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好多特别大的乌龟(梦见好多超大的乌龟)

“不争乃大争永乐奇人”

姚广孝的人生 处世智慧

姚广孝,字斯道,又字独闇,斯道,就是道统,指正统的传承,这是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人家才会起的名字。

有意思的是这个“独闇”字,这里的“闇”通暗,姚广孝的这个字是有来历的。

据说,姚广孝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父亲看见月亮显出了明暗双影

后来,暗影进了姚家的宅子,明影离去

不一会,一个幼儿呱呱坠地

所以姚广孝又字“独暗”

这种事情现在听起来是迷信,在古代并不算稀奇

比如明朝万历年间著名的首辅张居正同志临出生时,他的祖父曾梦到白龟,于是张居正的又名就叫“白龟”。

后来,张居正的父亲觉得“白龟”二字太过俗白于是将“龟”改为“圭”。

等到张居正十三岁考中秀才的时候,当地知府觉得“白圭”二字仍然不雅,于是改为居正

再比如,汉武帝刘彻在出生前,刘彻的老爹汉景帝梦见一只红猪从天上下来。

后来,刘彻出生,汉景帝就给他取名“刘彘”,所以你也可以管汉武帝叫“刘猪”。

姚广孝的字怪,人也怪,从小做事便独辟蹊径

姚广孝十四岁出家,他出家的过程是这样的:

某天,小姚在街上溜达,正巧看到一群人簇拥着几个大和尚招摇过市。

小姚觉得这可太酷了,大丈夫当如是啊

于是,小姚便毅然决然地出家了。

我觉得很多人在讲姚广孝造反的原因时,都犯了一个毛病:就是过于夸大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好像个人的阴谋诡计真能起到翻天覆地的作用似的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西哲 恩格斯也有个观点,他认为社会的运动是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姚广孝再厉害,也无非是有这么一条路线

他的“力臂”很长,那么整个社会的运动轨迹就会偏向他。

但是这个国家还有千千万万的人,每个人想法都不尽相同

所以说姚广孝颠覆了一个太平盛世是不恰当的。

姚广孝认为吃斋念佛只是一种学习方式,他选择了另一种学习方式——云游四方,广交名士。

他后来还跨界拜了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道士席应真为师,“得其阴阳术数之学”

关于姚广孝跨界这件事有必要解释一下,明朝的士子多是儒释道兼修的:

比如,明末的蕅益大师写过《周易禅解》

所谓分三教者愚,分邪正者智。

从姚广孝后来的行为看,吃斋念佛这些事情他不是不会做,只是他认为自己的价值不止。

《道余录》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复杂,主要记录了二程和朱熹关于佛教的四十九条错误见解。

姚广孝对此打抱不平,在书中一一加以驳斥

《道余录》中有一条是这么说的:

明道先生曰:道之不明,异端害之矣!

逃虚曰:道之不明,其来久矣!非惟佛老为异端之学而害之也。

三代之末,百家诸子竞起,角立淳厚之气日销,浇薄之风日长,莫非天运使然尔。

若欲人心复古,不悖于道,除是唐虞周孔复生,通乎神明,以化治天下则可也。

若不如是,无可奈何,则得各从其志

明道先生指的就是宋代的程颢,逃虚是姚广孝的自号。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明道先生说:大道不明,都是异端害的啊

姚广孝回复:大道不明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这事儿从诸子百家那会就这样了,这些都是天运使然啊。

姚广孝说了真话,虽然大家看的云里雾里,但是他这里说的确实是真话。

他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天运使然,很多事情并不是人力可以扭转的。

关于天运,在《道余录》中,他还讲过更为露骨的话:

教之盛衰,系乎时运,如海潮焉,其长也,欲落之不可得;

其落也,欲长之不可得。自然之势,如何拗得他转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姚广孝的意思是宗教的盛衰也是系乎时运的,就像海潮一样,此消彼长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哪里是人力能扭转的呢?

关于天运,姚广孝最为著名的话是对朱棣说的。当年,临起事前的朱棣犹豫不决说:民心向彼,奈何?

姚广孝回复: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从这三个案例可以看出:

姚广孝认为天运、天道和时运大于一切,这个天运天道就是历史的客观规律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作为一名云游四方,广交名友的和尚,姚广孝可以比一般人得到更多的关于社会的第一手情报

这些资料不仅有来自精英阶层的,也有来自底层人民的,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前的经历。

姚广孝在经过长时间且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中青年时代不得 志,到了五十几岁的时候才开始自己的事业,干的还是造反这个整日担惊受怕的特种行业。等到造反成功也不招摇,继续在寺庙里吃素。他谋划推翻了一个政权,又参与重建了一个政权,却并没有得到什么,

在佛教中,杀戒为五戒之首,莲池大师身为佛教中人,对姚广孝尚有如此高的评价,我们这些世俗中人也确实不好说什么了

姚广孝虽然做了很多事情,可是世间少有人知道他的深致

他的一生行迹正像那两句诗所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又应了他的字:独暗

骠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套用在这里也许是合适的,这个彪悍的和尚留给了后人许多谜

#文化#