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握发吐哺的寓意(周公吐哺用典)

#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 #冬日生活打卡季# 14、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史记 齐太公世家》

【译文】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

Wash your hair three times at a time, eat a meal and spit out the food three times in order to receive visitors.

【赏析】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兄弟,成王的叔父,就地位来说在天下也不是低贱的了。然而我仍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频频起身接待来访的人,唯恐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说明周公懂得尊重人 才,诚心待士和对人极为重视,也说明人才对治国平天下极为重要。#金句# #温州# #随手拍# #微头条打卡#

这道“谕旨”很短,是这样写的:“朕冲龄践位,习知于宫,赖皇父摄政王英明天纵,躬任劳怨,帷幄决胜,以周公之德,孔明之忠,吐哺握发,致治升平。挥师入关,定鼎燕京,收拾明疆,中原承统;剪除流贼,扫荡残明,天下归心,功耀日星;叛逆绝迹,暴民俯伏,恩被四野,禹域澄清。所献俘囚,一律斩首,昭皇父摄政王之功烈,仰皇父摄政王之雄风……”——《孝庄皇太后(全三册)》

西江月 . 蜀 相

三顾搅醒春梦,一朝际会风云。

躬耕垄亩费沉吟,乱世堪宜退隐。

国事操持尽瘁,军机帷幄劳心。

毕生感念知遇恩,吐哺周公也逊。

七律·周总理忌辰四十七周年感句

依稀旧往梦音容,风采光华射斗穹。

伟业操持称吐握,⑴民瘼牵挂愿鞠躬。都说榜样无穷力,恁地初心半欲空。

纪念碑前带血泪,四十七载为周公。⑵

【注】

⑴“吐握”:周朝姬旦操持国事,常常握发吐哺。毛主席称赞周总理为新中国建立“有吐握之功”。

⑵“纪念碑”;指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197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自发在纪念碑前悼念周总理,这种悼念缅怀至今不绝。

旅游随拍

周公摄政 吐哺握法

白听说天下喜好议论的读书人相互聚会时就会说“生在世上不需要封万户侯,只盼望见一见韩荆州。”为什么令人景仰、爱慕,居然到这种程度?难道不是因为有周公的作风,亲身实行吐哺、握发,接待贤者的事,使得海内豪杰俊才,奔走来归依您,一登龙门,就声价提高十倍吗?所以,象待时而飞的龙凤那样的读书人,都希望在君侯那里得到名誉和评定。君侯不因为自己富贵而傲视他们,不因为他们寒贱而忽视他们,那末,三千食客中有毛遂,假使李白能得到颖脱而出的机会,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白,陇西的平民,流落在楚、汉一带。十五岁爱好剑术,到处谒见各地的地方官;三十岁时文章有成就,屡次拜谒朝廷高官。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心志比万夫还雄壮。王公大人都赞许、欣赏我的气概和道义。这是我从前的思想和行迹,怎么敢不完全吐露在君侯之前呢!

君侯的功业与神明相等,德行能感动天地,文章阐明了宇宙的交化规律,学问探究了天道与人事的关系。希望您敞开胸怀,和颜接纳,不要因为我行长揖之礼就拒绝。假如一定能用盛大的宴席接待我,用清雅的谈论来放任我的心性,请用日写万言来测试,那末,倚马可待。当今天下人认为君侯是评论文章的主宰,衡量人物的权威,一经您的好评,就成为佳士。君侯为什么吝惜庭阶前一尺见方的地方,不使李白扬眉吐气,奋发昂扬于青云之上呢?

从前王子师当豫州刺史,没有到任,就征聘荀慈明;已经到任后,又征聘孔文举。山涛任冀州刺史,鉴别、选拔三十多人,有的任侍中、尚书,为前代人所赞美。君侯也曾先推荐严协律,进入韩廷当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这班人,有的因为有才名被您知道,有的因品行清白被您称赏。白每每看到他们感恩在心,抚躬自问,忠义之心奋发。白因此感激,知道君侯对许多贤人推诚相待,所以,不归依他人,而愿意托身给您。倘使在急难中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愿意献出微躯来报效。

而且,人不是尧舜,谁能十全十美;白的谋略筹划,哪里敢自负?至于写作,已积累成卷,想要玷污您的耳目,又怕雕虫小技,不符合大人要求。假若赐给草野之人的文章以观赏的机会,那么,请给予纸笔,加上书写人员。然后退回,打扫闲寂的房舍,缮写后献上。也许这些文章会象青萍、结绿,在薛烛、下和的手中提高价值。希望推举微贱,大开奖励之门。请君侯考虑我的请求吧!

午读《与韩荆州书》

——李白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语句摘录(五)

1、【“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

2、【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亲自做吐哺握发之事,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

——出自李白《与韩荆州书》

《与韩荆州书》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选自《李太白全集》,是李白初见韩朝宗时写的一封自荐书。此文约作于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白在襄阳(今属湖北)时。韩荆州,即韩朝宗,长安人,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李白抱负宏大,自称“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他不欲经由进士、明经等常规考试进入仕途,而企图一朝蒙受帝王赏识,获得重用。故广事干谒,投赠诗文,以表现才能,培养声名。作此文前,已多次上书和谒见地方长官,又曾入京谋求出路,未果。本文也是干谒之作,故极称韩朝宗善于识拔人才,希望获得接见和称誉。

唐代风气,士子可以到处写信给大官要求拉一把,并不构成品格上的瑕疵。李白的这封信创造了一个典故——见到贵人称为“瞻韩”。同样的,有了“瞻韩”,就又有了“御李”。“御李”中的“李”指的是汉朝李膺,名门望族,直臣清流,知识青年的偶像,能够蒙他接见,称为“登龙门”。有一次他正要坐马车出门,忽然有人求见,这位客人知道见面的机会难得,要求在马车上谈话,于是李膺坐在车内,来客坐在车夫赶车的位子上,边走边谈,完成了这一次拜会。这位客人很是得意,向人夸耀“我今天替李膺赶车”。后来有一个词语“有志瞻韩,无缘御李”,就是用以表述想跟一个人见面而不能如愿。

虽是求人帮助,但那时已然三十四岁的李白,对自己的才华很是自负,故不会过分低声下气,而是期望以平等的身份地位得到韩朝宗接见与帮助。显然,李白最后也并未得到韩朝宗的帮助,相反韩朝宗却因为李白的这封信而被后人认识了。真不知道是谁帮谁的忙了。

(参考资料来自网络)

#每日分享一句古诗词# #共赏古诗词#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出处]汉,相和歌辞《君子行》

[注释]纳履是指提鞋。正:使……端正。

[赏析]《君子行》是一首劝诫诗。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处世的艰难,希望在位者能像周公一样招贤纳士。诗的前六句写君子要防患于未然,不要处于容易被人诬陷、诽谤、误解及猜忌中间,要注意讲究道德修养;后六句是诗人幻想希望当权者能像周公那样勤劳谦恭,礼贤下士,给知识分子一个建功立业的社会环境。全诗语言通俗,内容丰富,洞见底蕴。

选取的这两句诗通过社会俗谚,形象地告诫人们要注意道德修养,以免遭污辱、败坏名声。诗句后来逐渐成为劝人和自警的有益格言。由这两句诗形成的成语″瓜田李下″用来比喻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原文]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

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周公下白屋,

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古典诗词名句赏读,来自王昶编著诗香雅韵

瞻彼中原//正本清源历史文化讲堂头条号

古今诗词赏鉴主题,第182篇。

高考时节话科考之一:科举是什么意思?

科举,就是“分科举士”的意思,“举士”,就是选拔人才,即分别不同科目来选拔人才。

科考,就是“分科考试”,即通过不同科目的考试选拔人才。

自古得人才者得天下,历代明君盛世,无不十分重视人才的发现和拔举,古有燕昭王筑黄金台纳贤,更有周公“一沐三捉足,一饭三吐哺”,魏武帝曹操吟《短歌行》,都是求贤若渴之典范。

在科举诞生之前,国家选拔人才,要不靠推举,要不靠“毛遂自荐”,由于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人才选拔制度,很多有才之士,埋没于乡间巷陌。

到了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中要职多被世族垄断,只在士族门阀大家中推举,而且是世袭制度,比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导、谢安家族,都是当时的世家大族。这无疑极大地限制了人才的选拨,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隋朝隋文帝开创性地创立了科举制度,使得出生草根的人才,可以通过科考跻身于士大夫阶层,甚至逆袭成为治国栋梁,对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科举制度从隋文帝开始,到唐朝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宋朝达到巅峰,明清始兴八股文,科举走向下坡路。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共延续1300多年。

唐宋后科考的最高级别考试由尚书省主持,所以也叫“省试”,到了武则天朝后,在省试中脱颖而出的人才,还要经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省试的科目分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算、童子科等五十多种,后来慢慢减少成明经和进士两科。

这就是“分科考试”的由来。

《周公旦》

成王不成器,整天不理政。请王去面壁,思过待振作。周公代理政,流言不中伤。周公一吐哺,天下大归心。成王一改过,还政身退去。后世赞英明,只为苍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