张骞就去找了王喜果,希望他能出这笔钱。

王喜果并不同意,张骞十分生气,拿起一旁的木棍就把他敲死了,然后又拿走了他身上的钱,这才把妻子保释出来,事后两人就逃跑了,这一跑就是28年。

#法律##我要上微头条##法院判决书提“奸情自古出人命”#

转发【放开与防控的博奕】

当前中国疫情下的放开与防控,实质上是一次“人命第一”与“经济发展”的博弈,也是政府责任与民间舆情的博奕。这次博弈不是主动的事先设计,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博奕的结果至少在目前还在未知之数——也许会皆大欢喜,也许会怨声载道。

所谓杀人一千自损八百,在“既要——又要”的博弈方针之下,这次会付出一定的经济和生命代价是确定无疑的,目前的各地患病人数飙升是个明显征兆。最终结果会如何,则取决于政府及其卫生机构的智慧。相信久经考验的中国政府,会有综合考虑下的恰当应对。

​ 从广义上讲,“政府”中当然有坏政府,“人民”中也肯定有坏人民。所以,谁都没有资格把自己无理由和前提地,放在真理/正义/道德的一方。就是说,在指责或鼓吹“放开”抑或“防控”时,先别忙着把自己纳入“好人”和“正义”的行列——万一你真的没那么好呢?

这天十几个日本人看到教堂数万中国人,惊恐过后第一反应是紧急上报,寻求支援,同时,注重请示怎样处置庞大俘虏,片刻得到一份准许电报:杀掉全部俘虏!

而这份电报,让30多万人在6周时间,死于非命,这是怎样的人生百态?

事情要从松沪会战失败说起,这时东三省都已沦陷,日本人提前安排一个军队进驻离上海最近的首都南京,这时的日军开始狂妄自大,妄想只要首都南京沦陷,中国灭王将不久已。

糟心的是这股气势影响了南京城防司令唐生仁,他见势不对逃跑了,接着军队跟着离开,数万的老百姓惶恐不安,四处逃窜找寻避难所,还是落入虎口。

还好由陆剑雄带领的小支抗日队伍顽强的坚守着,但火力兵力相差甚远,很快阵地被轰平,南京还是沦陷了,日军开始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在大街小巷穿梭,寻找落网之鱼,一组十几人的队伍小心警惕的进入一座教堂,当打开门的一瞬间,门里门外都吓一跳,人们看到扛着抢进来的日军簌簌发抖,却不曾想他们只有十几号人。

这时一个老人缓缓举起双手,接着其他人也跟着举起,里面甚至还有几把铁枪也都做着投降姿势,一个小女孩坐在大人的肩上, 懵懂的看到四周的人都举起手来,也跟着做起投降的动作,善良的他们天真的以为这样可以逃过一劫。

而日军看到教堂数万中国人,惊恐过后第一反应是紧急上报,寻求支援,同时,注重提及怎么处置带有威胁性的庞大俘虏,片刻得到一份准许电报:杀掉全部俘虏!

接着日本人有计划、有预谋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肆无忌惮的开展着,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一览全无。

无辜的百姓被反绑着,排成一排又一排被押送到江边,他们又渴又饿又冷,只能喝自己的尿液,有的连尿都尿不出了,以为熬过去就好了。

到了第五天傍晚时分,日本鬼子一切准备就绪,在大家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开枪疯狂的扫射,人们四处逃窜,还是被无情的军刀和子弹戳穿他们的身体,瞬间尸体堆积如山。

接着日军开始更变态的摧残着人们,他们把杀人变成了一种快乐。这里的人有的被关起来活活烧死,有的被赶到湖边乱枪打死,有的被活活埋进坑里,还有的被军刀一刀一刀捅死。

树上头颅像灯笼一样悬挂着,电线杆上到处都绑着当活靶子到尸体。女人们有的被轮奸死,有的被关进慰安所,摧残至死,她们的尸体赤身裸体的随意堆放在手推车上,像扔垃圾一样被一车一车的运走。

大街小巷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这座古城仿佛被魔咒了。日军在街心穿梭,街边小店的酒水,散落在地上的文物,还有随处堆积的尸体,个个千疮百孔,缺头少尾,场面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日军里稍有点良知的个人都倍感压抑,不忍直视,直呼要回日本。

看着眼前这一幕幕和身边的同胞,中间有人怒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灭亡!……”声音此起彼伏,飘荡在天空,最后被消失在机关枪声响下。

写到这不禁倍感窒息,好像有些理解先人的那种痛苦,这份“电报”的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那么简单吧。

这是一部2012年上映的美国灾难片。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只看到电影里只要有风,就会有人失去理智,死去。起初,我很害怕。看了之后发现这是一种我们都很熟悉的灾难,比如地震海啸。是一种植物分泌物,靠风传播。如果人吸入这种物质,就会失去意识,就像僵尸一样。总之,这部电影很有创意。

“灭种之灾”的“灾”是一种自然力,是花草树木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对威胁所能做的唯一抵抗。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自然的报复”之类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灾难”如此,让它变成“灭绝”是人类的问题。人类作为地球上智力最高的生物,因为自称“大师”而自大愚蠢。他们不仅有意无意地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未知的、无法解释的东西,他们原本对威胁的敏感度和警惕性也在不断退化。影片开头,理科老师说可能有未知的力量,做了预言性的警告。最终我付出了代价,但还是把预兆当成了意外。除了等待灾难再次降临,我什么也没做。

人类在面对灾难,躲避灾难的同时,也暴露了其他问题。社会制度和构成很快未能瓦解,民众的聚集并未增加力量。相反,它们更有可能招致灾难,人们被孤立,变得脆弱。这也是导演对人类现状的另一面的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壮大,也隐含着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问题,一个环节出现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关于这个问题,导演给出了另一种极端的表述。与外界的“堕落”状态相比,躲在黑屋子里杀人自保的人,与外界没有联系的自给自足的孤僻吓人的老太太,在社会问题面前,都不是一个可取的选择。

人类的不可分割性涉及到如何相互联系的问题,包括信息和心灵的沟通。当灾难来临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是通过个人的通讯工具,另一方面也依赖于电视、广播这样权威的、甚至有指导意义的大众媒体,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流,更是寻找精神慰藉和信仰的意义。导演非常关心日常生活中日益被忽视的人的精神交流。他特意安排了一出戏,男女主角在面临威胁时只能通过语音交流。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下,人们在去除了干扰和浮躁之后,回归简单,重新获得了最强大的武器——爱(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本能的表达)。

以上是我个人对导演想传达什么的体会。先说导演传达的方式,会影响传达效果的好坏。

首先反映问题的是人类自身的恐惧。当未知的灾难袭来,具体能看到和感受到的是感染者失控——自杀。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一瞬间毫无征兆的自杀,夹杂着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是相当令人震惊的。但当观众知道这种方式后,继续自杀就达不到累积效果,即使是各种方式。另外,在分级方面,影片出现了不折不扣的R级,却没有特别突出画面和内容的影响,令人遗憾。

就整体效果而言,电影海报中乌云压顶、带起大后方的爆炸气氛在电影中并不多见。也可能是电影的想法和海报不一样。电影在特效上没有下大功夫,但是想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感觉,而不是打脸。

关键是人物。在电影中,大部分角色只是走过场,逃跑死亡,或者出现后立即死亡。他们习惯了一般剧情片会一次次被打断,无法投入的感觉(但不像类型片——恐怖、功夫、色情等。——会提供其他补偿,或者这部电影里的补偿不够)。即使是自始至终坚持的男女主角,也会让人看不出任何因果。

于是,整部电影的一些线索就从人物的设定中展现出来了。在大灾难中,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不再是戏剧性的,而是带有象征性的目的。或者说人物只是完成电影的客观工具,不需要人物的光彩来丰富电影,只是不需要太多的情感载体。想到类似的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导演布列松。当然,别人已经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师了。

影片以尖锐的哨声提醒人们生命的平等,以明目张胆的震撼打击人们的心灵。对它的执念并不是立刻带给你的冷汗,而是以后时不时想起它时舌头发干,喉咙发紧的局促感。

主角的早期形象被顺理成章地推给了观众——中学老师,夫妻感情不和,出轨妻子。

在大众眼中,男主角必须有担当,忠诚,所以影片也用主角不断的奔跑来映射自己的情感真诚,通过不懈的努力来修复破碎的爱情,通过不断的呼唤来维系即将挂断的友谊,给血腥的灾难一个“治愈”的光环。

这部电影的恐怖之处在于对集体静止的寓言警示,强化了意外与灾难的必然联系。通过比较冷漠的表达和无情的自残行为,可以异化思想的内在品质,提高人的脆弱性。

最后,主角与房间里的植物对话,植物含糊回应,对主题进行反刍。

影片中植物的特写也带来了一些神化的引导,催生了观众对植物生命的疑问:它们真的没有思想吗?

总之,整部电影都在做一个谨慎的寓言,听导演讲述一个令人恐惧的未来故事。

#观后感# #影评# #影视#南瓜扛把子的视频

电影:这才叫绝顶灾难大片,开场就如此劲爆,全程大气不敢喘一下

南瓜扛把子

2020年10月27日的一个凌晨,广西玉林,22岁游手好闲的秦某水在通宵畅饮之后游荡在博白县的老街巷子当中,与此时早起出门的受害人,已经年逾70的李某武相遇。

此时的秦某水不知是出于好奇还是有什么别的心理,突然向陌生的李某武借用其手机。看到四下无人且对方是醉酒状态,李某武自然选择了拒绝。

然而就是这一个很简单的拒绝举动,却引来了秦某水无名的愤怒。遭到拒绝之后,秦某水悄悄跟在李某武身后,在数十米的行程完毕之时,猛地加速冲向对方,从背后对其发起了袭击。

将李某武扑倒在地之后,秦某水不但使用拳头捶打对方的面部,还用手掐住对方的颈部,脚踩对方的手,使其无法挣扎。

发泄完情绪的秦某水不见踪影,被送至医院进行抢救的李某武依旧很顽强,经过许久的救治,最终在2021年3月8日,由于颅脑损伤后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并发肺部感染,加重肝脏疾病的发展恶化,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不幸身亡。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被害人李某武是1979年参加越南自卫反击战,身负重伤,荣获三等功的一位越战老兵。

2021年12月2日,李某武的儿子对媒体表示,自己收到了来自法院的判决书,秦某水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并且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巨婴”般的全能自恋者

虽然施暴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却因为毫无预兆的意外而逝去。作为曾经为国作战的军人,从战场上凯旋归来,却不幸死于同胞之手,简直是令人感到可悲。

为何秦某水仅仅因为一个常人都会做出的拒绝行为而突然暴怒?为何社会当中那些“路怒症”等突发行为屡见不鲜?

为何总有人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变得失去理智?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心理学当中“全能自恋”的相关解释。

所谓全能自恋(Omnipotent narcissism),指的其实并非是所有的自恋行为和心态,而是专指那种刚出生婴儿的心态。

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世界,外界的一切客观都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刚出生的他们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他们并不能理解,这种照顾只是暂时的。

所以出于多种原因,比如曾经受到的不堪对待和极度自卑的性格,某些成年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当中,也会存在着一种“婴儿状态”的自己,一旦这种人格被激发,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比如说在某些人的眼中,外面世界的所有事情都是美好的、所有人都是友善的,一旦自己被一些恶意对待或者是遭遇一些莫须有的委屈,就会难以接受,认为世界将要崩塌,从而陷入一种不理智的状态之中。

这并不表示人们应当对外界的恶意和不好的事物进行无限忍让,重点在于接触到了这些与你观念中相悖的人和事之后,自己是否会因此而变得易怒甚至是失去理智。

“自恋”的合理性

上文围绕“全能自恋”说了这么久,那么自恋这种心态究竟是否应该存在?是不是一个自恋的人就没有权利生活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自恋心理是人类难以避免的一种心态,并且适当的自恋心理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发展和进步。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个学生,总是认为自己对于所学的相关知识有了相当程度地掌握、自己的能力出众时,其就会把自己定位在一个较高的点。

那么此时无论其真实水平如何,他的相关论文、会议发言以及与师生的相处都会对其进行一种反馈:这名学生是有很好的理想的。

再加上其本身的上进心态,那么久而久之,其早晚会变得更好。

相反,假如一个学生总是认为自己“不行”,干什么事情都没有信心,写文章畏手畏脚、不敢发表观点,言行胆怯,那么即便是其原本有实力,其心态则会变得更差。

自恋是难以避免的,只要你能够意识到,不脱离实际就可以。

我们应该杜绝的是类似案例当中的“全能自恋”:外界并不是为了你一个人而存在的,不可能所有人和事都能根据你的想法去进行行动。

所以一个健康的视角和心态是十分必要的,应当清楚的是,外界的客观存在以及他人的行为取向是有据可依的,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如果仅仅是因为一些不顺遂的事情就变得不像原本的自己,那么何谈成功?

当你热爱一件事情,并且投入了极大精力时,抛弃你的自卑,合理“自恋”,并且越做越好;当你只是无端认为其他的人与事“不顺眼”,那么还是收起你的情绪,世界上不只有你一个人,不可能有人满足你的所有要求。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1984年,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檀林镇桐山,这个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里,傍晚时分,60岁的老农陈长发在给牛准备夜草的时候,发现牛棚里躺着一个“乞丐”。

在昏暗的光线下,老农发现这个人正是白天在山里转悠,到处采集各种草本,被问起就自称大学老师的人。

村民们几乎没人愿意相信,在他们的意识里,大学老师应该都是衣着整洁光鲜,在办公室里,举手投足意气风发的文化人。怎么会像个乞丐一样整天钻山林,茹毛饮血?

老农犹豫了一下,还是把“乞丐”请回了家中,既然对方是老师,那一定有学问,能解决自己的目前的困境,如果不是,也可以揭穿他的牛皮,让他早点离开村子。

老农不怕苦,培育了近万株桂花苗,养了好几头牛,想通过增产求富的欲望很强烈,但是没有技术不得要领,桂花苗出苗率太低,想多养牛,又没有足够的青饲料,这些都让老农犯愁。此刻既然对方自称高人,那肯定有办法。

没想到那个“乞丐”两句话,就把解决问题的关键给说破了。“桂花喜阳喜温,你却把它们种在背阳的坡面上,它们怎么能发芽甚至长得好?你守着满山的豆科植物,任其枯荣,却不知道这些都可以拿来做牛的青饲料?”

老农彻底服气了,对方没说谎。可是“乞丐”却叹了一口气:“大别山遍山是宝,因为老百姓们没科技知识,只能望宝受穷。”

当这个“乞丐”结束了225天大别山之行时,他已经途经了鄂豫皖三省;共19个县境;攀登了千米以上的山峰357座;行程12684公里;完成了植物标本采集3117种、近万份。成了有史以来全面考察大别山的第一人,他的考察报告为国家的“星火计划提供了依据。

在此间经历的各种危险数不胜数,他遇到的困难,也一次次挑战生理的极限。睡牛棚只是一个并不算艰苦常态,深山里的潮湿瘴疬,毒虫野兽,寒冷饥饿,山洪悬崖,几次让他命悬一线,但他毫不计较。

这个“乞丐”就是就是安庆籍安徽大学生物系老师何家庆。是一个共和国同龄人,一个从小吃百家饭,靠着社会接济读书考上大学并留校任教的寒门学子。所以他立下的誓言,毕生使命回报贫困山区,要靠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他们贫穷的命运。

1990年6月,他挂职绩溪县科技副县长。到元旦前,他出现在办公室的时间没有超过10天,却步行了800公里;跑遍了23个乡镇,到过县境内所有的山头;采集植物标本1536件;写出了15万字的《绩溪县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举办了破天荒的绩溪县野生植物资源展览;深入尚田乡田间地头现场示范指导31次,实现灾年蚕茧产量仍增28%,增收30万元。

1991年,他发现魔芋具有喜湿、喜荫、耐瘠薄的特点,是适合贫困山区推广的经济作物,于是撰写了18万字的《魔芋栽培技术》,自费1000元从湖北引种,在绩溪境内选了31个点进行试种,实现亩产2000到7000公斤的成功产量后,才进行全县推广,而且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即便不在任了,还仍然经常回到绩溪,下到地头,去传授科技知识,帮助山区农民解决生产难题。

2年后,他回到了安大,仍然一心埋在学术中。直到1998年,他就给妻子女儿留了一封信,拿着积攒了10余年的积蓄27720元钱,像第一次深入大别山一样,背起行李,怀揣学校介绍信和一张刊登国家“八七”扶贫计划贫穷县名单的《光明日报》,孤身一人起程了。

305天,何家庆途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浙江、湖南、广西、云南8个省市、108个县、207个乡镇、426个村寨,行程约31600公里,其中步行400公里。

这一次比在大别山更加艰苦和危险,人迹罕至的西南山区到处暗藏杀机,他曾经被毒蛇咬伤,经自己草药治疗,命保住了,却20多天腿抬不起来;汽车遇到山洪,一车27人都死了,只差10分钟,只有他一个人逃了出来;两次遭人打劫,被抢去4000多块,差点被杀人灭口;因搭便车被骗到深山里,被迫砸了一天矿石;在云南大理惨遭收容羁押,被打到吐血。而对于这些他一句抱怨都没有。

这段时间里,全国27种魔芋,他采集到了17种,甚至连最原始的品种也被他找到了,证明世界魔芋的故乡在中国。他一路传授魔芋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办培训班262次,受训人数超过2万人,指导了57家魔芋加工企业。

但是从大西南回来之后,他原本就不算健壮的身体,体重由110多斤只剩下80多斤,疾病缠身。但是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危险并没有阻止他仍然要往贫困山区跑。

2019年7月,在安徽潜山调研途中,70岁的他突然无征兆地晕倒了,到医院检查时,已经是癌症晚期了。在病床上,他仍然笔耕不辍,跟病魔抢时间,把自己一辈子的心血全部变成文字。

2019年10月19日晚,何家庆病逝于合肥,身后的遗言是把自己身体里唯一还能捐献的角膜捐献给山区的贫困孩子。

“地狱不空,誓不为佛。”只要山区还有一个贫困农户,何家庆就会一直奔波于贫困山区,这是夙愿,也是使命。因为他永远记得自己曾是一个山区贫困孩子。

警惕你身边极度安静且极度克制的人!

—《新编人格心理学》读书思考(15)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